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长期疗效80例观察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gang34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长期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长期疗效。结果:观察组中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长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0.05;观察组中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长期疗效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长期疗效比保守治疗的效果要好,能够明显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尤其是对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长期疗效;保守治疗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long-term efficacy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from 2012 January to September during ~2013 in 80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our hospit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for the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conservative treatment,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intervention therapy, compared to the long-term curative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in patients with ant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was observed in the group of long-term curative effect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patients with ant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P < 0.05; observation group of middle wall in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long-term efficacy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observation of cardiac function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atients, P < 0.05,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nclusion: interventional long-term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an conservative treatment effect is better,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ardiac events, improve cardiac function, increase the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especially for patients with ant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worthy of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word: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long term effect; conservative treatment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冠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在血小板激活和聚集的基础上形成血栓,从而进一步闭塞冠状动脉所致。是临床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些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还可能会发生猝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正确的治疗方法对减少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治疗的关键是尽早、完全、持久的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可以尽可能恢复TIMI3级血流,挽救濒临死亡的缺血心肌,减少再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心衰、猝死的发生率。近年来,我院对心肌梗死患者采取介入治疗,效果满意。本文对近年来我院8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现将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性为25例,女性为15例,年龄为32~72岁,平均年龄为(54.6±3.2)岁,病程为1~3年,平均病程为(2.2±0.3)年,其中前壁心肌梗死者24例,下壁心肌梗死者16例,合并高血压者17例,合并糖尿病者23例;观察组男性为24例,女性为16例,年龄为34~78岁,平均年龄为(56.6±4.2)岁,病程为1~4年,平均病程为(3.2±0.5)年,其中前壁心肌梗死者23例,下壁心肌梗死者17例,合并高血压者18例,合并糖尿病者2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排除患有严重肝肾疾病、肿瘤的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之后均进行临床常规处理,给予患者阿司匹林、氯吡咯雷、他汀类药物、低分子肝素4000u-6000u皮下注射,12小时一次,进行常规治疗;无禁忌症者,予ACEI类、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给予介入治疗,然后根据患者造影的结果对患者实施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手术后,阿司匹林0.1g/d、氯呲格雷75mg/d,严格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至少12个月。
  1.3观察指标
  治疗之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生存情况及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等。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我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3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得出清洁数据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中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长期疗效,详见表1。
  表1比较两组患者中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长期疗效(n;%;χ±s)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比较两组患者中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长期疗效,详见表2。
  表2比较两组患者中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长期疗效(n;%;χ±s)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2.3比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详见表3。
  表3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n;%;χ±s)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急性且比较严重的心脏状态,是冠心病比较常见的类型之一,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长时间而严重的心肌缺血[3]。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且其发病的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患者常常感到胸痛、胸闷,可伴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猝死。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心血管家族史等都是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伴有剧烈的胸痛、胸闷,心肌坏死面积大会导致心衰及严重的心律失常,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常规使用药物进行治疗,血管开通率低,不能尽快再灌注,治疗效果相对不理想[5]。有研究表明,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血管开通的时间。其次,左室重构会导致心功能不全、室壁瘤形成等,而影响患者左室重构的关键是在于梗死的部位及面积。梗死部位面积大,重构就比较严重[6]。重构对前壁心肌梗死和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也有很大的不同,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比下壁心肌梗死者更易发生心室重构。近几年来,介入治疗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改善患者心功能方面获益更大。
  综上所述,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长期疗效比保守治疗的效果要好,能够明显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尤其是对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获益更大,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冬艳,马晓鸥,冯丽侠等.介入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3):2819-2820.
  [2]陈健.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介入治疗与直接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2012,41(3):295-296.
  [3]周东晖,金元哲,王琦等.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及替罗非班联合应用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2,52(5):44-45.
  [4]朱素娟,王胜和,张帅等.直接和延迟介入治疗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结构及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1,51(47):82-83.
  [5]王朝晖.重视与经皮介入治疗相关的心肌梗死[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27(7):481-482.
  [6]刘洋,刘恒亮,耿国英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6):587-589.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探讨吸入用异丙托溴铵联合多索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用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观察组联用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和多索茶碱。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肺功能指标变化、症状缓解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6%(35/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在肠穿孔修补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肠穿孔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1.2病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五苓散治疗阳虚湿盛型眩晕证患者的疗效。方法:筛选门诊阳虚湿盛型晕动症患者86例,以五苓散为主方并随证加减化裁治疗,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86例患者,治愈50例,好转3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结论:以五苓散为主方随证加减用于阳虚湿盛型眩晕证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应用。  关键词:五苓散 眩晕证 阳虚湿盛  眩晕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眩晕即眼花或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使用痰热清与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1日至2014年6月1日收治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随机原则将患儿均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单用阿奇霉素治疗,治疗组59例基于对照组加用痰热清,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9%,对照组为77.2%,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其中观察组给予低血压预防性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低血压的发生率,同时对出现的低血压原因进行分析,并给予对症处理。结果:经预防性护理后,观察组低血压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为20.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20例低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结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2009 年 3月 -2014 年5 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156 例。随机针刺治疗组、中药治疗组、综合治疗组 。结果:3组病例治疗后治愈率分别为29.79%、31.03%和54.90%,总有效率分别为76.60%、74.14%和9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1
期刊
摘要:目的:对比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实施治疗过程中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手术治疗的4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非手术治疗的4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9.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
期刊
摘要:目的:对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观察分析。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进行治疗,实验组31例患者采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rhTPO)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血小板升高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断治疗,提高诊疗水平。 方法: 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3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6(28-62)岁,临床表现为血尿、尿痛,B超及CT表现为不规则类圆形软组织低密度影,膀胱镜提示膀胱内肿块,表面光滑,其中一例病理活检提示膀胱尿路上皮癌。 结果:术后病理: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3例均行膀胱部分切除术,随访至今3例存活,无复发。 结论: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
期刊
摘 要:目的:调查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原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输血的5095例患者临床资料,统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类型,分析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本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94%(48/5095),过敏反应所占比例52.08%(25/48)明显高于其他不良反应类型;输注全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33.33%(1/3)明显高于其他成分,输注洗涤红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