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善意,潜心出版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pmine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现任总编辑的俞寿成与“张老师”的机缘却源于1989年。这要从张老师文化的“前身”说起。
  名为“张老师”的心理谘商辅导机构在台湾由来已久。1981年,其内部刊物《张老师月刊》正式出现在市面上(时至今日,此月刊一直在台湾民众的心理卫生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早期的“张老师”谘商辅导机构缺少心理辅导的参考书,工作人员便从国外找来相关教材及理论书籍,并翻译给机构中的其他助人工作者阅读。参考资料逐日积累,成了可贵的心理辅导资源。1982年,张老师出版社顺势成立,专注于心理学、心理治疗有关的书籍的出版。1989年,俞寿成进入张老师出版社担任编辑。5年之后,《张老师月刊》与张老师出版社合并,改组成立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张老师文化)。
  
  以人为尊,尊重生命
  上世纪90年代的台湾读者,对于张老师文化引进的“三大性学报告”(《金赛性学报告》、《玛斯特和琼森性学报告》、《海蒂性学报告》)一定不会陌生。当时的台湾,性健康教育并不普遍,“三大性学报告”的出版不仅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的谈资,也掀起了各级学校的开课热潮。90年代中期,张老师文化引进灵性相关书籍,代表作是《西藏生死书》和《前世今生》。这两本书在销售榜上居高不下,前者成了宗教界、临终关怀和生死学领域的人士必读之书,后者则让生命轮回的观念在台湾大范围扩散,使“前世说”的热潮持续多年。
  张老师文化的多个书系中,心灵拓展系列、教育辅导系列、亲子系列、心理推理系列、心灵美学系列最为特色,用俞寿成的话来说,涵盖“心、新、馨”三大特点。“心”即心理的、心灵的、心智的;“新”为新潮流、新观念、新视野、新做法、新知识;“馨”是指每本书都流露人性的温馨和情感。这三大特点,无不体现张老师文化“以人为尊”的出版理念。近几年,张老师文化延续一贯的心理学范畴定位,分门别类地陆续引进了后现代心理治疗领域的标杆作品,新增包括“焦点解决问题谘商”、“叙事治疗”、“合作取向治疗”、“家族治疗”等学派。
  早期类似的作品多为引进版权,对此,俞寿成的解释为:“心理学毕竟是西方的产物,早期台湾的心理学相关著作比较缺乏,所以开始的二十年间,大部分的知名作品只能从国外引进翻译本,这些我们所缺乏的著作、教材不仅是张老师文化在出版上的定位,也是很多读者一直等待、需要的东西。”进入21世纪以来,张老师文化以及很多助人工作者开始反思,西方的相关研究以及书籍与台湾社会的适应性,“很多心理学范畴的学者开始从自己的文化和社会现象中去寻找身心安顿的方法。”他们慢慢意识到,西方心理学重要学说和概念不可或缺,但现在更重要的是要让其与本土的心理学现象融合共生。
  台湾博客来网路书店销售数据显示,作为其八大类别之一的心灵养生类书籍,年均销量约占总量的10%~15%。张老师文化的书籍几乎都归于这个类别。对于这样的成绩,俞寿成认为“不能算非常亮眼,但此类书籍的重要性却值得一提。身心灵书籍的影响层面很大,它跟一般的消费性衣食住行类书的最大不同就是,它总是在一些关键时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面对灾难、个人生命危机、家庭危机等等问题时,人们能因这些书受益。”
  
  胸怀善意,热心公益
  “我们这种类型的出版社,虽然也属于商业性的机构,但与一般纯商业性的出版社的运作不太一样,除了做正常的出版,时时不忘我们是属于社会企业型的机构,是带有公益性、服务性、教育性的社会团体,所以出版品中的一部分必须符合社会企业型的理念,就是让书籍带有公益性、服务性和教育性。”而这也体现张老师文化出版的初衷:像做公益事业一样,将出版心理学范畴书籍的事业进行到底。
