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提高小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需要分两步走:增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动机和技能,提高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能力。这两步缺一不可。
关键词:小学语文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策略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社会上出现了共享经济、流量经济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选择合作才能更好地竞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强调“合作比竞争更重要,不合作的人不是现代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重要性。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表达,一种精神的分享,不只是作者向读者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读者之间也经常分享自己的心得,读过一本好书和一篇好文章,就迫不及待地向别人推荐。在分享和交流中,才能碰撞出新的灵感。一个爱与别人分享的学生,语文作文和表达能力要比不爱分享、不喜欢交流的学生要强很多。在小学语文高年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分享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一、增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动机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师生互动为主,教师注重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上听讲回答问题,课后写作业,大多时候是师生之间的互动,缺乏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机会和意识。要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比如在学习《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时,里面有很多的对话,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在读的过程中读出人物的语气,而且通过话语了解人物的性格,这样分角色可以多进行几个组合,一个学生这一次扮演这个角色,下次扮演另一个角色,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不同的角色进行演绎。其次,要为小组合作学习设置开放性的讨论问题,要求各小组通过讨论得到尽可能多的答案。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小组当中某个学生的能力再强,他也不可能将所有的观点都想到,而且这样的开放性问题不存在对错之分,所以很多学生就会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要求各小组成员选出发言最少的学生进行总结报告。这样,就在小组内部形成了一个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小组总结发言是将小组所有人的意见进行汇总在班级当中展示,这样小组成员会向发言人提供必要的帮助。经过多次这样讨论,学生的合作意识会逐渐建立起来。
(2)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当学生有了合作的意识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会发现有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前没有做好预习功课,所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喜欢利用这段教师分散注意的时间,进行单独学习,或者是有的小组由于缺乏合作技能而变成一言堂或争吵的地方。这时教师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进行必要的监督指导以保证小组讨论的切实有效。
首先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先对课文进行必要的讲解,打开学生的思路,这样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才会有所述说。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在班级当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倡导交流和沟通要谦让、真诚,表达要简洁,当遇到不一致的观点时,要本着尊重、理解的态度,“我虽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发言的权利,因为我们是平等的”。最后,教师还可以将小组讨论改变形式,让学生不单是在围在一起说话,还能以游戏的方式增加他们的责任感和信任感,增进感情,当学生之间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础时,就可以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二、教师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能力
(1)转变师生观
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者。知识不再是教师有“一桶水”给学生“一碗水”,而是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在合作和探究的过程中,能自己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再是看成影响课堂进度的事情,而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在这些观点当中,蕴含着闪光的智慧。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变成了优秀文章的分享者,教师对文章的理解代表着成人对文章的感悟,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理解方式。
(2)树立发展观
要提高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能力,需要教师树立发展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是将教师本应做的工作交给学生自己讨论,而是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进行高效的小组讨论,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例如,对学生性格的了解,小组的组建,讨论问题的设置,小组合作氛围的建立等,突发问题的处理等。传统授课制中,教师只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自己的PPT制作水平就可以了,而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一个组织者、管理者,教师不仅要使自己做好准备,安排好各项程序,而且需要创造合适的氛围让学生能真正地融入这个小组讨论当中,而且要有所收获。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大量的教学体验和教学反思中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才能得到的。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分享意识、合作能力以及探究能力,这些能力是传统授课制中所缺乏的,也对学生一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有重要的影响,在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管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策略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社会上出现了共享经济、流量经济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选择合作才能更好地竞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强调“合作比竞争更重要,不合作的人不是现代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重要性。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表达,一种精神的分享,不只是作者向读者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读者之间也经常分享自己的心得,读过一本好书和一篇好文章,就迫不及待地向别人推荐。在分享和交流中,才能碰撞出新的灵感。一个爱与别人分享的学生,语文作文和表达能力要比不爱分享、不喜欢交流的学生要强很多。在小学语文高年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分享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一、增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动机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师生互动为主,教师注重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上听讲回答问题,课后写作业,大多时候是师生之间的互动,缺乏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机会和意识。要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比如在学习《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时,里面有很多的对话,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在读的过程中读出人物的语气,而且通过话语了解人物的性格,这样分角色可以多进行几个组合,一个学生这一次扮演这个角色,下次扮演另一个角色,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不同的角色进行演绎。其次,要为小组合作学习设置开放性的讨论问题,要求各小组通过讨论得到尽可能多的答案。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小组当中某个学生的能力再强,他也不可能将所有的观点都想到,而且这样的开放性问题不存在对错之分,所以很多学生就会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要求各小组成员选出发言最少的学生进行总结报告。这样,就在小组内部形成了一个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小组总结发言是将小组所有人的意见进行汇总在班级当中展示,这样小组成员会向发言人提供必要的帮助。经过多次这样讨论,学生的合作意识会逐渐建立起来。
(2)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当学生有了合作的意识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会发现有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前没有做好预习功课,所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喜欢利用这段教师分散注意的时间,进行单独学习,或者是有的小组由于缺乏合作技能而变成一言堂或争吵的地方。这时教师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进行必要的监督指导以保证小组讨论的切实有效。
首先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先对课文进行必要的讲解,打开学生的思路,这样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才会有所述说。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在班级当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倡导交流和沟通要谦让、真诚,表达要简洁,当遇到不一致的观点时,要本着尊重、理解的态度,“我虽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发言的权利,因为我们是平等的”。最后,教师还可以将小组讨论改变形式,让学生不单是在围在一起说话,还能以游戏的方式增加他们的责任感和信任感,增进感情,当学生之间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础时,就可以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二、教师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能力
(1)转变师生观
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者。知识不再是教师有“一桶水”给学生“一碗水”,而是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在合作和探究的过程中,能自己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再是看成影响课堂进度的事情,而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在这些观点当中,蕴含着闪光的智慧。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变成了优秀文章的分享者,教师对文章的理解代表着成人对文章的感悟,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理解方式。
(2)树立发展观
要提高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能力,需要教师树立发展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是将教师本应做的工作交给学生自己讨论,而是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进行高效的小组讨论,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例如,对学生性格的了解,小组的组建,讨论问题的设置,小组合作氛围的建立等,突发问题的处理等。传统授课制中,教师只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自己的PPT制作水平就可以了,而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一个组织者、管理者,教师不仅要使自己做好准备,安排好各项程序,而且需要创造合适的氛围让学生能真正地融入这个小组讨论当中,而且要有所收获。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大量的教学体验和教学反思中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才能得到的。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分享意识、合作能力以及探究能力,这些能力是传统授课制中所缺乏的,也对学生一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有重要的影响,在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管理。
参考文献
[1]杨凤林.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01:245-248.
[2]郑云凤.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调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