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中国式顺序渐进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hor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互联网以及无线网络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不得不承认的是,企业对管理软件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但更不能忽略的事实是,管理软件的应用成功率,一直是困扰软件商和企业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管理水平都需提升的中小企业,就更担心上线失败和不断升级所造成的成本。而对于厂商来说,管理软件作为工具,很难无限满足企业的条件。两者间的矛盾该如何解决呢?
  各厂商都在寻求解决之道,作为本土最大的协同软件(本刊注:一种“互相配合”的软件,主要作用是为了辅助多人、多组织共同完成管理事务,协同参与者是多个人员与群组和多个应用系统)制造商之一,用友致远希望通过“刚柔并济”的方法,让管理软件的应用达到“情”与“法”的融合,来提升软件上线的成功率。“我们就是希望达到中国式的‘刚柔相济,随需应变’。”用友致远的董事长徐石对《中外管理》说。
  事实上,在现阶段,这一中国式刚柔结合术不仅适用于软件业,对于管理者不断追逐的其他刚性管理工具,同样奏效。
  
  从柔渐进到刚
  
  《中外管理》:按照用友致远的思路,管理软件的应用要达到刚柔并济方能将其效率最大化,但是,管理软件应用的初衷不就是希望固化流程、刚性管理吗?
  徐 石:我想首先强调我们的管理环境。在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还都处在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革的阶段,很多时候制度和流程都在不断探索和验证的过程中,而在这样的环境里,管理的柔性就变得更加突出。
  事实上,再完美的流程恐怕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原来我们把重复的、经常性的事情上升到制度,是为了让制度得到不变形的执行,这是没问题的。这也就是我们强调的管理软件应用的刚性。但很多种情况,我们需要在固有流程上加入很多人来参与,也就是柔性的部分。不管流程是怎样的,整个过程就是人怎么办事情的过程,而在现在大部分的企业管理环境,恰恰是柔性流程占多数,刚性流程占少数。
  对于用友致远来说,实现这种刚柔并济的手段是“二元化工作流”这个理念。
  《中外管理》:那能否解释一下您所说的“二元化工作流”理念?
  徐 石:其实工作流不是什么新概念。而二元化工作流,是工作流创新的结果,可以构建出所谓的二元化应用。简单说,在构建流程的时候有两种要素:一种要素是流程已经定制死了,不能改了。就好像你踏上公共汽车,你只需知道要去哪站,但方向怎么走跟你没关系,这就是我们说的刚性流程部分。
  但任何企业都有自己对流程的个性需求,就是“人”的需求,这就是柔性的,也就产生了第二元。也就是说,我们希望每个人上车之后,都能自己掌握方向,让人的参与会变得更加自由。这种柔性能让企业的管理变得更加灵活,降低流程过于固化造成的成本。
  管理中柔与刚是矛盾的,但也是互相作用的,尤其是在中国企业里。
  《中外管理》:您说的没错,这的确是中国企业的特色,人的因素总是超越刚性流程。但这也被视为中国企业在管理上的一个缺点,也是为什么“流程”被一再强调的原因。您不认为这是一个矛盾点吗?