  自2006年起,张老师文化每年出版一本罕见疾病家庭的生命故事,并于2009年策划“微笑天使”专案,发起“你买书,我捐书”的邀约,即当售出5000套(1套4本)书籍,张老师文化就另外印制5000套送给罕见疾病家庭,“让这些故事传播出去,鼓励逆境中的人们更加坚强,并站出来述说自己独特的故事”。在营销过程中,张老师文化的编辑人员曾陪伴作者们深入小区、医院、学校、读书会和企业,将社会各界的爱心转赠给自然灾害区、偏远学校、特殊教育学校、身心障碍机构,用乐观奋斗的罕见疾病家庭的生命故事,激励人们卸下沉重的负担积极面对人生。活动的结果并不如预期, 5000套书的销售目标只完成了3800套,张老师文化重新印制了3800套书,赠送给罕见疾病基金会,由他们转送给罕见疾病家庭。俞寿成说:“社会大众对出版社做的这种案子可能会有疑虑,担心一般的出版社很难完成这个承诺,但我们又不太希望只是去找大公司来买,虽然他们的确有可能一次买走500套甚至更多。我们希望有5000个人来买,再有5000个家庭间接地收到赠书,受到鼓舞,这才是这件事情的意义所在。”
  “有时候我们也出一些特别的书,这些书的销量可能很有限,但是很重要。例如对于加害者、暴力实施者的谘商辅导书,它对于真正需要的人来说非常重要。”
  张老师文化的“公益性”,在《张老师月刊》主编高惠琳身上也得到了印证。月刊历史超过了三十年,从早期探讨现代人的心理面貌、结合时下事件了解人类心理发展状况,到探讨女性心理、社会心理、流行时尚心理,甚至慢慢演变到食疗养生,“一直都在努力做不同的转变。”2011年月刊又一次转身,回归到心理层面,这一次着重在校园的谘商辅导,从学龄儿童入手落实心理建设和健康培育。高惠琳表示,这一年多来,月刊除了照旧关心社会大众的心理现象,还有不少与新闻时事结合的明显的关注议题。而在月刊的内容分布上,除了固定的专栏稿件和专题企划,还特意将部分版面释放出来,用来报道公益部门、助人团体的活动。高惠琳说:“虽然我们是盈利单位,但在每一期的规划里,不论是约稿文章还是企划,都希望能够传递务实助人的理念。”
  作为一个商业机构,张老师文化还保存了部分理想性,这无论对读者、作者,还是出版社本身都是难能可贵的。现年92岁的玛莉亚·葛莫利(Maria Gomori)是美国最具代表性之一的家族治疗大师,近期她又要出版繁体中文字版的新书,书的版权照例授权给张老师文化。她同时指定,若大陆出版方要出版简体中文版,必须向张老师文化购买译稿版权。葛莫利的信任并不是朝夕之间建立起来的,由此也可见张老师文化在经营作者时的诚恳和用心。俞寿成表示,对于这类作者,在售出简体字版权时,购买方所付的版权预付金将全数交给作者,公司分文不取,“我们可以对某些作者有这样的尊重,不完全是商业操作,而是当成一种让大师的成就传播出去的服务。”
  与张老师文化一起成长的俞寿成,回首自己的职业生涯感慨良多:“我很庆幸能够在这里工作。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我做过编辑、行销,最终又回到了出版部,得以和各式各样的人有了关系。我看到助人工作者怎样帮助身边的人,也看到那些被帮助的人努力地写下自己的生命故事。身为总编辑,我拥有一个‘特权’,除了作者之外我可以比别人早看到一本书的全貌。我很珍惜这个‘特权’,虽然我常常在看完一本书的初稿后在桌子后面流泪,但这是我的福气,而且我很感谢也很满足作者愿意信任我们。”
  对于心灵类书籍的未来,俞总编很乐观,“只要世界继续以现在的方式走下去,这个领域涌现的类别会越来越多。很多事物都会走到尽头,但心灵却大到不可测,因为心灵是无法用理性主义和科学数据来量化的领域,它需要的更多是体验和感悟。我们要做的是对大自然、对灵性更努力的发掘。”
  都说台湾的出版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出版社会异口同声“求生存”,但同时又不得不承认,台湾的出版业异常蓬勃,能看到书的活力。为这“活力”加分的,除了大集团的主力军,更有张老师文化这样小而精悍的生力军们。况且,大鲨鱼去不了的浅滩,小虾米照样可以冲锋陷阵。
其他文献
还记得漫游未来的“小灵通”吗?叶永烈先生在《小灵通漫游未来》里塑造的小记者,是我童年时代最羡慕的人物。然而在目前的现实压力下,读科幻,似乎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于是我就把高物价、交通拥堵、气候变迁暂且抛开,用晚饭后的休闲时光,翻开《流浪地球》,隐藏在心中那个好奇的小孩又开始探头探脑了。  《流浪地球》是2011年世界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奖作品的精选集,跟随那一篇篇风格迥异却同样耐读的中篇科幻小说,可以领
期刊
当夜晚侵入这个山村  看门狗远远地吠叫  我推开柴扉凝望着黑夜清冷的孤寂  看到月亮打着寒颤  不明白狗为何对着空山狂吠  而冷月正悄然溜走  这是日本近代象征主义诗坛先驱萩原朔太郎早期首部诗集作品《吠月》中的一段词句,字里行间不啻充满清冷、倦怠、虚无的色彩,藉此表达出诗人本身向往孤独阴郁的厌世情感和思想,而诗中屡屡带有特异感觉的新式口语亦受到诗坛高度评价,被视为确立日本口语自由诗的里程碑。  从
期刊
