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各职业学校逐渐探索出一些适合我国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职业生涯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大学生实行不同主题的职业指导教育十分必要。
【关键词】 职业指导 问题 探析
近年来,各职业学校借鉴国外职业生涯教育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大胆实践,逐渐探索出一些适合我国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调查中发现,在职业生涯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效性偏低。
1. 缺乏系统性
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不是一项临时性的工作,它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通过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所谓系统性,一是指实施职业生涯教育主体的系统性,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不仅是学校职业指导教师、班主任和德育课教师的责任,更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社会和家庭的共同责任;二是指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即职业生涯教育内容完整、有序,它不仅要求每个阶段、每个年级的教育内容科学合理、自成一体,而且要求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因此,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具有全程性、全员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2. 缺乏协调性
将学校和专业的就业情况作为衡量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就业指导如何反过来促进学校和专业的发展,做得还很不够;注重将大学生推向社会,对大学生如何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服务社会、获得成功缺乏指导,没有将学生个人的发展与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和谐协调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含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内容进行设计和优化。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绝不仅仅是就业部门的事情,光靠一个就业部门决不可能实现职业发展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学校教务部门、招生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含学工部、团委、院系学工办)也在对学生实施职业生涯教育,他们的工作如何与就业部门协调增效呢?此外,专业院系的领导、老师也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因为这关系到院系、专业的发展,说到底学生有出路老师就有活路。那么专业教师们应当在哪些方面以什么方式对学生实施职业发展教育呢?他们又如何与就业部门开展的工作相协调呢?
3. 缺乏科学性
现实中的职业发展教育缺少科学理论指导,很多人凭借过去做毕业生分配工作、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业信息收集与发布工作甚至行政工作的经验开展职业指导。课程教育这一块国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更没有统编教材,当然也几乎不可能统一,课是要开,可怎么开,讲什么?另外,我国政府至今没有出台权威的定期更新的职业词典,社会上究竟有哪些职业,这些职业如何分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科学系统的解决。
4. 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从国际经验看,职业生涯教育具有较高的专业要求,主要体现在从业人员、教育过程和教育内容的专业性。我国当前很多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可以用“七个一”来概括:挂了一块牌子、建了一个网站、引进了一个系统、办了一份报纸、成立了一个协会、开了一门课、出了一本书。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职业生涯教育的科学性和专业化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专业队伍欠缺,师资力量薄弱。目前从事职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外行”出身,专业结构不合理,缺少系统的专业训练。而在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一般拥有心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职业经历,并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和培训。我国职业指导和咨询人员的资格认定制度开始较晚,1999年,国家推出了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并要求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必须在2005年前全部持证上岗。事实上,目前参加这一资格认定的大部分都是职业介绍中心从事职业指导的工作人员,而广大职业学校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员参加这一资格考试的少之又少。更何况,该资格考试对参加考试的人的资格没有特别限制,这比起德国等国家要求职业指导人员的资格申请者必须有相应从事某项工作的经历,显然有一定的差距。
4.2主体意识不明,教育方法单一。主体性教育是强调受教育者主动性的教育思想,要求在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参与意识,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目前职校职业生涯教育中往往视学生为任意改造的“工具”,忽视其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方法上沿用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生硬单一,效果不尽人意。
我们不妨以“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为例,目前许多职校是按照以下方式进行课程教学: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学习场所以课堂为主,课程评价以书面笔试为主。由于缺乏专业教师,课程一般由德育教师讲授,缺乏相应的专业支持体系。教学中的实践环节难以落实,学生只了解一些纸上谈兵的理论,缺少职业感性认识,无法激起职业兴趣,背离了课程开设的初衷,以致降低了课程的实效性。
4.3许多学校具体表现为“两重”、“两轻”
重就业比率轻签约质量,教育部每年都要向社会公布各高校的就业率,这无疑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但也导致不少高校只重视就业率而不关心签约质量。学校的“产品”是毕业生,满足于把学生推向社会并不难,关键是就业质量。由于国民經济生活水平的原因,大学毕业生总不至于在家里待业,学校有责任帮助、引导学生找到好一点的工作,教会他们如何在职业社会中谋求发展。
重突击教育轻平时引导,一些高校针对非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几乎是空白,一旦学生要毕业了就狂轰滥炸,宣传口号满校园里挂,这讲座那报告,搞的学生晕头转向。其实,这时候的学生哪有心思听你讲呢?他们最希望走得了、走得好、走得早。规划虽然赶不上变化,但有规划的大学生活一定比没规划的大学生活充实。职业能力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平时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实行不同主题的职业指导教育十分必要。
