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生态批评理论为指导重新解析这部作品。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中描述了欧洲殖民者在非洲的非生态行为,进行了一定的生态反思,体现了他对殖民主义的质疑和批判。
关键词:生态批评;人类中心主义;深层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1-00-01
1978年,美国批评家威廉·鲁克特在题为《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批评"(ecocriticism)这一术语,明确提倡"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1]生态文学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一种文学理论,旨在确定文学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创造一种生态诗学理论,通过文学来重新审视人类文化,进行文化批判。[2] 本文以生态批评视角,从征服自然之形式,征服自然之批判及现代启示三方面分析作品。
一、征服自然之形式
在文本中,欧洲殖民者对自然的征服主要体现在殖民者对黑人的压迫、剥削及殖民者对生态自然的掠夺和破坏两方面。
在小说中主要表现为白人与土著黑人的对立,黑人以"他者"的形象出现,被当成"畜牲、叛乱分子和罪犯"。[3]欧洲殖民主义者打着"传播文明与光明"的旗号在这片神圣土地上对黑人实行奴役、掠夺和杀戮,揭露了侵略者残暴无情的本质, 欧洲殖民者并没有把黑人当作与他们同等地位的人,而是当成工具,当成私有财产。在他们眼中,白人就是"上帝",就是世界的中心,他们掌控着黑人的命运,对黑人具有绝对的控制权。黑人们的悲惨遭遇不断冲击着马洛的眼球,触动着他的心灵,引发了他对欧洲殖民主义政策的质疑。于是,他把希望寄托于神奇英雄克尔兹,希望在他身上看到希望与光明。然而,克尔兹的言行彻底击碎了马洛的最后一丝希望,他残暴、野蛮、滥杀无辜。在克尔兹的驻地外,马洛看到一颗颗黑色的人头:"干干的,两颊凹陷,眼睛闭着","不是装饰品,而是一种象征"。在科尔兹看来,为了切身利益,就必须要"消灭所有的畜牲!"面对一幕幕恐怖画面,马洛最终不得不感慨道这片土地是如此黑暗。以克尔兹为代表的欧洲殖民主义者对非洲腹地黑人的奴役和统治,实际上是"文明人"对接近自然状态的自然人的压迫和剥削,从根本上说,是人对自然的征服。那么,殖民者对待生态自然又表露出哪些非生态行为呢?
从生态中心主义的立场看,在《黑暗的心》中一开始,主人公马洛就讲到他们(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带着刀剑,还常常举着火炬"雄赳赳、气昂昂地"从这条河上驶出,去寻找黄金或是博取功名";在沿海站,在中央站,一系列危害自然地事情正在发生或是存在着,此外,由于先进工具的滥用,荒原环境遭受到了重创:喷云吐雾的怪物(指汽船)使得大海某些地方变得"油腻腻的毫无生气";大炮的枪口指向刚果大陆,进行毫无目的地狂轰乱炸。科技的不正当使用使得这片净土变得伤痕累累、满目疮痍,荒原失去了其独特的自然美。由于殖民者的入侵,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遭到了破坏。然而,贸易站的所有人之所以践踏、蹂躏自然仅仅是为了牟取更多的财富,攫取更大的权力。在此,人类已把自然界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殊不知人类也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当人类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对大自然肆虐时,自己的道德伦理价值取向已走向了极端。难道大自然就这样任凭人类肆意宰割?不,不是的。面对一次次的破坏、一次次的侵略,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惩罚着这些入侵非洲的不速之客。
二、征服自然之批判
生态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思想内涵是批判人类征服自然和统治自然的贪婪、揭示贪婪的可怕恶果。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4]在小说中,克尔兹是康拉德精心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在去非洲之前,克尔兹当过音乐家,做过诗人、画家和记者,可以说是一个高雅的文明人。当踏上黑色大陆时,他沦落为一个无耻、贪婪的魔鬼,对土著居民欺骗、奴役和屠杀,对自然疯狂掠夺,获取了比其他任何人都多的象牙,可以说是取得了初步胜利,但是接下来与自然的抗衡中,不料重病缠身,痛苦着,呻吟着,挣扎着,并最终被大自然吞噬。面临着最终的失败,克尔兹终于意识到:"可怕啊!可怕啊!"。这不仅是对自己行为的评判,也是对人类生活的理解,他的死昭示着殖民统治的终结。克尔兹的失败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人类企图征服自然和控制自然,成为世界的主宰,就意味着脱离自然,成为自然的敌人,就必将遭受自然的惩罚,并最终走向灭亡,这也是深层生态学思想的核心。克尔兹的结局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在一定程度上也表露了康拉德对欧洲殖民主义政策的质疑。
三、结语及现代启示
正当欧洲殖民主义政策开展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作为帝国主义的受害者之一,康拉德对殖民主义的深刻反讽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对人类不正义的生态行为进行了反思,流露出一定的生态意识。时至今日,《黑暗的心》还远远没有失去其时效性,因为"康拉德时代英国面临的许多问题,就是今天必须面对的问题"。[6] 我们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勇敢的承担起人类的生态责任和使命,坚持生态整体主义,倡导简单化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才能走向真正的"文明"。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
[2]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J].文艺研究,2002,23,(3):48-55.