深秋的十月,人们收获了苹果,失去了种植苹果的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带着他的光辉与魅力离开人间,却为全世界的苹果迷甚可说是全世界的年轻人留下一颗苹果、一种精神、一段传奇。从某种角度来说,人们出于崇敬与怀念而将这个十月奉献给了乔布斯。乔布斯的一生太适合书写了,所以在全世界最怀念他的月份里,多本关于他的书冲入畅销榜中,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10月24日,乔布斯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
期刊
关键词:产业链构建  书香:对产业链构建,三位有什么看法?  王荣文:数位内容产业是由内容、软体、硬体、通路、通讯5个环节组成的生态系统。  这五方在一起沟通的时候,每一方都有专业的技术含量,这种专业的整合和沟通必须要有一些共同语言才能够完成。比如,如果只是一名懂得硬体的技术人员来做电子书,他虽然知道技术的缘来,可是未必了解出版最在乎的那种美感,比如行距、版面的编排、字体的选择等等(这就是为什么同
期刊
关于数字出版,笔者始终认为它的问题过于集中在数字概念、定价模式、盈利模式、行业标准等有形的方面,却忽视了出版人对于数字出版的观念和出版的一些本质性问题。这篇文章试图从另外一个维度来看待数字出版,包括: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的对立观念,盗版的传播效应,分享和传播的界限不明,阅读产品的衍生价值等。    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用合作取代竞争  在多个场合笔者都被问到几乎同样的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数字出版会打败
期刊
继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之后,谁来写一本新的台湾文学史,是台湾文学界许久的猜谜和等待。    台湾新文学史  2011年会是未来回顾台湾文学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先有作家宋泽莱的《台湾文学三百年》,后有陈芳明的《台湾新文学史》,时间上是不是巧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都给了文学界一个答案。  以“新文学史”为名,政治大学台文所所长陈芳明经过漫长十二年的整理爬梳,危楼夜读,终于在2011年11月
期刊
博客来听报品的是PM(产品经理)。15位PM中,有一部分人针对出版社的行销窗口,具有实体书店采购的角色,他们要了解出版品的内容,然后根据博客来的市场状况下量;另一部分人要跟进出版品在博客来的后续行销活动,具有行销的角色。听完报品后,PM并不会马上下单,而是汇整意见后再下量。博客来选书也是在报品之后,才由另外五至六位资深的同事一起选出。  报品通常会有好几波,一波是在年底或是年初,出版社准备下一年度
期刊
在岁月的长河里,十年也许微不足道,可是对于两岸摄影文化交流来说,十年,实在包容了很多穿越时间,跨越空间,连接友谊的重要元素。  2001年,海风出版社启动了“两岸摄影家·两岸行”系列交流活动,至今已举办了整整十年。十年来,在海风出版社、福建省摄影家协会和台北摄影学会的共同推动下,两岸摄影家藉助镜头先后在台湾、福建(闽西、闽北、闽东)、四川凉山、安徽黄山和上海以及湖北武汉等地共同采风;五次在台北、台
期刊
洪于雯至今仍记得第一次去通路报品时,忐忑不安的心情。那时她刚入行两年,所在的南方家园出版社也才成立两年。虽然已出版了五本书,但因为出书量不大,也没有特别想要与通路合作的活动案子,出版社并未请经销商帮忙约见通路。2009年11月,带着筹备了半年的出版品《总统先生》和《大使先生》以及2010年度出版计划,洪于雯第一次与通路采购见面。  版型、封面、内文试读、行销计划,报品基本四项,于雯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期刊
每个月那么多的新书中,能够让采购或书店的行销留下印象的书不会太多。只要出版社有做报品的书,都会让采购有印象,这对书的销售会有一定的影响。如果一本书从来没有跟采购讲过,他们就不会把它放在相对好的位置,不会传达给读者知道。对出版社来说,报品除了传达书的重点之外,也希望通路能够特别重视这本书。  报品时,有时我们会与通路沟通一本书的类别。因为通路对一本书的分类、对书的销售影响蛮大的。在台湾,每一家通路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