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数千年来文化的积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授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养,还可以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很好的传播效果,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本文首先提出了中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和意义,之后又针对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对中职语文教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中职教育;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5-063
引言
中职院校培养学生们的核心要求就是能够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一旦出现与核心要求不符的现象,中职院校的发展也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历史离不开伟人们的奠基,所以,为了能够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继续发展下去,我们必须为此做出一定的努力,增强我们的国际地位。中职院校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这一需求,也开始了对语文教学的改革,以提高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一、中职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中职院校对学生们的培养主要是以技能培训为主,因为他们的教学理念就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所以为了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知识点以及提高就业率,中职院校会对学生们的职业技能、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非常重视,以至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有所懈怠。
目前,中职院校主要是通过举办升国旗、奏国歌等活动来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即使这样,也还是有大部分人对这些活动的举办有反对意见。相关调查显示,通过各种平台去关注国家事务或者政治新闻的学生会很少,即使国家有发生一些重大事件,也还是会有很多人是不知道的;有些学校会在教室里面专门为学生设置教室电视,但是这些电视也只是用于观看娱乐节目。相比之下,喜欢去关注娱乐新闻的学生占很大比例。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中职院校选取的语文教材所包含的内容更偏向于诗词和散文,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专有模块相对较少。如果中职院校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增添一些这方面的内容,不仅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们增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扩展他们的知识面。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对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引用在文章中的一些名句,他们都是在表达古人的积极思想,对学生们的日常行为和思想有着很好的规范作用。其中最有象征性的就是儒家和道家经典学说,可以从多方面来完成对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的提高。
三、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1.通过营造良好情境让学生真切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古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往往都比较含蓄,在一些传统文学作品中,无论是景还是物,无论是树木还是桥梁,都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同学们要想深切感受到古人复杂的情感,就要将自己带入其中,想象自己正处于古人情感表达的情境当中,用这种感觉将自己带入到学习和工作中,感受其中的氛围。营造良好的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转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观念,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2.通过解释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归属感和自豪感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们更偏向于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以至于无法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很浓烈的自豪感。就此而言,为了能够更好的显现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的重要性,中职院校的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性的为学生们展示我国著名文学者的相关言论。这在所有的国家中都是最为有效的办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除此之外,老师们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们介绍一些中国的名人轶事,以此来激励自己的学生,从而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提高自身对语文课程以及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
3.通过古为今用,联系古今来拉近古代与现代的文化距离
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非常悠久,学生们常常将这些文化认作老观念,与当今时代有所脱节,跟不上时代的發展。但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对我们国人的影响非常大,即使是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会有传统文化的流传。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多看相关的书籍,以更好的让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对教学内容掌握之后,教师们就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适当的融入其中,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思想境界以及职业资格。近年来,学校的教育往往会涉及到很多的西方文化,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有很大的影响,以至于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并不多,甚至于是忽略。如果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缺乏一定的了解,那国家也就相当于没有传统文化,那么国家的未来也就失去了保障。因此,让学生们更多的接触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更够更好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也是我们国人共同的责任。所以,中职院校一定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渗透到中职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杨婷.地方文化引领下中职语文实践教学研究[J门.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7).
[2]主真东.论对职业学校学生社会性动机的诱导[J.教育评论,2014(6).
[3]石亚军,赵伶俐﹐等.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中职教育;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5-063
引言
中职院校培养学生们的核心要求就是能够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一旦出现与核心要求不符的现象,中职院校的发展也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历史离不开伟人们的奠基,所以,为了能够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继续发展下去,我们必须为此做出一定的努力,增强我们的国际地位。中职院校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这一需求,也开始了对语文教学的改革,以提高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一、中职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中职院校对学生们的培养主要是以技能培训为主,因为他们的教学理念就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所以为了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知识点以及提高就业率,中职院校会对学生们的职业技能、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非常重视,以至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有所懈怠。
目前,中职院校主要是通过举办升国旗、奏国歌等活动来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即使这样,也还是有大部分人对这些活动的举办有反对意见。相关调查显示,通过各种平台去关注国家事务或者政治新闻的学生会很少,即使国家有发生一些重大事件,也还是会有很多人是不知道的;有些学校会在教室里面专门为学生设置教室电视,但是这些电视也只是用于观看娱乐节目。相比之下,喜欢去关注娱乐新闻的学生占很大比例。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中职院校选取的语文教材所包含的内容更偏向于诗词和散文,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专有模块相对较少。如果中职院校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增添一些这方面的内容,不仅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们增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扩展他们的知识面。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对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引用在文章中的一些名句,他们都是在表达古人的积极思想,对学生们的日常行为和思想有着很好的规范作用。其中最有象征性的就是儒家和道家经典学说,可以从多方面来完成对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的提高。
三、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1.通过营造良好情境让学生真切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古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往往都比较含蓄,在一些传统文学作品中,无论是景还是物,无论是树木还是桥梁,都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同学们要想深切感受到古人复杂的情感,就要将自己带入其中,想象自己正处于古人情感表达的情境当中,用这种感觉将自己带入到学习和工作中,感受其中的氛围。营造良好的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转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观念,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2.通过解释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归属感和自豪感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们更偏向于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以至于无法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很浓烈的自豪感。就此而言,为了能够更好的显现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的重要性,中职院校的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性的为学生们展示我国著名文学者的相关言论。这在所有的国家中都是最为有效的办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除此之外,老师们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们介绍一些中国的名人轶事,以此来激励自己的学生,从而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提高自身对语文课程以及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
3.通过古为今用,联系古今来拉近古代与现代的文化距离
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非常悠久,学生们常常将这些文化认作老观念,与当今时代有所脱节,跟不上时代的發展。但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对我们国人的影响非常大,即使是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会有传统文化的流传。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多看相关的书籍,以更好的让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对教学内容掌握之后,教师们就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适当的融入其中,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思想境界以及职业资格。近年来,学校的教育往往会涉及到很多的西方文化,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有很大的影响,以至于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并不多,甚至于是忽略。如果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缺乏一定的了解,那国家也就相当于没有传统文化,那么国家的未来也就失去了保障。因此,让学生们更多的接触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更够更好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也是我们国人共同的责任。所以,中职院校一定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渗透到中职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杨婷.地方文化引领下中职语文实践教学研究[J门.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7).
[2]主真东.论对职业学校学生社会性动机的诱导[J.教育评论,2014(6).
[3]石亚军,赵伶俐﹐等.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