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团伙犯罪的特点和成因的心理剖析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heng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中学违法犯罪近年来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话题,有关调查表明,有三成以上的学生曾经受到不同程度的骚扰,五分之一的学生曾被勒索钱财。因此揭示中学生犯罪团伙的特点及其成因并采取有效的心理防治,是进行校园治安综合管理,采取针对性政策以预防中学生犯罪的一大前提,对该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学生犯罪团伙的特点
  1.成员构成紧密,分工明确
  通常其组织结构为“金字塔”式,塔的顶端为“老大”,在团伙中处于领导地位,掌握着发布命令、征收财务的大权;“老二”、“老三”是犯罪团伙的核心骨干,主要负责执行“老大”发布的命令,实施犯罪活动;第三层为一般成员,俗称“小弟”,在团伙中充当打手和帮凶,有时“大哥”会从“小弟”手中收取“活动费”。团伙成员一起行动时,分工明确,有的望风,有的语言威胁,有的用暴力搜身抢钱等。
  2.违法犯罪的性质趋于严重
  从近年学校发生的案件来看,校园内违法犯罪中的杀人、抢劫、伤害及重大盗窃等重特大案件比例增加。
  3.侵财犯罪在团伙犯罪中占首位
  从侵财的形式上看主要是行窃、抢夺、抢劫、诈骗,甚至使用了绑架的犯罪形式;从侵财的内容看,应有尽有,但主要是现金和自行车;从侵财的对象看,目标大多定位在体弱力小的初中男生,甚至小学生身上;从侵财的地点看,多集中在学校操场、厕所、校门口等地方。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动向是,有些违法中学生偶尔敲诈得手后,违法犯罪胆量便被强化,进而利用有些学生被抢劫敲诈后怕报复而不敢报案的心理,发展到向受害者收取定期的“保护费”。
  二、中学生团伙犯罪的心理成因
  1.重情感,讲义气,有“结伙”的欲望
  中学生犯罪团伙在违法犯罪过程中,逐步形成错误的人生观,让哥们义气和享乐主义成为其精神支柱,因此,必然地存在着重感情、讲义气、好“结伙”特点,也就是说在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违法犯罪中学生极易感情用事。他们说:“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他们所说得“好”,是以对自己有利可图为标准,“哥们的酒杯一端,脑袋掉了也心甘”。因此他们很容易上勾、上当、受骗(特别是女孩子),结成团伙。有人对五百名违法犯罪中学生犯罪原因作了调查,发现26.8%“受朋友影响”,14.9%“为了显示哥们义气”。他们对“哥们”富于浓厚而热烈的感情,胜过父母和兄弟姐妹,有的甚至提出为了“哥们”九不顾——不顾学习、家庭、威信、钱财、影响、前途、后果、身体、生命。这个特点是造成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中学生违法犯罪,就是从讲“哥们义气”开始的。“哥们义气”是违法犯罪中学生“结伙”的需要。在同伙之间,互相教唆,互相利用,相互依存,有的发展为犯罪集团。
  2.认识能力低下,法纪意识薄弱
  许多中学生犯罪团伙对道德、纪律的认识愚昧无知,是非模糊或颠倒,为强烈的个人欲望与私利所驱使。例如,对“光荣和耻辱”等问题,大多数违法犯罪中学生认为,谁在打架斗殴、偷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上有“本事”,谁就光荣,甚至认为进公安局次数越多越光荣,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不感到耻辱。对“美丑与香臭”的问题,除少数不懂得什么是美丑和香臭外,绝大多数违法犯罪中学生都是从外表论美丑与香臭。他们认为,长得好,穿着打扮的出奇就是美;穿着朴素的土里土气的是丑。玩的转、人缘好、朋友多、到哪里都吃得开的就是香,敢管他们的人就是香。对“公和私”、“个人和集体”的问题,有部分违法犯罪中学生没有想过,只知道自己吃喝玩乐好。大多数则把关系颠倒了,说什么“当然是先私后公,先个人后集体”。他们有的认为,为公的人是假的,是傻子。有盗窃恶习的中学生还说:“有东西不偷就是丢,有便宜不占是王八蛋。”对诚实和撒谎的问题,大多数违法犯罪中学生认为谁诚实谁傻瓜,能吹牛撒谎的人才是有本事的英雄。有人对475名违法犯罪中学生对前途所报态度作了调查统计,发现持悲观态度的占64.4%,未加考虑的占19.8%,乐观的仅是极少数。
  违法犯罪中学生的法制观念存在严重的缺陷,不能以法制观念调节其行为。他们对法制的认识存在五种类型:①对法律毫无认识,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触犯刑法,将要受到法律制裁的犯罪行为。②无视法律,为所欲为。他们清楚的知道他们的行为是触犯刑律,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但却满不在乎。③对法律一知半解,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触犯了刑律的犯罪行为,究其本质也是对法律无知,但与第一类型者的不同点在于他们自认为识执法的,而把自己的行为排除在犯罪范畴之外。④虽有一定的法制观念,在通常情况下也清楚什么是犯罪行为而极力避免触及刑律,但在特定情境中却失去了理智,将法律观念置于脑后而不顾。⑤该类型与第四种类型略为不同,他们再在平时能够约束自己,在实施犯罪时也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行为是触犯法律,将要受到法律制裁,但是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犯罪的欲望,不惜以身试法。
  3.情感不稳定和强烈的冲动性
