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周围的一切事物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才能完成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阅读量的积累,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感悟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仍处在一个对事物的新奇态度上,而小学语文教学的学习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力,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充分把握小学生的心理,注意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进行学习活动。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增加课堂的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以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调动学生自觉学习。例如教学《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时,在了解剧本的特点、读通课文、了解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后,笔者要求学生进行情境演绎,让学生通过对剧本的钻研达到了解人物个性特点的目的。在表演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创新,通过对剧本的演绎达到熟悉课文,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的目的。
(2)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多媒体设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对课文的印象。例如在教授课文《番茄太阳》时,通过视频课件的插入让学生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太空环境和自己所生活的星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中,多设置疑问,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自己找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拿一个被水滴滴出小孔的石头给学生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他们对文章产生兴趣,通过对文章的阅读而增长知识,提高感悟能力。当然对于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是通过日积月累实现的,只要阅读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对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课后问题都掌握了,就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
三、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学生作为主体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堂活动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展一些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课文《詹天佑》中,文章开头第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统领了全文,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抓住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并进行解读,通过学生对文章的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把握全文的能力。在阅读完全文后,让学生进行课文的复述,并且挑出文章中的关键句对文章的第一句进行解读,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感悟能力。
四、加强学生对于语言的积累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这是教师的任务,也是小学阶段对学生感悟能力培养的关键。只有在学生自身的阅读量达到一定基础的时候,才能培养起学生对于语言感悟的能力,体会语言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而语言的学习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很多教师注重学生对于语言的理解而不强调积累,其实语言本身就是一个运用的过程,只有在达到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才能够对语言进行灵活运用。不论是对于阅读量的积累还是理解能力的提高都是片面的,以量为基础,理解为前提,学生的感悟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五、加强学生间的阅读交流
学生的阅读乐趣在于分享,而这种分享就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阅读增加乐趣,不断进行思维的碰撞,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例如,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名著《一千零一夜》的阅读,然后定期开展一些讨论会,鼓励学生说出对其中某个或某些故事的看法,让学生进行阅读交流,而教师起到的是一个指引的作用,不评价学生的对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言论,品尝到阅读的乐趣。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把握教改的方向,针对小学阶段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活动。应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精神,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和创新,让学生的阅读得到量的积累,对阅读产生兴趣,进而提高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江苏省涟水实验小学幸福里校区)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感悟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仍处在一个对事物的新奇态度上,而小学语文教学的学习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力,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充分把握小学生的心理,注意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进行学习活动。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增加课堂的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以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调动学生自觉学习。例如教学《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时,在了解剧本的特点、读通课文、了解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后,笔者要求学生进行情境演绎,让学生通过对剧本的钻研达到了解人物个性特点的目的。在表演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创新,通过对剧本的演绎达到熟悉课文,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的目的。
(2)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多媒体设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对课文的印象。例如在教授课文《番茄太阳》时,通过视频课件的插入让学生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太空环境和自己所生活的星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中,多设置疑问,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自己找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拿一个被水滴滴出小孔的石头给学生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他们对文章产生兴趣,通过对文章的阅读而增长知识,提高感悟能力。当然对于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是通过日积月累实现的,只要阅读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对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课后问题都掌握了,就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
三、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学生作为主体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堂活动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展一些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课文《詹天佑》中,文章开头第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统领了全文,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抓住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并进行解读,通过学生对文章的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把握全文的能力。在阅读完全文后,让学生进行课文的复述,并且挑出文章中的关键句对文章的第一句进行解读,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感悟能力。
四、加强学生对于语言的积累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这是教师的任务,也是小学阶段对学生感悟能力培养的关键。只有在学生自身的阅读量达到一定基础的时候,才能培养起学生对于语言感悟的能力,体会语言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而语言的学习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很多教师注重学生对于语言的理解而不强调积累,其实语言本身就是一个运用的过程,只有在达到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才能够对语言进行灵活运用。不论是对于阅读量的积累还是理解能力的提高都是片面的,以量为基础,理解为前提,学生的感悟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五、加强学生间的阅读交流
学生的阅读乐趣在于分享,而这种分享就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阅读增加乐趣,不断进行思维的碰撞,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例如,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名著《一千零一夜》的阅读,然后定期开展一些讨论会,鼓励学生说出对其中某个或某些故事的看法,让学生进行阅读交流,而教师起到的是一个指引的作用,不评价学生的对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言论,品尝到阅读的乐趣。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把握教改的方向,针对小学阶段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活动。应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精神,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和创新,让学生的阅读得到量的积累,对阅读产生兴趣,进而提高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江苏省涟水实验小学幸福里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