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是“中国梦”的主要见证者、参与者和践行者,“中国梦”的实现关 乎到青年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他们必须自觉参与到“中国梦”的实践过程 中来。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前提是要认同“中国梦”,主要表现为对“中国 梦”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以及实践认同。唯有此,他们才能将“中 国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对“中国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关于大 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研究,既是“中国梦”的理论发展要求,又是“中国梦” 实现的实践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梦
“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理论界众说不一,出现了“二维说”、“三维说” 甚至“多维说”。不管大家从哪个维度来认识或解读“中国梦",抓住“中国梦” 的本质内涵是关键。关于“中国梦"的本质内涵的认识需要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中国梦"的系列讲话中提取。“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 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 女的共同期盼”①这是习近平同志给我们最准确的答复。
从古代中国的“强国富民梦”,到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梦”,到现代中国 的“独立富强梦”,再到当代中国的“民族复兴梦”,“中国梦”虽然提出在当 代,却已酝酿了几千年。“中国梦”立千年文明之土壤,沐百年沧桑之风雨。大 学生要认同“中国梦”,就必须要了解“中国梦"的历史,读懂“中国梦”的内 涵。而“‘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理想的寄托,并非无本之木,而是根植于辉煌 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之中。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 着非常豐富的内涵"。因此,理解和读懂“中国梦”就需要我们从博大精深的中 华文明历史中去寻找它文化的根源。一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所保 留下来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国梦’的内在精神传承,它首先 象征着家国天下的民族情结,蕴含着中华民族在治国从政理念上对尊重公众利益、家国一体原则的优先遵循”我国古代经典著述中有大量关于“自强不息”的经 典论述,往往把“自强不息”当作民族精神的注脚。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不仅成就了中华文化的生成、创新和发展,也为今天“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精神养料。二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追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历览中华文明典籍,有关爱国 主义、集体主义的篇章典句数不胜数。《尚书·周官》提到“以公灭私,民其允 怀”的执政为公理念,西汉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为国为公思想,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以及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之心。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历史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体现。“中国梦”既是“国梦”与“家梦”的完美结合,又是“集体梦” 与“个人梦”的有机统一。因此,需要从历史传统文化的源流中汲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正确价值观念去引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三是“德治"、“道治”以及“大同”思想。我国历代先贤都试图把通过“德 治"和“道治”所达到的“大同”社会作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而“中国梦” 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德治”、“道治”以及“大同”等重要思想。
大学生是“中国梦”的参与者、见证者以及践行者,大学生对“中国梦”认 同与否或认同深浅都会直接影响到“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关于大学生 对“中国梦”认同研究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学界已经 开始对这一重大课题,展开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科学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 研究进展。但是,由于当今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的主体性非常强,他们在认 同中国梦的过程中常常伴有自己的理论思考和价值判断,加上大学生群体本身具 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同时,他们在认同“中国梦”的过程中还会受到一定 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网络环境的影响。因此,很难准确把握大学生对中国梦的 认同现状和掌握大学生对中国梦认同的过程和规律,这些问题是摆在当今学界研 究这一课题面前的普遍困难。本研究采用理论联系实际法,通过对重庆地区高校 大学生发放相关调查问卷,从问卷数据分析中掌握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现 状,准确分析大学生在认同“中国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立足现实问题提出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认同感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对“中国梦”认同研究这一常提常新、常论常需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话题研究,虽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并取得丰硕研究成果和理论进展,但是距离大学生对“中国梦”认同研究的完全理论透彻和实践清晰仍有很大空间。笔者站在“巨人”的肩上对这一研究课题做了相应的研究,虽几易其稿,也深得指导老师的点拨,但因自身理论基础不深、学术视野有限,文中难免存有理论纰漏和逻辑不严问题,笔者将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对这一研究课题继续加以认真研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2—11-30
[2]王喜国“中国梦”的哲学意蕴及当代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2013.12
[3]方旭光.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
作者简介
霍彩芳(1993—),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2017级研究生,专业为艺术学,研究方向为艺术美学研究。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梦
“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理论界众说不一,出现了“二维说”、“三维说” 甚至“多维说”。不管大家从哪个维度来认识或解读“中国梦",抓住“中国梦” 的本质内涵是关键。关于“中国梦"的本质内涵的认识需要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中国梦"的系列讲话中提取。“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 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 女的共同期盼”①这是习近平同志给我们最准确的答复。
从古代中国的“强国富民梦”,到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梦”,到现代中国 的“独立富强梦”,再到当代中国的“民族复兴梦”,“中国梦”虽然提出在当 代,却已酝酿了几千年。“中国梦”立千年文明之土壤,沐百年沧桑之风雨。大 学生要认同“中国梦”,就必须要了解“中国梦"的历史,读懂“中国梦”的内 涵。而“‘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理想的寄托,并非无本之木,而是根植于辉煌 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之中。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 着非常豐富的内涵"。因此,理解和读懂“中国梦”就需要我们从博大精深的中 华文明历史中去寻找它文化的根源。一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所保 留下来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国梦’的内在精神传承,它首先 象征着家国天下的民族情结,蕴含着中华民族在治国从政理念上对尊重公众利益、家国一体原则的优先遵循”我国古代经典著述中有大量关于“自强不息”的经 典论述,往往把“自强不息”当作民族精神的注脚。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不仅成就了中华文化的生成、创新和发展,也为今天“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精神养料。二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追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历览中华文明典籍,有关爱国 主义、集体主义的篇章典句数不胜数。《尚书·周官》提到“以公灭私,民其允 怀”的执政为公理念,西汉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为国为公思想,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以及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之心。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历史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体现。“中国梦”既是“国梦”与“家梦”的完美结合,又是“集体梦” 与“个人梦”的有机统一。因此,需要从历史传统文化的源流中汲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正确价值观念去引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三是“德治"、“道治”以及“大同”思想。我国历代先贤都试图把通过“德 治"和“道治”所达到的“大同”社会作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而“中国梦” 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德治”、“道治”以及“大同”等重要思想。
大学生是“中国梦”的参与者、见证者以及践行者,大学生对“中国梦”认 同与否或认同深浅都会直接影响到“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关于大学生 对“中国梦”认同研究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学界已经 开始对这一重大课题,展开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科学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 研究进展。但是,由于当今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的主体性非常强,他们在认 同中国梦的过程中常常伴有自己的理论思考和价值判断,加上大学生群体本身具 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同时,他们在认同“中国梦”的过程中还会受到一定 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网络环境的影响。因此,很难准确把握大学生对中国梦的 认同现状和掌握大学生对中国梦认同的过程和规律,这些问题是摆在当今学界研 究这一课题面前的普遍困难。本研究采用理论联系实际法,通过对重庆地区高校 大学生发放相关调查问卷,从问卷数据分析中掌握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现 状,准确分析大学生在认同“中国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立足现实问题提出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认同感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对“中国梦”认同研究这一常提常新、常论常需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话题研究,虽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并取得丰硕研究成果和理论进展,但是距离大学生对“中国梦”认同研究的完全理论透彻和实践清晰仍有很大空间。笔者站在“巨人”的肩上对这一研究课题做了相应的研究,虽几易其稿,也深得指导老师的点拨,但因自身理论基础不深、学术视野有限,文中难免存有理论纰漏和逻辑不严问题,笔者将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对这一研究课题继续加以认真研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2—11-30
[2]王喜国“中国梦”的哲学意蕴及当代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2013.12
[3]方旭光.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
作者简介
霍彩芳(1993—),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2017级研究生,专业为艺术学,研究方向为艺术美学研究。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