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射多元化的世界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的世界文坛充满了意外和惊喜:意外在最受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竟然颁给了一位有世界级影响力,却从未在文坛占有一席之地的鲍勃·迪伦;惊喜在少数族裔作家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在世界文坛取得突出成就,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2016年对文学来说,是独特的一年。2016年的世界文坛,主要体现出以下趋势。
  趋势之一:纯文学领域对通俗文化敞开怀抱
  2016年世界文学界引起最广泛争论的事件之一,便是流行歌手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媒体认为,这预示着“下一代读者已经不那么热爱阅读”。卡夫卡奖、毕希纳奖获得者,诺贝尔奖候选人之一——彼得·汉德克甚至说,把诺贝尔奖颁给鲍勃·迪伦“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他认为:“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他,其实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对文学的侮辱。这个决定很显然是一些不读书的人做出的。鲍勃·迪伦的词,如果没有音乐,什么都不是。所以我们要坚持语言本身的东西,这是我的基本立场。”然而,作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文学奖项,诺贝尔文学奖近期的举动或许正说明,在评论家心目中,通俗文化也能进入文学神圣的殿堂。2012年获奖的莫言,2013年获奖的艾丽丝·门罗,2014年获奖的莫迪亚诺,其作品都是在纯文学的范畴内。而近两年,诺贝尔奖的口味正从纯文学往文化方面倾斜,鲍勃·迪伦的获奖,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但是,这种趋势是否会延续下去,文学的纯正性是否会被流行文化所稀释或替代,还要看之后文学界的动向。
  趋势之二:少数族裔作家地位日益重要
  除了诺贝尔文学奖,其他重量级文学奖项的倾向也不容忽视。2016年的布克奖颁给了保罗·比蒂的《脱销》。保罗·比蒂为非裔美国人,其作品多以黑人为主角,探讨美国社会问题以及移民“熔炉文化”。加拿大吉勒文學奖和总督文学奖都颁给了华裔女作家邓敏灵的《别说我们一无所有》。不同于早期华裔作家如谭恩美等对华人移民身份认同问题的关注,邓敏灵试图将目光聚焦于自己的祖国,重现历史。摩洛哥裔法国作家蕾拉·斯利马尼的作品《甜蜜的歌》获得了法语文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奖项——龚古尔文学奖。《甜蜜的歌》改编自一位少数族裔保姆在纽约的犯罪事件,蕾拉把背景搬到了巴黎,通过故事探讨了这个时代的爱与教育、金钱与支配权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在阶级、文化层面上的偏见。普利策小说奖由越南裔作家阮越清斩获,获奖作品《同情者》是他的处女作,小说讲述了一个在美越南人的故事,是间谍、讽刺和历史小说的巧妙融合,被批评家誉为战争小说的新经典。对少数族裔在欧美文学界取得的成就,阮越清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没有一个少数族裔作家敢说自己能独立完成任何事,那些在我们之前的集体努力和积极分子们,为我们个人的成就打下了基础。那些有幸被记住的人,还有更多被遗忘的人,我们应该感激他们。”除了毕希纳奖由德国本土作家马赛尔·拜尔获得,塞万提斯奖由西班牙本土作家门多萨获得之外,欧美大半重量级文学奖都花落少数族裔作家,这体现出世界文坛的一大风向:少数族裔作家的作品获得重视,走到了聚光灯下。
  趋势之三:文学主题与形式多元化
  如今,后现代的一系列技法,如戏拟、拼贴,以及一系列母题,如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等,都已日趋成熟,但仍在继续被拓展。写作技法方面,传统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并行,题材和形式都有朝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诺奖赔率榜里的知名作家中,主要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有恩古吉·瓦·提安哥、伊斯梅尔·卡达莱、彼得·纳达斯、阿摩司·奥兹等。非洲后殖民主义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坚持书写本民族的历史,他保持着民族独立意识,号召保护本土文化,提倡恢复母语写作,认为这是本民族斩断殖民奴性的唯一出路。阿尔巴尼亚作家伊斯梅尔·卡达莱关注历史,借古喻今,主要用现实主义手法重述历史,被称为“依循着可以回溯至荷马的叙事传统”。匈牙利作家彼得·纳达斯也一直延续着东欧作家关注地区历史的传统。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则专注于家庭不幸,将之与国族叙事交织杂糅,描绘了犹太人独特的历史体验。后现代方面,村上春树的作品依然在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摇摆,唐·德里罗继续用后现代手法探索当今被异化的世界,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仍然坚持着自己对女性主义的探索。彼得·汉德克在戏剧领域进行着颇具先锋意味的实验,约翰·福瑟则继承贝克特的衣钵,通过戏剧揭示生活的荒诞。另一些作家则更为灵活,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则从传统的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皆有涉猎,与之相似,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作品常采用不同的文体,技巧上则涉及传统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其实,用现实主义创作的作品,内容上也会体现出后现代特征,而用后现代手法创作的作品,也有许多蕴含着传统精神,无法简单进行归类。