  徐 石:事实上,这就是“刚柔并济”的出发点。很多企业的流程、制度,都经历了从柔性到刚性的过程。如果调研一下流程建设的过程你会发现,企业创立一个流程,一定是运转了一段时间,然后用制度把某些内容固化下来,而不是一开始刚性流程就处于非常完备的状态。
  任何管理方法都不是速成的,企业需要发现、发掘和验证可固化的管理流程,管理软件可以有效记录管理过程,为企业建立流程、优化管理提供依据。
  这是适合中国企业特点的。而这个特点又决定了,在中国企业里刚的部分并非越多越好,如果我要吃饭还得先想一下用左手,还是右手,那就太辛苦了。再扩大一点,如果把西医可以看作刚性多柔性少,中医则是柔性多刚性少,而我认为我们的企业恰恰是需要中医式的管理。
  探索中国式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法与情之间寻找平衡的过程。
  《中外管理》:您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徐 石: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是我们公司的一个故事。
  我们有一个工程师叫王宇,在成都。有一次他接受了一个客户投诉,说程序中有错误,但是王宇一时不知道错误出在哪里。在当天,11点09分他找到上级,11点29分协作从成都扩展到北京的客服,到12点14分进展到整个华东团队。前期的信息也同样经过讨论、探索、猜测,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时,苏州前线的实施工程师也加入进来,了解到隐藏很深的问题……从发现问题到解决,一共用了10天。我想说的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参与的人达到12个,跨了5个地区,按传统的解决方式,这10天里几个团队间的往来信息,讨论过程就能把人弄晕。
  而在我们这个真实的案例中,刚性的流程是王宇处理这个投诉要走的程序,而柔性的是参与的人每个人都有主动权来根据条件建立解决问题的分支,这并没有干扰刚性流程的运行。而整个解决过程被非常完整、层次清晰地记录下来,为我们以后解决相似问题、管理相似案例提供了非常有效的依据。
  
  让管理变成傻瓜相机
  
  《中外管理》:但是我们也发现,很多软件厂商都说自己的产品是为客户量身定制的,这跟您说的刚柔并济有区别吗?
  徐 石:量身定制的概念有很多,但多数都是指产品结构的变化。我们知道只要涉及到改动程序,过程就会无比复杂。我们更追求让软件应用变得像傻瓜相机一样简单。
  使用和参与上的方便和自由,才能加大使用的意愿,致远是第一家做到零代码的协同软件,可以用鼠标完成所有配置,这就实现了之前所描述的车和方向盘的设想。
  管理中的柔其实就是参与度和自由度。傻瓜式的应用,就是让人人都能参与和体验管理的过程。事实上,成功的管理不是比较有多复杂,而是比较有多简单。
  《中外管理》:大企业其实更强调流程的刚性,但是协同软件在大企业中更显示出它的应用价值;而小企业恰恰更加灵活,但协同对他们来说可能投入产出比就不如大企业明显,您如何看待小企业的“刚柔并济”?
  徐 石:比如说在阿里巴巴开了网店,还没有员工,但一定有供货商。如果张三是供货商,告诉他一个号直接登入系统,我们两个人就可以谈生意了;我也可以把十个供货商全部组织起来建一个组叫外部供应商,成为一个工作社区;我们有的客户甚至把在国外上学的女儿加到他的协同软件上,因为他觉得用起来非常的方便。小企业在应用上灵活性更强,更自由。
  《中外管理》:很多人都说今年是软件厂商难熬的一年,因为在经济下行期,企业会首先砍掉软件应用这块的成本,您的切身体会如何?
  徐 石:事实上,在危机之年是我们加大投入的一年。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这是练内功的一年,内功是提升品质、优化管理,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要控制成本。而系统软件就是控制成本的有效工具。我举一个例子,我们有个客户是搞空调安装的企业,规模很大,每天公司间传真的施工图纸、复印件非常多。用了协同之后,纸张用原来的1/3都不到,节约多少打印用纸啊!节约差旅费等等就不用说了。
  当然,我还是那句话:适合中国企业的、能帮助中国企业的才是最好的。管理
  责任编辑:焦 晶
其他文献
当采访上海复星集团公司总裁汪群斌时,竟全然是“风华少年”笑谈经济危机的一番情形。这位总裁的话锋里也时时透出了中国第二代知识型创业者的自信和逻辑性。    我们要的是效益竞争力    2008年的第四季度,多元化经营的上海复兴在它所涉足的钢铁、房地产行业,同样遭受到了重挫。但恰恰也是多元化经营,使集团整体上经受住了考验。年报显示:其2008年的税后净利仍然达到13个亿。而在2009年上半年,税后净利
期刊
在2009年,中国汽车业首次全球销量第一,同时中国高铁技术开始出口,大飞机制造已经启动。但我们也接连遭遇到了特保案的巨大冲击。以汽车业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业向何处去?    主持人:盛元汽车网以及车老会创办人 张志勇  嘉 宾: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郑昌泓 华泰汽车集团总裁 童志远   纳尔科全球副总裁 叶 莺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 汤 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部副研究员 王晓明 
