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elve Angry Men”中偏见话语的人际意义分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yk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话语分析需要把话语作为受到认知和社会多种因素影响的互动的过程来进行。分析文学和影视作品中人物偏见话语的人际意义对于揭示人物性格、心理变化等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独幕剧Twelve Angry Men中出现的偏见话语的分析,总结出人物的话语可以反映出话语之外的各种信息;说话人的偏见话语会向读者或观众揭示其性格、身份、心理状态及他们所属的或期望所属的社会群体。
  关键词:Twelve Angry Men 偏见话语 人际意义
  中图分类号:H003 文献标识码:A
  
  在功能语法的理论框架中,人际功能指的是在话语情境中说话人和话语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说话人对其所说或所写的内容的态度。①实际上,人际意义会以各种方式弥漫在不同体裁的语篇当中。李战子(2002)指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在进行话语分析的时候,要重视社会政治和文化建设,也就是说要研究话语的社会的、机构的、情境的决定因素,即要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批评性话语分析分析权力、主导地位、霸权、不平等和这些东西实施、隐藏、合法化、再生产的话语过程。批评性话语分析关注权势关系,其实也是一种人际关系。②
  本文拟通过分析独幕剧Twelve Angry Men中出现的偏见话语来揭示其人际意义特点。
  一 人际功能与偏见话语
  语言在表达讲话者亲身经历和内心活动的同时,还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等功能。语言的这一功能称作“人际功能”。通过这一功能,讲话者使自己参与到某一情景语境中,来表达他的态度和推断,并试图影响别人的态度和行为。此功能还表示与情景有关的角色关系,包括交际角色关系,即讲话者或听话者在交际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关系。③
  带有偏见的话语包括种族歧视话语、社会阶层歧视话语、修辞对比话语等。本文主要讨论种族歧视话语及社会阶层歧视话语。
  Van Dijk在对种族歧视话语的研究中提出,歧视和偏见的态度形成了种族主义的认知基础。下例是短篇小说Say Yes中男女主人公的一段对话:
  I just don’t see what’s wrong with a white person marrying a black person,that’s all.
  They don’t come from the same culture as we do.Listen to them sometime-they even have their own language.That’s Ok with me,I like hearing them talk…but it’s different.A person from their culture and a person from our culture could never really know each other.
  小说中丈夫在与妻子讨论白人是否应与黑人结婚这一话题时使用了“they”,“them”和“their”来指代黑人,用以区别“we”和“our”所指代的白人。虽然丈夫在小说中明确表示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但他在话语中很自然地使用了“他们”来与“我们”拉开距离,流露出了他的种族主义倾向。“That’s Ok with me,I like hearing them talk…but it’s different.”一句使用了种族歧视话语中常用的自我否认,反映出他预料到妻子会反感他的说法,因而先让步表示自己喜欢和黑人打交道,但话题一转,明确提出白人与黑人结婚则是“两码事”,标榜自身社会地位的心理反而欲盖弥彰。
  社会阶层是指全体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等级标准划分为彼此地位相互区别的社会集团。同一社会集团成员之间态度、行为模式和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不同集团成员则存在差异性。社会阶层歧视话语是指来自于上层社会的人在话语中表现出的对于属于比自己所在阶层低的人的偏见与歧视。社会阶层歧视话语通常都具有显性的话语特征。如:
  1 我们与他们的对立:通过使用两套不同的词汇区分两种阶层;
  2 对较低社会阶层的贬义的标签搭配:在这种搭配中,形容词或名词有清晰的贬义;
  3 复合的标记:这些标记的内涵和外延会引起非本阶层人的不友好态度以及本阶层人的友好态度。
  二 “Twelve Angry Men”及其写作特色
