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区域文化与文学湘军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tjb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南省文学学会、湖南科技学院联合主办的“2006’湖南中青年文艺评论家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2月14-16日在湖南永州举行。来自全省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就“全球化背景下当代文学的反思和建构”、“文坛湘军与传统文化”、“文学湘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等议题展开了讨论,会议气氛热烈,意见精彩纷呈,显示出湖南中青年文艺评论家深厚的学术实力和对当前湖南乃至全国文学现状的热切关注。
  
  一
  
  研讨会开幕式由湖南科技学院副院长邓楠教授主持。湖南省永州市委宣传部蒋三立副部长致开幕辞,并详细介绍了永州的文化历史渊源与发展现状。湖南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陈建民教授代表湖南科技学院祝贺此次会议能在其院顺利召开。
  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罗成琰教授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发言,指出就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文学的反思和建构”、“文坛湘军与传统文化”、“文学湘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这三个大家共同关注的学术话题进行讨论,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他认为,文学是文化的核心,当代作家以什么样的身份认同什么样的文化符码,来寻找文本深处的根,这些问题都是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作家所面临的处境和困惑。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作家所具有的乡土性、区域性、独特的审美特性,以及全球化、民族化、乡土化等问题,值得人们进行深入地探讨和思考。此外,他还指出,湖湘文化传统的血脉与文学湘军紧密相连,因此,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也是一个有着很高的学理价值的问题。最后,他谈到了文学湘军的现状与走向,希望文学湘军重振雄风,以新的面貌和风姿重新崛起。
  
  二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谭桂林教授主持了研讨会。他认为,关于文学湘军的话题,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现实性意义。文学湘军的未来走向以及整体构建,应该放在全球化背景之下来评析,才能够与时代的潮流同步发展,才能够与世界文学进行对话。
  大会首先谈论的议题是“全球化背景下当代文学的反思和建构”。在全球化历史进程日益加速的当下社会,中国当代作家面对铺天盖地的西方强势文化传播,目不暇接的知识信息爆炸,千篇一律的文化复制技术,如何借鉴吸收他者的文化精髓?如何保持清醒的本土意识?如何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学传统?如何跻身于优秀的世界文学之林?与会的专家学者们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运抟教授认为,全球化语境是全方位的、互动的、共同的审美尺度,要看清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的走向,就必须理清“全球化”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德国哈贝马斯认为,全球化即对话和交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对话,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之间的对话。全球化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状态,这种理想的状态在现实社会中,比较难以实现。新时期开始,王蒙、高行健、张炜、刘心武等从形式主义借鉴欧美文学艺术创作方法,但大多是新瓶装旧酒,内容依旧与传统相似。中期阶段的当代作家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时,注重民族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在思想和价值观念上寻找到了一种契合点。他们大多受到马尔克斯、米兰·昆德拉、卡夫卡的影响,如余华、苏童、莫言、刘索拉、残雪等以一种新的价值判断来突破新时期的创作,表现出一种浓郁的先锋意识。后期阶段的当代文坛处于个人化写作的时代,全球化状态下的多元化倾向比较明显,文化消费主义比较明显。他认为,全球化背景下当代文学的建构,其主要表现有:一、文学应保持历史的叙事。所有文学经典都是对于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和描述,具有文献的价值,文化的价值。二、人性的揭示。能够勾勒出人性裂变的作品就是一部比较高层次的作品。文学的母题中,人性的东西可以超越所有事物。如昆德拉的作品,着重展现人性的真实性和丰富性,由此瓦解了很多表面的事物,带给人们灵魂的震撼。三、艺术的贡献。文学本身的审美特征不能受到冲撞。如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昆德拉的复调小说,卡夫卡的变形艺术等形式,是不可以复制的,但是可以反复运用。
  湖南科技学院陈仲庚教授针对“建构世界性的民族文学”问题做了发言。他首先梳理了中国文化建构的历史发展,指出明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一直处于是以西方为主,还是以东方为主的二元对立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西文化趋向于综合,融会贯通。接着,他谈到,在如何建立新的民族文学问题上,应该注意几个方面:一、创建一种新的民族文学。确立眼光,先面向世界,再回归民族。二、具有世界性眼光。从世界范围内考察,考察哪些文学可以被世界接受。三、创作定位和指向。参照他民族文学,发现本民族优势。民族文学是复杂的体系,具有包容性和开阔性。我们最根本的优势是思维模式。当代作家创作的贫乏是思维的贫乏,受到线性的、单一的思维方式限制过重。
  从两位学者的发言来看,虽然角度各自不同,但其主张都指向了一个最为基本的认识,即中国当代文学的反思和发展,包括文学湘军的未来走向和建构,都必须立足于宏大广阔的全球化背景,以鲁迅的“拿来主义”眼光看待本民族文化和异域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上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以求以最为优秀的作品跻身于世界民族文学之林。
  