[3]康拉德,孙礼中,季忠民译.黑暗的心[M].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
关键词:生态批评;人类中心主义;深层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1-00-01
1978年,美国批评家威廉·鲁克特在题为《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批评"(ecocriticism)这一术语,明确提倡"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1]生态文学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一种文学理论,旨在确定文学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创造一种生态诗学理论,通过文学来重新审视人类文化,进行文化批判。[2] 本文以生态批评视角,从征服自然之形式,征服自然之批判及现代启示三方面分析作品。
一、征服自然之形式
在文本中,欧洲殖民者对自然的征服主要体现在殖民者对黑人的压迫、剥削及殖民者对生态自然的掠夺和破坏两方面。
在小说中主要表现为白人与土著黑人的对立,黑人以"他者"的形象出现,被当成"畜牲、叛乱分子和罪犯"。[3]欧洲殖民主义者打着"传播文明与光明"的旗号在这片神圣土地上对黑人实行奴役、掠夺和杀戮,揭露了侵略者残暴无情的本质, 欧洲殖民者并没有把黑人当作与他们同等地位的人,而是当成工具,当成私有财产。在他们眼中,白人就是"上帝",就是世界的中心,他们掌控着黑人的命运,对黑人具有绝对的控制权。黑人们的悲惨遭遇不断冲击着马洛的眼球,触动着他的心灵,引发了他对欧洲殖民主义政策的质疑。于是,他把希望寄托于神奇英雄克尔兹,希望在他身上看到希望与光明。然而,克尔兹的言行彻底击碎了马洛的最后一丝希望,他残暴、野蛮、滥杀无辜。在克尔兹的驻地外,马洛看到一颗颗黑色的人头:"干干的,两颊凹陷,眼睛闭着","不是装饰品,而是一种象征"。在科尔兹看来,为了切身利益,就必须要"消灭所有的畜牲!"面对一幕幕恐怖画面,马洛最终不得不感慨道这片土地是如此黑暗。以克尔兹为代表的欧洲殖民主义者对非洲腹地黑人的奴役和统治,实际上是"文明人"对接近自然状态的自然人的压迫和剥削,从根本上说,是人对自然的征服。那么,殖民者对待生态自然又表露出哪些非生态行为呢?
从生态中心主义的立场看,在《黑暗的心》中一开始,主人公马洛就讲到他们(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带着刀剑,还常常举着火炬"雄赳赳、气昂昂地"从这条河上驶出,去寻找黄金或是博取功名";在沿海站,在中央站,一系列危害自然地事情正在发生或是存在着,此外,由于先进工具的滥用,荒原环境遭受到了重创:喷云吐雾的怪物(指汽船)使得大海某些地方变得"油腻腻的毫无生气";大炮的枪口指向刚果大陆,进行毫无目的地狂轰乱炸。科技的不正当使用使得这片净土变得伤痕累累、满目疮痍,荒原失去了其独特的自然美。由于殖民者的入侵,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遭到了破坏。然而,贸易站的所有人之所以践踏、蹂躏自然仅仅是为了牟取更多的财富,攫取更大的权力。在此,人类已把自然界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殊不知人类也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当人类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对大自然肆虐时,自己的道德伦理价值取向已走向了极端。难道大自然就这样任凭人类肆意宰割?不,不是的。面对一次次的破坏、一次次的侵略,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惩罚着这些入侵非洲的不速之客。
二、征服自然之批判
生态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思想内涵是批判人类征服自然和统治自然的贪婪、揭示贪婪的可怕恶果。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4]在小说中,克尔兹是康拉德精心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在去非洲之前,克尔兹当过音乐家,做过诗人、画家和记者,可以说是一个高雅的文明人。当踏上黑色大陆时,他沦落为一个无耻、贪婪的魔鬼,对土著居民欺骗、奴役和屠杀,对自然疯狂掠夺,获取了比其他任何人都多的象牙,可以说是取得了初步胜利,但是接下来与自然的抗衡中,不料重病缠身,痛苦着,呻吟着,挣扎着,并最终被大自然吞噬。面临着最终的失败,克尔兹终于意识到:"可怕啊!可怕啊!"。这不仅是对自己行为的评判,也是对人类生活的理解,他的死昭示着殖民统治的终结。克尔兹的失败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人类企图征服自然和控制自然,成为世界的主宰,就意味着脱离自然,成为自然的敌人,就必将遭受自然的惩罚,并最终走向灭亡,这也是深层生态学思想的核心。克尔兹的结局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在一定程度上也表露了康拉德对欧洲殖民主义政策的质疑。
三、结语及现代启示
正当欧洲殖民主义政策开展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作为帝国主义的受害者之一,康拉德对殖民主义的深刻反讽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对人类不正义的生态行为进行了反思,流露出一定的生态意识。时至今日,《黑暗的心》还远远没有失去其时效性,因为"康拉德时代英国面临的许多问题,就是今天必须面对的问题"。[6] 我们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勇敢的承担起人类的生态责任和使命,坚持生态整体主义,倡导简单化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才能走向真正的"文明"。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
[2]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J].文艺研究,2002,23,(3):48-55.
[3]康拉德,孙礼中,季忠民译.黑暗的心[M].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