  独幕剧Twelve Angry Men是美国作家Reginald Rose于1954年创作的剧本。一名十八岁的男孩被控犯有谋杀罪,若罪名成立将被判处死刑。在陪审团议事厅内,十一名陪审员已经判定被告有罪,然而一位负责且睿智的陪审员觉得案情可疑,提出合理质疑,最终使这宗几近定案的冤案得以平反。该剧于1957年由导演Sidney Lumet送上银幕,电影由著名演员Henry Fonda主演。是年影片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成为了探讨美国陪审员制度和法律正义的经典之作。
  作者Reginald Rose在剧本创作中注重故事情节的合理安排,环环相扣,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犹如现场观看一场条理分明、紧张刺激的辩论。作为戏剧作品,该文本主要是由人物对白组成,呈现出的语言特点有:使用了大量的倒装、省略等句型,以增强人物语言的感情色彩;许多台词都充分表现了人物性格及身份地位,精确的描写使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为读者了解美国当时的社会状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 “Twelve Angry Men”中偏见话语的人际意义分析
  剧中十二位陪审员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从事不同的职业,有自身更关心的利益和鲜明的性格特征。因此在讨论案情过程中,这十二位陪审员的话语各具特点,反映出了他们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所处的社会阶层的普遍特点。在所有的陪审员中,四号、七号和十号陪审员的话语中偏见话语的特征最为明显。
  十号陪审员是一位居住在贫民社区附近的加油站老板,在对话中他多次使用“they”和“them”指代来自贫民窟的人,而用“we”来指代他所属或期望属于的阶层。例如:
  No.10:We don’t owe him a thing.He got a fair trial,didn’the?…Listen,we are all grown-up here.You’re not going to tell me that we’re supposed to believe this kid,knowing what he is! Listen,I’ve lived among them all my life.You can’t believe a word they say.
  No.9:What a terrible thing for a man to believe.Since when is dishonesty a group characteristic?
  在十号和九号陪审员的这段对话中,十号陪审员讲到“……我们知道这孩子是什么样的人。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他们的话一句也不能相信”。他用“they”和“them”指称,与所谈论的对象拉开了距离,使其成为不同于“我们”的“他们”,并且声称说谎是来自贫民窟的人的普遍行为,显示出了他对于当时来自贫民窟的、多具有种族背景的人们的歧视及努力摆脱所谓下层社会的微妙心理。需要指出的是,他试图拉近陪审团成员关系、建立“统一战线”的“we”称谓没有引起普遍共鸣,反而招致颇具正义感的九号陪审员的奚落和质疑——“相信你的话才可怕呢”,“什么时候不诚实成为了一个群体的特征了?”
  在下面的一段对话中,四号和十号陪审员在描述男孩及来自贫民窟的人时使用了大量的贬义词,即对较低社会阶层的贬义的标签搭配。
  No.4:…This boy-let’s say he’s the product of a broken home and a filthy neighborhood.…He was born in the slums.And all slums are breeding-grounds for criminals.…It is no secret children from slum backgrounds are potential menaces to society.
  No.10:Now you can say that again.Kids brought up in these backgrounds are real trash.I don’t want any part of them.
  No.5:Now listen.I’ve lived in a slum all my life.I played in a backyard that was filled with garbage.Maybe you can still smell it on me…
  四号陪审员使用了明显具有贬义的形容词“broken”和“filthy”,名词“product”、“breeding-grounds”和“menaces”来描述被告及贫民窟;他称男孩为破碎家庭及肮脏社区的产物,认为贫民窟是滋生犯罪的温床,并声称所有来自贫民窟的孩子都是对社会潜在的威胁。十号陪审员在表示赞同他的观点时使用了“trash”一词,并又一次使用了“them”这一指称。他认为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都是垃圾,说他不想和关于“他们”的任何事情“粘上关系”。此处四号和十号陪审员对于贫民窟的评价激怒了五号陪审员,从对话中可以了解到他在一个贫穷的社区长大,对方的言辞勾起了他对成长经历的回忆和一种应激性的反抗意识。
  在对话中还出现了复合标记的偏见话语。例如:
  No.10:Bright!He’s a common ignorant slob.He don’t even speak good English.