  三
  
  本次会议的另外两个议题是“文坛湘军与传统文化”、“文学湘军的现状和走向”。湖南大学文学院李阳春教授认为“传统文化对湖南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屈原的楚辞。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屈原是湖南文学现象中的一个典范。他的楚辞创作是民间生活的表达,是爱国主义激情的张扬。屈原对于家国的热爱,所具有的“乡邦情结”,是一个基本的文学主题。因此,湖南作家的一个重要情结就是爱国爱家。二、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是文学创作必须有利于社会,与经世无关的文章一概无用。因此,关注现实是湖南文学的一个基本特点,现代文学史上的剧作家欧阳予倩、田汉,不仅关注中华民族的命运,也关注湖南的发展。在小说创作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都反映了经世致用的精神。此外,当代文学的许多湖南籍作家如韩少功等都反映了文学湘军在这两个情结上的弘扬和阐释。
  中南大学文学院的聂茂教授指出:文学湘军处于何种状况,可谓众说纷纭。基本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文学湘军已经沉寂和式微;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学湘军正孕育着新的辉煌。应该说,后一种观点较为公允。文学湘军中呈现出八个文学方阵,逐步成为当下中国文坛的新亮点。一是“政治文化小说”饮誉文坛。以王跃文、阎真、肖仁福等为代表的“政治文化小说”成为走向全国文坛的急先锋。二是“底层关怀写作”风生水起。何立伟、何顿、姜贻斌等人的作品关注底层人物的命运遭际,表现比较突出。三是“历史地域散文”色彩斑斓。这批作家用历史反观当下,以地理观照人生,如李元洛、王开林、叶梦等。四是“乡土感恩小说”渐成气候。彭见明、陶少鸿、向本贵、邓宏顺等人作品中的“故土情结”就是在这种深深的“感恩”中完成的。五是“儿童文学作家群”争奇斗艳。有“儿童文学五才子”之称的庞敏、谢乐军、汤素兰、邓湘子和皮朝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儿童文学作品。六是“少数民族作家写作”持续繁荣。老作家孙健忠、石太瑞等仍然笔耕不止,蔡测海、贺晓彤、张心平等少数民族作家也都不断有新作奉献。七是“诗歌创作”暗香袭人。胡丘陵、聂沛和陈群洲等人摒弃浮躁,坚守诗歌阵地,让人触摸到现代人灵魂的内核。八是“湘军五少将”跃跃欲试。田耳、马笑泉、于怀岸、谢宗玉、沈念这批1970年后出生的作家充满激情地在自己的试验田埋头耕耘,收获颇丰。他进一步指出,文学湘军虽然有其可喜的一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语言/情感的“互悖”给内容与形式造成的分裂;二是用反智/反禁忌的俗下游戏消解痛苦;三是颠覆传统的道德规范,消除一切价值深度,在细节的处理和精神旨指归上却又处处见出陈腐乏味的“典籍理念”;四是刻意追寻生活原态的琐碎意义,用日常经验取代艺术经验,将文学的价值简化在“一次性消费”的商品价值中;五是一些作品中人物的表演都在作家理性的严格控制下,作家和作品中的人物贴得太近,造成文本空间的萎缩,等等。
   怀化学院副院长谭伟平教授认为,对于当前湘军小说创作的思考,形成了几个扇面:一、关注现实的政治文化小说。如阎真、王跃文等的作品已成为一种影响。二、关注民生疾苦的农村题材小说。如向本贵、邓宏顺,陶少鸿的小说,敏锐把握时代脉络,重新发现这些被边缘化,乃至被遗忘的弱势群体的生存风貌。三、关注历史的小说。以唐浩明的创作为代表。这类小说延续历史,力图写出新质,由最初的解读革命、启蒙革命,到中期的告别革命,及现在的解构革命,在清晰又不清晰的历史之间力图跳出本土,挣脱引力。中南大学文学院的阎真教授一再强调和呼吁,不要以评奖来判断文学的价值。他认为,文学湘军实力正在逐渐壮大之中,得奖的作品不一定能够说明其价值。现在许多作品如唐浩明的《曾国藩》,虽然没获奖,影响却很大。以前的文学是意识形态核心,现在文学湘军的创作并不比以前逊色,反而更加强大。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赵树勤教授认为,要把握文学湘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就必须把握中国当代文学可能出现的创作热点和新的研究生长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底层叙事。当代文学日益走向社会的边缘化,因此要更加关注中国当代文学近期出现的底层叙事,如阎连科的《受活》,就是从先锋的个人走向了群体,为沉默的大多数发言。王安忆的《上种红菱下种藕》等表现了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新阶层,新群体。二、生态叙事。中国当代文坛中对于生态危机背景下人性的揭示,是一种新型的人性叙事。如阿来的《空山》,就是在自然的复魅与去魅之间,重构了生态意象。