  违法犯罪中学生的情感极不稳定,表现为情感变化多端,喜怒无常。愤怒时十分凶残粗暴,高兴时也会产生某些积极的行为表现。违法犯罪中学生的激情十分突出,即容易产生激情而往往又难以自我控制。这个特点就决定了他们犯罪的偶发性、残暴性。事后当他们冷静下来,一般也会后悔;如果造成了严重后果,也会感到恐惧和害怕,同一般青少年比起来,他们是爱憎颠倒、好恶颠倒。他们常常缺乏对别人的起码的尊重和同情心,甚至把自己一时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的基础上,有的用汽枪打人取乐,有的拿别人的肉体试刀开心,有的为把别人打出血而感到高兴,有的看见被偷的人哭哭啼啼的狼狈相觉得好玩。
  针对违法犯罪中学生的情感特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家长和教师要根据学生重情感的特点,不应和他们造成情绪上的对立,应让他们体会到善意和温暖,善于将他们的情感引向正确的轨道。第二,要善于引导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动辄去激怒他们。尽管学生犯罪有时因激情作用而带有突发性,但往往有一个情绪变化的过程。家长和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情绪的变化,如果发现他们情绪变化反常,应立刻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第三,家长和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交往,防止他们与违法犯罪青少年接触,以免受到“传染”,加入团伙。第四,打击罪行严重、民愤较大的少数犯罪青少年,这有利于教育一大批违法犯罪青少年,对那些走上犯罪,但已有某些程度的不良倾向的学生,也可以起到警戒作用。
  4.意志薄弱,缺乏自信
  违法犯罪中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后进学生,他们普遍存在着“四缺”现象:缺乏正确的政治观念,缺乏法制和道德观念,缺乏文化知识,缺乏劳动观念和劳动知识。他们一般已形成品的不良,受别人歧视,产生了很强的自卑感,丧失了克服困难、搞好学习、改正缺点错误、争取进步的勇气和信心,产生了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有的人虽有改好的愿望和动机,甚至有某些改好的行为表现,但终因经不住外界的诱惑或个人的恶习难改而不能坚持到底。在此情况下,他们容易受别人的引诱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另一方面,他们又在错误的方向上,在他们那个小群体里万千的表现自己的虚荣心,极端自信自负。这是他们一个重要的特点,于是在错误的动机支配下,不仅把违法犯罪活动当做所谓的勇敢、英雄、意志坚强的表现,而且促使他们在打、流、偷、骗等多方面违法犯罪上更加顽固和不计后果。
  根据违法犯罪中学生自卑自负这两极性的意志特征,第一,要求家长、父母、教师,正确对待后进学生,要给以他们更多的关怀、鼓励和帮助。歧视他们,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他们,就容易把他们推上犯罪的道路。第二,要求在教育改造过程中,尊重他们的人格,善于发现他们微小的积极因素,培养他们在学习和改造方面的自信心,把其争强好胜之心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第三,可以用他们本人或别人的违法犯罪的最终结局来教育他们,是他们认识到狂妄自负所带来的唯一出路。第四,给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是其在实践中去改正错误,并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意志。
  三、中学生团伙犯罪的社会成因
  1.传媒的负面效应
  有些媒体和大量的非法出版物夹杂反动、封建迷信及淫秽内容、削弱了它应有的教育、警示作用,对学生涉足违法犯罪活动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表现为: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失误、面临的困难,对社会消极、腐败的阴暗面报道,对有些学生产生误导,是他们误认为社会就是如此。对社会丑恶现象不加处理地曝光,给有些学生以强列的感官刺激。已成为毒化社会风气、污染社会环境、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精神毒剂。文学艺术作品中黑社会头目,成为有些犯罪学生模仿的榜样。不可一世的流氓,横行乡里的土匪,称王称霸,使一些学生误认为是英雄。
  2.家庭教育的缺陷
  主要有:父母不合、经常吵架和离异,使子女教育失控,有的无经济能力供养,有的对子女不管不顾;父母忙于工作和生意,对子女只给钱,而缺乏正确教育引导,使子女从厌学到旷课到失学;父母行为不检点或有劣迹,对子女影响很大。如有的父母玩命般打牌赌博,有的父母生活放荡火在家看淫秽物品,由此污染了子女;父母教育方法不当,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放纵子女,甚至溺爱。一种是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棍棒教子,子女心理被扭曲,也会产生极端行为。
  3.社会不良风气潜移默化
  一是当今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功利主义盛行,多以金钱、贫富划线,对学生有重大影响,也出现了比富倾向。二是娱乐场所中的丑恶现象成为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三是腐败现象的影响。随着学生对这一现象的认识,虽然他们没有能力去腐败,但却易使他们的是非观念颠倒。四是封建迷信活动影响了对学生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塑造。有的学生求神问卦,有的身佩形形色色的护身符。五是学校周边环境差,是学生容易接触到不良现象。有的校园周边市场管理混乱,摊贩们向学生兜售不健康书刊、毒品和其他违禁品,有的学校门面房被作为ok厅、茶室、夜总会等娱乐场所。这些和琅琅书声的校园形成强烈的对比,对学生影响很大。
