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人的影像传奇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nuo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景吕,福州人,生于1881年,曾作为清驻英、意、比三国钦差大臣罗丰禄的随员,于1896年赴伦敦,5年后返回福州。1901年,叶景吕在伦敦拍摄了第一张个人肖像,正是这张照片,从此开启了世界摄影史上一个个人影像的传奇。
  叶景吕,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因为生命跨越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所以又是不普通的,更不普通的是,他曾连续62年每年都到照相馆给自己留存一张肖像照片,战乱离合都没能中断他的坚持。这些老照片在北京和广东展出时,观众都会告诉收藏者仝冰雪一种感受——感动。一个普通人,用这样独特的方式,记录了生命个体在大历史中的流逝过程。和这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一样,遭遇什么样的时代他无从选择,但他选择尊重生命,并尽力保持着他无关富贵宠辱的做人尊严。
  叶景吕的先祖朱聿健是朱元璋第23个儿子的后人,1646年整个家族改姓叶。叶家的子孙都知道自己是朱元璋的后代,都铭记“朱叶不通婚”和“不得在清廷为官”的祖训,所以叶家人在260多年的清王朝中无一人参加科举考试,更无一人为官。叶景吕之母原是清廷驻英国大使罗丰禄家的丫环,叶景吕于1896年跟随罗丰禄出使英国,就是在英国,他拍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张肖像。
  1901年回国后,他开始照管罗家在福州的产业。从1907年开始,叶景吕正式开始了他每年一张的肖像留影。
  1907年的叶景吕肖像,他手拄一把阳伞,伞在当时的中国是很时髦的玩意儿。照相馆的道具也是中西合璧,这是当时很多沿海开放口岸照相馆的典型道具:西洋钟、假花、一对茶碗和一函书籍,放在圆桌上。
  1908年,叶景吕双手拿着哑铃拍摄了肖像,一身运动装。不论是运动装还是举哑铃健身,这在当时的福州绝对是时髦之举,这应当也是几年留洋生活的影响。上面标明了体重152磅,相当于69公斤,这对于只有1.69米身高的叶景吕来说,一定是健美锻炼的结果。他也肯定对自己的体重是自豪的,才特地做了标明。从照片上也依稀可见他身上凸起的肌肉群,对比他1907年的照片,不仅发福了,而且精神好了许多。结婚一年的叶景吕应当是幸福的。
  1909年,叶景吕身穿标准的西装拍摄了肖像。这张肖像今天看起来仍然风度翩翩,当时叶景吕还没有剪掉辫子。就在这一年,大清的又一个皇帝宣统登基了。在这张完全西式的肖像中,叶景吕的衬衫是伊顿式阔翻领,领带是当时颇为时髦和复杂的温莎结,这在西方都已经是很正式和时髦的服装了。照相馆的道具也是典型的西方罗马风格。
  1910年,叶景吕30岁,而立之年。比较这张照片,根据照相馆的道具来看,和1909年的照片是在同一照相馆所摄,叶景吕也第一次穿上了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1911年也穿长袍和马甲。长袍、马褂或马甲也成为叶景吕一生肖像的主要服装。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这一年,叶景吕照片第一次剪掉了辫子,他还在照片下特别说明,因为实行新历,所以这年“实年”31岁(周岁)。
  从1913年开始到1940年的近30年间,从照片看,叶景吕的生活是相对稳定的,不仅所有的照片都是5英寸的全身照,而且从1915年到1940年的26年间,他还每年一站一坐轮换照相,他的服饰基本是当时社会的典型的常礼服——长袍和马褂或马甲。
  1924年的这张照片,叶景吕右手拿文明棍,左手提着流行的太阳帽,增添了一幅英国绅士的派头,虽然他穿的依旧是中国传统的马褂、长衫和圆口布鞋,这顶太阳帽后来在1929年和1938年又重复出现在了他的肖像中。
  1927年、1929年和1930年的照片是叶景吕仅有的3张在室外拍摄的照片,不知是特意拍摄,照相馆上门服务?还是别的原因?不得而知。
  这期间,叶景吕一直经营着罗家的当铺和茶庄,直到1947年罗家当铺和茶行破产。叶景吕在照片册中特别标明以下几个家庭大事:1914年父亲去世,1915年夏天体重145英磅,1933年母亲去世。
  为了纪念1945年9月3日抗战胜利,叶景吕在同年10月10日拍摄了照片,这也是叶景吕先生的系列照片中第一次出现了头像,以前基本所有的照片均为全身的坐像或站像。那时的相纸主要从欧美等国进口,也许是日本人的封锁和限制,使那种叶先生常规使用的相纸断货了。
  叶景吕1946年的照片上又出现了久违的笑容,并且又恢复了全身照和一站一坐轮换的姿势。
  194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当天,他拍摄了一张读报的照片,叶景吕当年已经68岁。1950年1月1日,改穿短装纪念。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开展扫盲运动,叶景吕也积极投身当中,帮着扫盲,首先把自己的老婆扫了,当时还得了模范。业余时间,他还喜欢和孙子玩中英文转换的游戏,来督促孩子们学英文。大孙子叶毅说:“他让我讲中文,他马上讲出英文。”