  No.11:He doesn’t speak good English.
  在十号陪审员的这段话中,它使用“a common ignorant slob”来形容男孩,称他为“十足的傻瓜”。在表示男孩没受过教育,英语讲得不好时用了“good English”来突出英语的优越性,暗示出这个孩子的波多黎各移民背景。他话语的目的在于使用贬义词来贬低非本阶层人,而用褒义词来博得本阶层人的支持及友好态度。讽刺的是,他将“doesn’t”错用成“don’t”,粗鄙的嘴脸更加令人厌恶,也难怪十一号陪审员,一位来自欧洲的移民毫不留情地指出了他的语言错误。
  在某些陪审员的话语中还出现了对其他陪审员的歧视,如:
  No.7:What do you mean I don’t understand?(To the others)How do you like this guy?He comes here running for his life.And now,before he can take a deep breath,he’s telling us how to run the show.The arrogance of this guy.
  在七号陪审员的这段话中,他称十一号陪审员为“这个家伙”,并对其他陪审员说“他是为了讨生计而跑到这来的”,“立足未稳,却开始对我们指手画脚”。前文指出十一号陪审员是一位来自欧洲的新移民。七号陪审员在对方触及自身利益时恶语相加,自然地反映了当时部分已经站稳脚跟的移民对新移民的不友好,甚至是敌视态度。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十号陪审员使用的显性的偏见话语最多。他的话语特点是:直接使用指称来表现歧视,种族歧视色彩强烈;令人讨厌,心胸狭窄并喜欢指责;常需要他人的支持来支撑他的狂躁叫喊。四号陪审员的偏见话语中使用了大量的贬义词则表明他受过很好的教育但自负、傲慢、拘谨与守旧。七号陪审员对移民不久的十一号陪审员的歧视态度,表明他冷漠,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并且企图以贬低别人来提高自己的身份。
  四 结语
  在社会生活中,语言往往给人打上标签,人们习惯根据说话人的语言形式来判断其社会地位或获取有关这个人的其他信息,甚至判断他的能力和决定自己对对方应采取的态度等,由此形成了语言等级的观念。
  本文通过对独幕剧Twelve Angry Men中出现的偏见话语的分析,总结出文学和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话语可以反映出话语之外的各种信息。说话人的偏见话语会自觉不自觉地向读者或观众说明他们的性格、地位、心理状态,以及他们所属的或期望所属的某一社会群体。作品中人物使用偏见话语的原因也是复杂的,既有大的社会因素,又有自身的心理因素。相对于社会因素来讲,人物的心理因素更为复杂,有待于更多的学者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现代美国戏剧中的人物心理表现手法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554046)
  
   注释:
   ①② 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③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参考文献:
   [1] 杜丽霞:《英语短篇小说选读(美国篇):Say Yes》,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辛斌、陈腾澜:《语篇的对话性分析初探》,《外国语》,1999年第5期。
   [3] Van Dijk T.A.Communicating Racism:Ethnic Prejudice in Thought and Talk[M].California:Sage,1987.