  以上的趋势说明,无论是文学边界的模糊,还是文学题材内容的多样化;无论是少数族裔作家代表本民族发声,还是欧美本土作家对当今社会现实的批判;无论是传统现实主义的继续演绎,还是后现代主义的花样翻新,总的来说,都体现出后现代的无中心、强调差异等特征。再没有一种主流观点来影响文学创作,也没有出现特殊的、世界级别的流派,有的只是越来越多不同的声音,有的只是对差异性越来越多的包容与尊重。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掌握文学美学知识,除了能开阔审美视野、丰富审美素养外,还能够学以致用,有助于语文教材讲析、鉴赏。现以人教版、苏教版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典诗文为例,说一些想法。  依照文学的审美特性对待中学古典诗文。先从一个例子入手,加以说明。细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发现时间和空间都有问题。宋神宗元丰年间,苏轼摊上事了。因其诗歌诋毁新法,他于元丰二年(1079年)被捕入狱,差点掉脑袋,这就是有名的“乌台
期刊
最近几年无论是在政府层面,还是社会和学校层面,“教育公平”都是热词,但毋庸讳言,政策践行的“最后一米”,不依赖于政策不依附于行政,最终是要落实到每一个学科每一节课堂中,能不能提升家长和学生享受公平、优质教育资源的幸福指数,还需要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自我校正,消弭授课班级内的“不公平”现象。一言以蔽之,评价践行教育公平的水准如何,观察老师课堂教学就很能说明问题。  1.师生互动机会的不公平  自
期刊
陶渊明《饮酒》(其五)与刘禹锡《陋室铭》,一为诗歌,一为骈文,看似无关,倘若细读文本,我们发现两者在很多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都善于用典。《饮酒》(其五)运用“心远”“采菊”“南山”等典故,而《陋室铭》则运用“素琴”“子云亭”“诸葛庐”“何陋之有”等典故。  “心远”源于“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刘安《淮南子·主术训》),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
期刊
苏教版必修三中有一篇朱光潜先生的文章《咬文嚼字》。朱光潜先生在文中列举了炼字的好例,也谈到改得不妥之例。  摘录如下:  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
期刊
《金岳霖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家汪曾祺采取了一种轻松活泼的笔法,活画出现代哲学史上一个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全篇以“有趣”二字为文眼,许多鲜活的细节都是围绕这两个字生发开来的,譬如:上课不脱呢帽,以奇怪的问题回答奇怪的提问,讲课时捏跳蚤玩,和斗鸡同桌进食,跟小朋友比水果大小等等。这些生动的细节,由形及神,突出表现了金岳霖先生的有趣。  但是文章的创作主旨远不止于此,我们还要进一步把握领会作家的写
期刊
林斤澜的小说,特别是他的晚期小说,许多人称之为“怪味小说”。所谓“怪味”,不外乎是指林斤澜小说与众不同、风格迥异。《矮凳桥风情》是这种典型,而这本集子中的《溪鳗》则是典型中的典型。《溪鳗》的“怪味”到底怪在哪里呢?  “怪味”之一:溪鳗这个人名怪  溪鳗是个女人,故事的主角,“有名有姓”,但是姓名已被忽略甚至遗忘,“街上却只叫她个外号:溪鳗”。鳗“看样子不是好玩的东西,……有些兴风作浪的传说”。镇
期刊
北京師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汉国近日谈了他对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的认识。  首先,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并不意味以往提出的“八年抗战”概念错了。“十四年抗战”和“八年抗战”,是与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过程相联系的两个概念。从中国抗日战争的全过程来看,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共十四年抗战历程:前六年(从1931年至1937年)是局部抗战,战事主要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地,是整个抗日战争的先声和重
期刊
当读完这本鹅黄色封面的施成荣译本《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我在粗犷甚至略带粗俗的译文背后看到了一个真实社会里的霍尔顿,看到其内心深处无奈得让人落泪的“愤世嫉俗”,进而感悟到那个世界看似繁荣,而实则那么荒诞与荒谬。加缪在《西绪福斯神话》中说:“活着,就是使荒诞活着。”两者何其相似,只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来得更为形象,也更为真实。  《麦田里的守望者》描写了一位名叫霍尔顿的学生被潘西中学开除后的思考与行
期刊
传说中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是一位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但是“孟姜女”这一称谓是如何构成的,其中的三个字各代表什么含义,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如果简单地认为她姓孟名姜女,或是姓孟名姜的女子,那其实是一种误会。事实上,孟姜女中的“姜”字才是她的姓,“孟”只是表示她排行老大,“女”表示她的性别。合在一起,表示“姜家大女儿”的意思。而要弄清这类问题,就必须了解我国古人的姓氏与名字。  我国古人的姓氏与名字
期刊
教学目标  1.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能说出项羽的性格特征,体会司马迁通过人物群像塑造法来衬托传主的写作手法。  2.通过互文阅读,学会鉴赏利用细节描写、炼字等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藝术手法。  3.在把握项羽性格特征的基础上,能够理解项羽性格的悲剧实质。  4.在《鸿门宴》电影片段和文本的对比阅读中,能基本理解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学笔法。  一、入情入境,整体感知  阅读历史,最好的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