期刊
几百元的电脑,地级市里的大型购物商场,他们能赚钱吗?答案是比高端市场的利润更丰厚!是什么让这些企业在低端市场上找到残酷竞争中的蓝海?    主持人:清华大学中国企业家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王育琨  嘉 宾:香港铜锣湾集团董事长 陈 智 净雅餐饮集团董事长 张永舵   紫光股份总裁 李志强 远东集团副总裁 徐浩然    超越自己,是打开市场的惟一出路    主持人:刘福垣教授打了一个比方,说中国经济像一
期刊
我们一直在寻找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的准确定义;  我们一直在寻找能够率先变危为机的典范企业;  我们一直在寻找民营企业的自我救赎的新方式;  ……  在“后奥运”与“后危机”双重概念交错的2009年,中国民营企业已经用自己的顽强和坚韧,证明了中国已经有能力孕育一批具有朝气的企业力量,并且迅速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创业板、内需市场、低端蓝海……所有这些内外因素,已经敦促中国民企重新起航,开始自己的国
期刊
巨变下的今天,杜拉克管理思想比任何时候都更凸显其原创性、前瞻性、实践性的优势。仔细琢磨,这位已逝的老人或许早已给出了答案。    似乎是为了提醒众多管理者们不要忘记管理的本源,在“管理大师中的大师”彼得杜拉克百年诞辰之际,我们身处的世界正深陷巨变之中。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催生了大量的反省和探讨,甚至已成为不少商学院的新课程。  此时,体会彼得杜拉克那句名言“无人能够左右变化,惟有走在变化之前”
期刊
中国人常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从新中国成立60年的发展路径来看,有人总结:前30年的主题落在了革命二字上;后30年的主题落在了改革二字上。30年往往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节点。很多人自然会追问:第三个30年呢?  从现在的社会整体发展趋势,以及生存在这个“大盘”上的中国企业现状来看,可以说,随后30年的主题必然是——管理。    被经济远远甩下的社会管理    建国60周年之际,“扩大内需”始
期刊
从中美博弈谈起  喜逢我国60年大庆,像我这样近80岁的人,既内心欣喜,又感慨万千,想说的话太多了。前几天,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记者在采访之后对我说:“您的激情让我感动。”这也使我想到,为什么老人在最后的岁月总想说点写点什么?因为在立业、立功、立德之后的立言,乃人生之大享受。  卷首短文无法表达我心意之万一,只就中国当前的国际处境谈点儿感想,写上几句,聊以自慰。    美国靠不住!  当今,世界舆
期刊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带来了什么?  显而易见,全球动荡、经济衰退、欧美萧条、失业潮……当然,还有低价优质的资源、技术和品牌。  一向嗅觉灵敏、机会至上的中国企业从中似乎找到了一夜成神的捷径。在海外抄底的骚动中,他们如同脱兔一般,迫不及待地希望将那些曾经可望而不可及的世界级品牌,打上“中国制造”四个字。  于是悍马、沃尔沃、皮尔卡丹、力拓……全都上了我们的午餐菜谱。  但显然,这份午餐并不是免费的——
期刊
就在一年前,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雷曼倒闭,通用汽车陷入困境,那些不可一世的跨国公司变得举步维艰;  就在一年前,中国企业惊讶地发现:中国已然变成了全球经济的救命稻草,自己当之无愧地成了个“有钱人”;  就在一年前,海外“抄底”的呼声开始高涨,中国企业距离闯荡世界的梦想,似乎从没像如今这么唾手可得;  就在一年里,悍马、皮尔卡丹、沃尔沃、力拓……这些响当当的品牌甚至企业资产忽然即将成为我们的囊中之物
期刊
金融危机席卷而来。2009年,麦肯锡咨询公司特别采访了多家大公司的14名领导人,请他们反思自己觉得从危机中学到了什么。当然,这次访谈也不想把他们的评论仅仅局限于当前的衰退,还请他们思考了在以前扭亏为盈的转型或危机期间曾经面临的挑战。  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CEO或董事长,他们所领导的企业分属不同的行业,也就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访谈中不约而同出现的,是对于某些普遍原则的一致意见,这就有助于指导总裁和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