  1951年5月1日,在国际劳动节摄影纪念。1952年,对叶景吕来说是难熬的一年。因大儿子信奉“一贯道”,叶景吕也受到了牵连。在 “三反”、 “五反”运动中,叶景吕的大孙子叶毅举报爷爷贩卖黄金(其实是叶景吕帮助罗家卖一些首饰来贴补家里花销),叶景吕也受到了审查。事后查明,叶景吕没有大问题,被免于追究。但他觉得1952年是“自己的污浊之年”,因此决定不再照相。他来到街上,找了一个专业的剪纸先生,为自己剪了一个侧面肖像,并用墨水涂黑,这张唯一不是照片的“照片”永远定格在照片册上。
  1953年9月1日拍摄肖像,71岁的叶景吕还上书毛主席建议定9月1日为老人节。1954年9月21日拍摄的照片上,叶景吕正戴着一个助听器,这年他的左耳突然耳聋了。1955年的5月,叶景吕的右腿患风气经针灸治疗刚好,在8月,又开始患头晕的毛病,从此出门必须拄拐杖了,他在12月12日拍摄了肖像。1956年4月8日是他和夫人结婚50周年纪念日,他们共同合影留念,这一年,叶景吕76岁,夫人69岁。也是在这一年,福州著名画家陈子奋用佛语为叶景吕的照片册题字:是寿者相。表达了对叶景吕先生的深深祝愿。这幅用宣纸写的篆体字被叶景吕贴在了照片册的首页。   1957年10月7日拍摄了肖像,这年,77岁的叶景吕左目失明。1959年,他修补了门牙,特地在六一儿童节拍摄了照片,取返老还童之意。
  1960年,叶景吕在春节拍摄了照片。也是在这一年,叶景吕位于仙塔街的老宅被政府收回,他从此搬到了小孙子叶林居住的三坊七巷的宫巷33号。
  1961年,叶景吕得了一场大病,这张照片的精神明显不如从前了,他是大病痊愈后两个星期拍摄的,当时的8月17日,正是福州解放20周年纪念日,他还特意标明是在艺光照相馆拍摄的。艺光照相馆就位于叶景吕所住宫巷的巷口,作为一家老店,至今仍秉承拍摄传统肖像照片的任务。1962年,叶景吕的大儿子叶健明因胰腺癌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叶景吕受到很大打击,这年的照片也是他用春节照的照片(应当是合影照)来翻拍放大的。
  1963年,叶景吕已经83岁。从4月27日到6月13日,叶景吕和夫人在杭州度过了近两个月的时光。回到福州,他的体重增加到了127斤。这一年叶先生的个人肖像也是从杭州和女儿合影照片的底板洗印的。1964年10月1日,在国庆日拍摄了照片。1965年9月10日,在中秋节当天拍摄了照片。
  晚年的叶景吕乐善好施,在当地邻居中是出了名的,每年春节,叶景吕总要向当地的产妇赠送粮食,夏天向人们送凉茶,有时家里的东西不够了,叶景吕还向亲戚们募捐。周围的邻居都知道宫巷的叶景吕。
  在家读书、看报,上街帮别人看古董,或自己去买,邻居有什么事也乐于帮忙,这可以说基本是晚年叶景吕的生活写照。大孙子叶毅说,爷爷一天到晚都有事情。每次出门前,叶景吕都要喊一句:“伞(雨伞)、篮(竹篮,买东西用) 、杖(拐杖)、扇(扇子)!好,带齐了,我走了。”
  1966年,叶景吕为庆祝夫妇结婚60周年拍照。1968年,他又一次在儿童节这天拍摄了人生的最后一张肖像。
  1968年夏天,就在叶景吕拍完最后一张肖像一个月后,家人受到外界运动的冲击,当时在家的叶景吕夫妇受到极大的惊吓,从此病倒。
  叶景吕和老伴分别住在前后院里,他们一直相互挂念。每天,叶夫人让孩子们用担架抬着,来到前院来看叶,她抚摸着叶景吕的手说:你怎么样了?好点了吗?叶景吕每天也坚持让人扶着,跨过高高的门槛,去后院看望老伴。一个月后,老伴由于胃出血,先行离去。家里人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叶,匆匆下葬。一星期后,因心肌梗塞和糖尿病并发症,叶景吕也平静归西了,终年88岁(虚岁)。叶景吕去世当天还告诉孙子们要吃豆浆、扁豆、元宵等。
  照片收藏者仝冰雪说:叶先生去世40年后,在北京,在深夜里,当我静静地翻看叶景吕先生的这本恍若隔世的照片册时,我发现最后一张照片后面还有12个空白的页码,88+12=?。我在想,如果没有当年的惊吓,不知叶先生的生命又将如何延续?但我相信,他一定还会继续拍摄下去,继续记录一个生命的轨迹,同时书写世界摄影史和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其他文献
摄影感言  摄影让我更多地了解社会,感悟自然,体味人生;让我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张扬个性;让我享受生活,享受艺术,收获友谊。感谢摄影用影像理解世界。摄影是一种瞬间的视觉艺术,早一点或晚一点按动快门,都意味着永远丧失了最关键的那个瞬间。作为一个真正的摄影者来说,需要的不是器材的高档,而是镜头后面的那双眼睛。
期刊
“五六十年代河边捉鱼;七八十年代河边灭蚊子;九十年代河边捞垃圾……”上个世纪短短40余年间,在一些老福州人的眼里,福州内河变了几副面孔。古代扩城、地理变迁、交通水运三大原因促成现在“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福州。  汉代开始 六次大扩城  “最早的内河,其实就是护城河,从唐代到明代,一直没变。”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披露他对内河的新研究。  福州内河如此多,是古代扩城、地理变迁、交通水运三大原因造成的。
期刊