  4.学校管理漏洞
  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一些学生存在以分数论取舍的现象。在管理上不严格,对违纪违法学生处理不力。法制宣传不到位。有的学校没有安排普法课,即使有安排,也是形式的东西多,向主课一样认真组织的很少。作为沟通学校和家长的家访,越来越少,带之而来的是学生家长到学校去开家长会,这种沟通方式,显然缺乏直接性和很强的针对性,家长和学校不易沟通信息。
  四、学生团伙犯罪的心理防治
  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外部因素是通过内部因素起作用的,因此与放弃违法犯罪的关键还是要从预防和矫正他们的心理做起。只有培养和提高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抵御外部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
  1.针对中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的心理特点,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
  中学生违法犯罪与道德认识、法制观念淡薄有直接关系。为此,家长和教师要重视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知法守法”的自觉性。
  2.根据中学生情绪不稳定的特点,加强对中学生的良好情绪的培养
  第一、将中学生的各种活动与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相结合。如果一个人的负性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加速或催化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如仇恨、嫉妒、暴怒、恐惧等情绪,可以直接引发违法犯罪动机和行为。所以家长和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引导他们在行动上关心和帮助别人,以发展他们的同情感、责任感和理智感,并通过表扬和奖赏来增加其积极的心理体验。第二、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发展其道德感;培养其高雅的审美情趣;鼓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追求,使他们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体会到理智上成功的欢乐;培养其充实感。为避免学生因精神空虚、无聊走上犯罪道路,家长应不断向学生提出挑战,设立适当的目标,以增进其充实感、满足感和成就感。第三、家长和教师应抓住机会和创造机会,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得自己情绪表现,提高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3.根据中学生心理相容的特点,加强对良好群体的培养
  中学生同伴群体之间的心理具有很大的接近性和相容性,彼此容易形成共的价值观、感性需要和规范。业已形成的群体心理气氛,对个人品行的感染作用是巨大的,往往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方向。也就是中学生的态度和道德行为,可以在他们同伴群体行为准则和气氛影响下形成和改变的。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群体,形成健康成长的群体舆论和集体意识,对帮助中学生形成优良品德和改变不良品行,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家长和老师应当认真分析其同伴群体的地位、性质和作用,根据不同的群体加以区别对待,对于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同伴群体,要采取支持和保护态度:对消极型的群体,加强教育,因势利导,使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对于具有破坏性的群体,应坚决予以分化和瓦解。
  4.根据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健康人格教育以及必要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
  由于中学生的生理、心理正处于迅速发展和变化时期,自我意识也有较高的发展,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尊重其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发挥他们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启发和引导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自觉地将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的愿望。对具有不良性格的中学生,尤其是有人格障碍的学生,要运用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及时而有效的与以辅导和治疗,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
  总之,只要我们在认识和研究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心理辅导,并积极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学生团伙犯罪心理就能够得到有效的防治。
其他文献