  
   作者简介:赵君胜,男,1978—,吉林通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与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工作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游仙窟》是唐人小说作品中以骈体作小说的一个变调。对于这部小说的骈文体式特征,学界一般认为是受到了汉魏辞赋、六朝以来的俗赋和民间说唱文学如变文、民歌等的影响。但长期以来,这些观点缺少强有力的材料支持。对于《游仙窟》以骈体作小说的成因,本文从这篇小说产生的文坛背景和时代文学特征入手,发现了促使作者选择这种特殊文体形式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游仙窟》骈文体例的形成是科举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初唐时代文坛
期刊
摘要敦煌变文是唐五代时期流行的一种配图讲唱故事的综合艺术形式,它的产生和繁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其产生、成熟的原因,本文拟从佛教的流行及其中国化;秦汉以来看图讲故事技艺的成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学创作追求“奇”、“变”的审美倾向;唐代并蓄兼收的时代风气等方面来探讨。  关键词:敦煌变文 产生 成熟 原因  中图分类号:H02文献标识码:A    敦煌变文是唐五代时期流行的一种配图讲唱故事的
期刊
摘要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被称为婉约正宗,她所创作的诗词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细腻而真实地抒发了词人自己的感情,所体现的艺术魅力至今不衰,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其代表作《一剪梅》为例,从用词、叙事、抒情、意象等方面探讨了这首词作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李清照 创作背景 艺术特色 结构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
期刊
摘要根据对《左传》的考察,可以发现“复”、“反”、“还”、“归”在回来(去)义上的特点与它们能否引申出归还义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同步引申出的新的意义仍会保留由旧有意义而来的遗传义素,并拥有独立的存在价值;一组同义词中有几个词能够产生同步引申决定于概念系统对于意义表达的需要,这一点归根结底又是由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分类所决定的。  关键词:同步引申 遗传义素 价值 分类  中图分类号:H13
期刊
摘要笔者在专书研究中发现,西汉桓宽所著《盐铁论》出现了大量双音动词,其中包含不少新词新义。《汉语大词典》对此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并作了相应的收录,然也存在一些双音动词失收的问题。本文对此作了搜集并考证,以备辞书修订时参考,亦为汉语词汇史积累一些上古双音动词的词汇材料。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 双音动词 《盐铁论》 失收 考释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西汉桓宽所著《盐铁论》(
期刊
摘要清末民初是翻译小说的大盛时期,但由于译者在翻译中不忠实原著而受到传统翻译理论价值体系的批评,因此这时期的作品不能跻身于正统的“翻译作品”之列。但发生在世纪之交的翻译活动自身却具有无可辩驳的价值,因此要公正客观地评论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我们必须从那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需求来认识,即描述和理解一个时期的翻译活动及翻译规范、评论一个时期的翻译作品,不但要审视其文学价值,还要考虑到其文化特征对翻译活
期刊
摘要语言的产生是必然的,其根本动力是人类内部世界的内容有强烈的表达的需要。语音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而是在人类迫切需要表达内部世界内容的强烈愿望刺激下、通过艰苦的锻炼和努力逐步产生的。意识焦点的融合作用,为本来并无天然联系的内部世界的内容和语音形式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并为其进一步的系统化和理论化提供了可能性。而语言产生过程中的形式与内容不平衡,则为其它领域内的关于语言的研究留下了广泛的空间。  关
期刊
摘要徐道邻、张培基、许渊冲的译文在译界影响广泛,而三人对《葛底斯堡演说》的翻译则各有千秋:徐译最早完整地将该演说译为中文,但其译文部分地方词句不够精炼,有些地方存在欧化表达,文气略显涣散;张译紧扣原文,字比句对,一一相应,是难得的对照读本,但有些译句值得商榷;许译比较“神似”原作的风格,但有些表达过于追逐简洁,没能完全传达原文的思想内涵。本文认为政治演说类文献的翻译重点是传达演说者的思想观念和政治
期刊
摘要标题是对整个文章的高度概括和提升,英语新闻标题既要言简意赅,又要新颖独特。本文主要从增词、减词、修辞三方面论述了新闻英语标题汉译技巧,以便打造精彩的标题。  关键词:英语新闻 标题 翻译译技巧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影响的日益深入,我国各种媒体越来越多地利用翻译后的英语新闻满足受众的求知需求,以便读者尽快获知国际上最新发生的新闻。标题常被视
期刊
摘要本文以《简·爱》的祝庆英译本和黄源深译本中的诗歌翻译为例,从是否忠实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本意、译作是否自然流畅和保持原作诗一般的韵味三个方面,对两个译本的翻译风格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了评判译作优秀与否的标准除了要忠实原著精神以外,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带有明显译者风格的特点也是评价译作好坏重要标准的结论。  关键词:《简·爱》 祝庆英 黄源深 翻译 风格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