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因此,把握语文的特点,彰显语文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课堂教学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以孩子的耳朵去聆听,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用孩子的心靈去体会,创设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孩子的生活。
一、范读——引领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可以引领学生尽快地进入文章情景,加快学生理解教材、体会情感,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低年级孩子喜欢模仿、思维比较直观、具体、形象的特点,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都会给孩子们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范读也是积极引导孩子们进入文章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是最高效、经济、便捷的方法。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然后以“我”之口,诵我之心。做到“字字入目,字字入耳,句句走心”。
如,《夜色》这篇课文的长句比较多,最长的一个分句有15个字,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这时教师通过示范朗读,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对环境加以渲染,学生很快就会被带入文中所描述的情景之中。他们既欣赏了夜色的美好,又感受到晚上的花草在悄悄地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学生通过老师的语气、语调,语速以及表情和肢体语言,多方面受到感染,唤起他们的朗读激情,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就会立马呈现出来。
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于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从而达到由“情”入“境”的效果。
二、识字——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在教学中,我们应当让学生更好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让识字教学生活化。
薛法根说:“汉字的识记毕竟是一件复杂而艰苦的脑力劳动,外在的一时兴趣难以维持长期、主动学习的内动力。秘密就在于,识字的兴趣其实始于‘识世’。”字起源于汉民族的劳动与生活,是表意文字,识字的同时也认识了与此汉字相关的历史事物、古代文化,也就是“识世”,识的是汉字起源时的那个“世界”。回到古文字,可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识字的过程也就变得有趣起来。学生识字,就意味着音、形、义三个因素之间联系的形成。以往的识字教学形成这种联系主要是靠机械的重复,即教师带领学生循着一个固定的套路反复的读字音,数笔画,说结构,记部件,连词语,但这样割裂汉字音形义之间的统一,弱化汉字字形整体表意功能,使得识字味同嚼蜡。实践证明,注重从汉字构字特点出发进行识字教学,往往事半功倍。
如:教学“日、月、田、火、舟、竹、石、川”等这类象形字,教师引导学生在实物图画和演变文字的对照中观察、理解和识记,学生在识字中感受到了识字的乐趣。在识字的过程中体会汉字的构字特点,使识字教学更科学、更有趣。那些象形字在学生眼里就不只是抽象的符号,而能幻化成如诗的画卷。
如:教学“烦恼”的“烦”,老师告诉学生“页”在古时候表示“脑袋”,学生对字意恍然大悟“火烧脑袋”心里当然着急担心了;进一步发现“顶、领、项、须。”形旁都是“页”,原来他们都跟脑袋有关联。
孩子不仅记住了这些字,还感受到了中国汉字的魅力所在,引起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
三、幽默——生动化
德国学者海因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法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被人接受。”幽默的语言是一个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恰当地运用能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化。在教育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说,他喜欢某个老师,因为他上课有趣、好笑。这种有趣、好笑,就属于教学幽默。用幽默的语言处理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领悟一个道理,或者记住了一种观点,这就是教学幽默。教学幽默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多一份轻松,平添一份愉悦,可以让学生在笑声中扎实、高效地学习,进一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如:教学“拔”与“拨”时,这两个字学生容易搞混。在教学这两个字时,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了“拔萝卜”。告诉孩子有一只小白兔,种了一棵很大很大的萝卜,他一个人,怎么拔也拔不动,于是他叫来了好多好朋友,一起动手来拔,朋友的“友”多一点,那“友”字上的一点就是这个大萝卜,而“拨”字是提手旁,加一根头发的“发”。想一想,用一根头发能拔动大萝卜吗?(学生大笑),所以这个“拨”只能轻轻的拨,拨拨灯芯,我在黑板上写了“拨灯芯”。这两个字的区别孩子就这样轻松牢固的掌握了。
教学幽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无形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给语文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一、范读——引领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可以引领学生尽快地进入文章情景,加快学生理解教材、体会情感,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低年级孩子喜欢模仿、思维比较直观、具体、形象的特点,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都会给孩子们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范读也是积极引导孩子们进入文章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是最高效、经济、便捷的方法。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然后以“我”之口,诵我之心。做到“字字入目,字字入耳,句句走心”。
如,《夜色》这篇课文的长句比较多,最长的一个分句有15个字,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这时教师通过示范朗读,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对环境加以渲染,学生很快就会被带入文中所描述的情景之中。他们既欣赏了夜色的美好,又感受到晚上的花草在悄悄地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学生通过老师的语气、语调,语速以及表情和肢体语言,多方面受到感染,唤起他们的朗读激情,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就会立马呈现出来。
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于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从而达到由“情”入“境”的效果。
二、识字——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在教学中,我们应当让学生更好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让识字教学生活化。
薛法根说:“汉字的识记毕竟是一件复杂而艰苦的脑力劳动,外在的一时兴趣难以维持长期、主动学习的内动力。秘密就在于,识字的兴趣其实始于‘识世’。”字起源于汉民族的劳动与生活,是表意文字,识字的同时也认识了与此汉字相关的历史事物、古代文化,也就是“识世”,识的是汉字起源时的那个“世界”。回到古文字,可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识字的过程也就变得有趣起来。学生识字,就意味着音、形、义三个因素之间联系的形成。以往的识字教学形成这种联系主要是靠机械的重复,即教师带领学生循着一个固定的套路反复的读字音,数笔画,说结构,记部件,连词语,但这样割裂汉字音形义之间的统一,弱化汉字字形整体表意功能,使得识字味同嚼蜡。实践证明,注重从汉字构字特点出发进行识字教学,往往事半功倍。
如:教学“日、月、田、火、舟、竹、石、川”等这类象形字,教师引导学生在实物图画和演变文字的对照中观察、理解和识记,学生在识字中感受到了识字的乐趣。在识字的过程中体会汉字的构字特点,使识字教学更科学、更有趣。那些象形字在学生眼里就不只是抽象的符号,而能幻化成如诗的画卷。
如:教学“烦恼”的“烦”,老师告诉学生“页”在古时候表示“脑袋”,学生对字意恍然大悟“火烧脑袋”心里当然着急担心了;进一步发现“顶、领、项、须。”形旁都是“页”,原来他们都跟脑袋有关联。
孩子不仅记住了这些字,还感受到了中国汉字的魅力所在,引起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
三、幽默——生动化
德国学者海因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法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被人接受。”幽默的语言是一个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恰当地运用能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化。在教育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说,他喜欢某个老师,因为他上课有趣、好笑。这种有趣、好笑,就属于教学幽默。用幽默的语言处理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领悟一个道理,或者记住了一种观点,这就是教学幽默。教学幽默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多一份轻松,平添一份愉悦,可以让学生在笑声中扎实、高效地学习,进一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如:教学“拔”与“拨”时,这两个字学生容易搞混。在教学这两个字时,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了“拔萝卜”。告诉孩子有一只小白兔,种了一棵很大很大的萝卜,他一个人,怎么拔也拔不动,于是他叫来了好多好朋友,一起动手来拔,朋友的“友”多一点,那“友”字上的一点就是这个大萝卜,而“拨”字是提手旁,加一根头发的“发”。想一想,用一根头发能拔动大萝卜吗?(学生大笑),所以这个“拨”只能轻轻的拨,拨拨灯芯,我在黑板上写了“拨灯芯”。这两个字的区别孩子就这样轻松牢固的掌握了。
教学幽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无形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给语文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