曾经读过这样一篇报道:美国一杰出人士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于母亲小时侯对他的鼓励赞赏与耐心等待。他小时侯因为口吃受人嘲笑,过度的自卑让他变得萎靡不振。他的母亲对他说:“这并不是什么缺陷,只是你心理想的比嘴巴说的快而已。别急,慢慢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我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的嘴巴将说得和你心理想的一样快!”  多么精妙的事例!它让我们看到了美妙而又珍贵的人生赞赏,更让我们明白了教育不能拒绝等待。  在教
期刊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等活动,学生能够认识到知识的加工和整理存在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比一比赛一赛活动,去体验自己在记忆过程中所运用的加工和整理的方法,并初步掌握几种知识的加工和整理的有效策略。  2、所有学生能够通过游戏学习如何认识自我、分析自我的方法,并在比赛、练习等过程中,了解知识加工和整理的方法。  3、学生能够在游戏、实例分析、比一比赛一赛等活动中锻炼自己积极参与课程的意识,提
期刊
一、网络依赖和焦虑的含义  网络依赖是指个体迷恋网络以致影响到现实生活,主动采取措施逃避社会责任,自己无法控制行为及其后果,并造成睡眠障碍、持续疲劳、工作和学习绩效低下、人际关系恶化,严重时会导致自残和自杀的现象。  焦虑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威胁,自尊心受挫或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复杂情绪状态。  二、中学生网络依赖的原因  (1)逃避现实的需要。
期刊
一、来访者的一般资料:  胡×,男,初中三年级学生,15岁,家住乡村,在县城一所中学复读,现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寄宿。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好,而且学得轻松,同时也很爱玩,师生关系融洽。初中在本乡中学就读,起初学习不太用功,较贪玩,学习成绩中等,处于班级十几名之下,初三时曾生病休学在家一学期,待初三中考时,成绩考得不理想,但不死心,想复读,于是就在县城一所中学复习,决定努力一番,考上一所好高中。进入县城读书
期刊
背景资料: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波及四川大部分地区,导致无数人家园被毁,很多学生失学。灾难发生后,在国家的帮助下,许多失学的学生纷纷转往北京等其他城市暂时学习。我校也接收了一名这样的学生。他叫郭源,原四川广元中学学生,他的父母在北京工作,地震前他和妹妹与爷爷奶奶一起在四川广元生活。在此次地震中,他的家人没事,但家和学校全被毁了。他将在我校学习生活1个多月,暑假后回到四川广元继续
期刊
一、背景资料   小A,男,14岁,初中二年级,独生子,身高174厘米,身材魁梧,发育正常,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他从小生活在农村,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初中文化程度,早年从事个体经营,非常忙碌。小A的幼年,常见的是父母的争吵和母亲默默流泪。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之间争吵的状况逐渐减少。父亲与他的沟通方式简单、粗暴,致使现在与孩子的沟通较少,出现隔阂。母亲较为柔弱,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理解孩子,与小A的沟
期刊
案例概况:  Y是一个高一的女生,性格开朗,人缘很好,很受班内同学欢迎,她和班里很多同学相处的都非常不错,但是她在班内最好的朋友D(在班里人缘不太好,朋友很少)却相处的并不那么愉快。D不允许Y和班内其他的同学成为好朋友,希望自己是Y唯一的好朋友(Y很不理解,她觉得大家在一起玩更开心),并且不止一次的用自杀来威胁Y。  Y对此很无奈也有些恐惧,因此顺着D的意思慢慢的和班里的其他的好朋友疏远了。朋友们
期刊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连续5年对高考状元进行跟踪研究,发现在影响高考成功的20个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考试中间的心态”;其次是考试前的心态;第三位是学习方法;第四位是学习基础。可见,良好的心态对于正常的发挥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考前的心理调适  去年的一模前,我收到了一封邮件。  ……还两周就一模了,离高考也只有两三个月了。我却越来越害怕,我已好几次考试成绩都很不理想了。以前,我的成绩在
期刊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地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它具有促进人道德的完善、智力的开发;发展人的感知力,丰富人的想象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等作用。  人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物质,以这块物质为器官而产生的心理、意识
期刊
一、背景资料  (一)个人基本情况:  来访者身份属于特殊群体,她是检察院受理的拐骗少女案件中的受害者。她于2005年,10岁时被同在城市租房居住的邻居某26岁男子拐骗出京,辗转南方省市,直至上海,于2009年,14岁时被解救,中间经历四年时间。在被拐骗的四年里,她曾被犯案男子强奸。  从外貌来看,她身材较瘦,表情和行动符合同龄女孩子特征。她显得非常胆小,对外界人和物有恐惧感,说话声音非常小,很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