白马河从台江帮洲路漳江入口处,经义洲白马桥,穿越新辟的大庆路,北上注入西湖。这条河道至今仍通舟楫。如果端午时节,人们还可在河岸绿林间,观赏往来龙舟竞渡,为民间习俗文化的一大景观。河水应江潮涨落,古有“白马观潮”风光。  【繁荣前生】  著名木材贮运场  和历史文明相伴而生的白马河具体有多久的历史,很难考证。但是,这条河作为历史上有名的三大木材集散地之一,让人印象深刻。  据历史记载:“清朝年间,闽
期刊
在涌动的商潮中,许多“老商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些老商业或代表了一个传统消费时代的终结,或开启了一种新的生活消费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的退出是福州现代商业发展的缩影。  2014年4月1日,在福州经营了19年的麦当劳东街店正式关闭,它的关闭让很多福州消费者都想起了台江百货、华联商厦、茶亭街、东街口天桥、上海西餐厅、外文书店等近20年仍在记忆中却已逝去的老商圈、老商业街和老店。在这些地方,排
期刊
海史回溯 “开门节度”王审知  福州市鼓楼区庆城路,闽王祠。这座静静地立在城市喧嚣中的千年古祠,原本是闽王王审知的府邸。说起王审知,在众多专家看来,这是一位鼓励贸易、招徕海中番夷商贾的良主明君。  晚唐五代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中国通往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对外经贸交流重心渐渐向海上转移,这为福州与中原地区交流以及发展海外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王审知治闽时期,他“尽去繁苛,纵其贸易”,开辟甘棠港作为
期刊
老建筑群的“养老”问题,似乎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艰巨。能否成为福建第二个“鼓浪屿”暂且不论,但在专家眼里,厦门近年来探索的鼓浪屿保护开发模式,可望成为借鉴。  立法明确“修旧如旧”  2000年,厦门市正式出台了《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308幢老建筑随即被列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名录。之后,厦门快速开展修缮工程,首批101幢老建筑依据“修旧如旧”给予修缮。2009年,厦门专门对《条例
期刊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清代硕学通儒、《福建通志》总纂陈衍,写下这两句诗时,一定没想到,自己不经意间创下了一个第一。这是三坊七巷第一次被用到诗句,并且见诸记载。  三坊七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重要标志,是一处延续千年的城市商、住社区,位于福州城区山水格局的中心地带。遗产地范围南起安泰河,北至杨桥路(原杨桥巷),东至八一七路(南街),西抵仓前河(今安泰河),占地面积40.03公顷。三
期刊
在宋元时期的一个秋冬时节,泉州的远航船队驾着长风浩浩荡荡分别从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以及沿海的法石港、石湖港、祥芝港、深沪港、东石港等港口出发,经南海群岛、印度洋、波斯湾、北非、地中海沿岸,驶向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次年夏日,船队又乘着东南风返航。去时满载着丝绸、陶瓷、糖、茶、铁器等货物,回来时运载着异域的钻石、玳瑁、玛瑙、药材、香料、玻璃工艺品等,却比原来少很多,也轻得多。凭借航海经验,船
期刊
沙雕艺术起源于美国,20世纪初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和加利福尼亚州海岸举行了各种沙雕竞赛和活动,艺术家从中学习了各种技巧和经验,并把它发展成为巨型雕塑。  沙雕只能用沙和水为材料,雕塑过程中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学粘合剂,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把沙堆积并凝固起来然后雕琢成各种各样的造型,呈现艺术迷人的视觉奇观。沙雕作品完成以后经过表面喷洒特制的胶水加固,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可以保持几个月。由于沙雕会在一时间内自然消解,
期刊
在闽江两岸,有一个族群叫疍民,他们源于古代的百越,长期以来浮舟泛居于船中,一家人吃、住都在船上,以船谋生,过着漂泊的水上生活。  上世纪50年代起,当地政府陆续安排福州疍民上岸,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已定居陆上。随着时代的变迁,闽江两岸原有的码头如今建起了一座座高楼,很多疍民也过起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在福州闽江大桥菖蒲水域,如今仍然可以看到许多小渔船,他们是这些福州疍民的后代,由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