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的范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大。语文教学的范围要比语文课堂教学的范围大得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语文观”。用“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素质教育、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
一、语文课外活动的定义
语文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目的师生共同进行的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所有活动。语文教师不仅要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更要高屋建瓴,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教给学生语言文学知识,使“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叶圣陶),还要着重培养、熏陶学生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除了语文课堂教学以外的所有语文教学活动都是语文课外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与语文课外活动的整合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好、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制的语文新教材以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和过程模式等先进课程设计理念为支撑,充分体现了强化“自主探究”这一崭新理念。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的具体运用
语文课外活动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们以学生的一次课外活动为例,谈谈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的具体运用。
(一)依据兴趣和爱好提出问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对象,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能是对校外各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学习了说明文,我把学生带出教室来到教学楼前的玉兰树下,让学生观察自己提出问题。由于学生看到一株玉兰出现有的枝条只有花却没有叶子,有的却只有叶子没有花的现象,于是有一个小组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差别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会涉及到语文、生物、地理、数学等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
(二)问题的解决方式自己做主
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学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正如“截然不同的差别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已经提出来了,学生就开始思考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了。小组成员进行了仔细的分工,讨论了研究计划。
(三)体会收集与整理材料的快乐
研究性学习是开放的,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时间的开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相对于学科学习而言,研究性学习显然拥有更为开放的时间。这一小组按照他们订出的计划,利用课余时间,把有关玉兰的知识通过请教、上网、实地了解、定时观察等方法进行了收集和整理,时间持续了一个月。问题是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提出来的,这些学习内容完全开放在学生的面前,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所以学生能在一种快乐的氛围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一起给玉兰树拍照、一起上网、一起向老师专家请教,每一个环节都很愉悦。
语文课外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是选择学生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在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以上环节,在对信息的探究、分析中获得自我体验。它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真正独立自主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能力。同时也爱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性学习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优点。
一、语文课外活动的定义
语文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目的师生共同进行的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所有活动。语文教师不仅要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更要高屋建瓴,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教给学生语言文学知识,使“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叶圣陶),还要着重培养、熏陶学生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除了语文课堂教学以外的所有语文教学活动都是语文课外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与语文课外活动的整合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好、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制的语文新教材以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和过程模式等先进课程设计理念为支撑,充分体现了强化“自主探究”这一崭新理念。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的具体运用
语文课外活动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们以学生的一次课外活动为例,谈谈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的具体运用。
(一)依据兴趣和爱好提出问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对象,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能是对校外各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学习了说明文,我把学生带出教室来到教学楼前的玉兰树下,让学生观察自己提出问题。由于学生看到一株玉兰出现有的枝条只有花却没有叶子,有的却只有叶子没有花的现象,于是有一个小组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差别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会涉及到语文、生物、地理、数学等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
(二)问题的解决方式自己做主
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学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正如“截然不同的差别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已经提出来了,学生就开始思考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了。小组成员进行了仔细的分工,讨论了研究计划。
(三)体会收集与整理材料的快乐
研究性学习是开放的,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时间的开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相对于学科学习而言,研究性学习显然拥有更为开放的时间。这一小组按照他们订出的计划,利用课余时间,把有关玉兰的知识通过请教、上网、实地了解、定时观察等方法进行了收集和整理,时间持续了一个月。问题是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提出来的,这些学习内容完全开放在学生的面前,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所以学生能在一种快乐的氛围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一起给玉兰树拍照、一起上网、一起向老师专家请教,每一个环节都很愉悦。
语文课外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是选择学生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在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以上环节,在对信息的探究、分析中获得自我体验。它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真正独立自主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能力。同时也爱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性学习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