(作者单位:河南机电职业学院)
【关键词】 职业指导 问题 探析
近年来,各职业学校借鉴国外职业生涯教育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大胆实践,逐渐探索出一些适合我国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调查中发现,在职业生涯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效性偏低。
1. 缺乏系统性
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不是一项临时性的工作,它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通过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所谓系统性,一是指实施职业生涯教育主体的系统性,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不仅是学校职业指导教师、班主任和德育课教师的责任,更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社会和家庭的共同责任;二是指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即职业生涯教育内容完整、有序,它不仅要求每个阶段、每个年级的教育内容科学合理、自成一体,而且要求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因此,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具有全程性、全员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2. 缺乏协调性
将学校和专业的就业情况作为衡量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就业指导如何反过来促进学校和专业的发展,做得还很不够;注重将大学生推向社会,对大学生如何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服务社会、获得成功缺乏指导,没有将学生个人的发展与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和谐协调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含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内容进行设计和优化。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绝不仅仅是就业部门的事情,光靠一个就业部门决不可能实现职业发展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学校教务部门、招生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含学工部、团委、院系学工办)也在对学生实施职业生涯教育,他们的工作如何与就业部门协调增效呢?此外,专业院系的领导、老师也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因为这关系到院系、专业的发展,说到底学生有出路老师就有活路。那么专业教师们应当在哪些方面以什么方式对学生实施职业发展教育呢?他们又如何与就业部门开展的工作相协调呢?
3. 缺乏科学性
现实中的职业发展教育缺少科学理论指导,很多人凭借过去做毕业生分配工作、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业信息收集与发布工作甚至行政工作的经验开展职业指导。课程教育这一块国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更没有统编教材,当然也几乎不可能统一,课是要开,可怎么开,讲什么?另外,我国政府至今没有出台权威的定期更新的职业词典,社会上究竟有哪些职业,这些职业如何分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科学系统的解决。
4. 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从国际经验看,职业生涯教育具有较高的专业要求,主要体现在从业人员、教育过程和教育内容的专业性。我国当前很多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可以用“七个一”来概括:挂了一块牌子、建了一个网站、引进了一个系统、办了一份报纸、成立了一个协会、开了一门课、出了一本书。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职业生涯教育的科学性和专业化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专业队伍欠缺,师资力量薄弱。目前从事职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外行”出身,专业结构不合理,缺少系统的专业训练。而在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一般拥有心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职业经历,并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和培训。我国职业指导和咨询人员的资格认定制度开始较晚,1999年,国家推出了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并要求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必须在2005年前全部持证上岗。事实上,目前参加这一资格认定的大部分都是职业介绍中心从事职业指导的工作人员,而广大职业学校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员参加这一资格考试的少之又少。更何况,该资格考试对参加考试的人的资格没有特别限制,这比起德国等国家要求职业指导人员的资格申请者必须有相应从事某项工作的经历,显然有一定的差距。
4.2主体意识不明,教育方法单一。主体性教育是强调受教育者主动性的教育思想,要求在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参与意识,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目前职校职业生涯教育中往往视学生为任意改造的“工具”,忽视其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方法上沿用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生硬单一,效果不尽人意。
我们不妨以“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为例,目前许多职校是按照以下方式进行课程教学: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学习场所以课堂为主,课程评价以书面笔试为主。由于缺乏专业教师,课程一般由德育教师讲授,缺乏相应的专业支持体系。教学中的实践环节难以落实,学生只了解一些纸上谈兵的理论,缺少职业感性认识,无法激起职业兴趣,背离了课程开设的初衷,以致降低了课程的实效性。
4.3许多学校具体表现为“两重”、“两轻”
重就业比率轻签约质量,教育部每年都要向社会公布各高校的就业率,这无疑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但也导致不少高校只重视就业率而不关心签约质量。学校的“产品”是毕业生,满足于把学生推向社会并不难,关键是就业质量。由于国民經济生活水平的原因,大学毕业生总不至于在家里待业,学校有责任帮助、引导学生找到好一点的工作,教会他们如何在职业社会中谋求发展。
重突击教育轻平时引导,一些高校针对非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几乎是空白,一旦学生要毕业了就狂轰滥炸,宣传口号满校园里挂,这讲座那报告,搞的学生晕头转向。其实,这时候的学生哪有心思听你讲呢?他们最希望走得了、走得好、走得早。规划虽然赶不上变化,但有规划的大学生活一定比没规划的大学生活充实。职业能力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平时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实行不同主题的职业指导教育十分必要。
(作者单位:河南机电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