另外,近期当代文学中出现的《狼图腾》以及《藏獒》,都是这种生态叙事的代表作品。三、媒介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媒介叙事,即网络文学、个人博客、手机文学等都是需要关注的文学新类型。韩寒与白烨的争论,也是一种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和文学现象。湘潭大学文学院杨向荣博士则谈到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文学认同”问题。他首先谈到认同理念是现代性的转变。这种认同理念强调个人性话语转向群众性话语。他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的回归,我们必须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当代文化语境上寻找一种归宿感。二是文化的怀旧,对于当代文化的迷茫,容易产生一种怀旧感。努力想要回归传统文化,但却无法回归,只能怀念。三是文学话语的重建。文学世界之中的中国文学神话,往往是通过东方世界与西方强势文化的抗衡,并取得世界的认同,在文学创作中构建的一种神话式的文学话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艺报》理论部主任熊元义研究员热情洋溢地谈到了湖南作家与评论家之间良好和谐的关系。他认为湖南文学评论界是活跃和宽容的,并且充满了蓬勃跳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湖南文学创作离不开湖南文学评论界最新最为敏锐的评论,同样,湖南文学评论界的繁荣也离不开湖南文学创作的丰富资源。
  湖南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龚政文,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余三定教授,湖南文理学院副院长魏饴教授,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钟友循教授,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胡良桂研究员,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科评奖办朱小副处长,《三湘都市报》文体部主任龚旭东等知名学者也作了发言,他们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中讨论中国当代文学,讨论湖湘文学,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理路的碰撞和交流。文学湘军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文学湘军如何突破困境、释放焦虑,实现精神上的突围,这不仅是湖南作家的事,也是湖南文学评论界的事。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鲁之洛和我是同乡,其为人为文品性,我知之颇深。言其为“真”人,即真人不说假话,忌虚情假意,奉真性、真情、真实为圭臬之谓也。  “谁不说俺家乡好”,热爱、怀念故土之情,人皆有之。但有如鲁之洛那般,以满腔真性、真情,全身心地拥抱、守护故园优秀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及其古老文明灵魂者,实属罕见。上海文艺出版社今年推出的长篇回忆性散文《小城旧韵》,就是鲁之洛对家乡爱恋至深的最具体、最真切、最刻骨铭心的写照
期刊
张炜长篇小说在面对苦难和灵魂救赎的时候,为主人公设计了三重救赎母题:《古船》《丑行或浪漫》宗教受难救赎;《我的田园》《九月寓言》大地存在救赎;《柏慧》《家族》《外省书》《能不忆蜀葵》《怀念与追记》《你在高原·西郊》《远河远山》《刺猬歌》道家退隐救赎。具体表现为道德、爱情、自然、劳动、流浪、艺术等救赎途径。本文将以救赎母题为经,救赎途径为纬展开论述。     一、宗教受难下的道德与爱情    20世
期刊
洞庭湖畔、长江之滨的临湘某小镇上,有个叫沈建华的农民,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居然弄出一部洋洋洒洒五十多万言的长篇小说来。书名叫《话时代》,这名字很直观,一个农民,要讲一讲他眼中的时代。  沈建华在1968年的“文革”时期便辍学回乡务农,改革开放以后在附近的小镇上做点小生意,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故乡。终日枕着长江,伴着洞庭,他眼中所看到的时代,便是他家乡那块邮票大的地方的时代。那么他又是以怎样的眼光来看时
期刊
绘画中的场景是在画家的精神主导之下,通过对人物和环境关系的综合表现,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物理空间和情景空间特征的、与观者在情感和视觉上具有现实相融性的画面氛围。其突出的特征是人物、空间、情感、形式要素和构成关系的整合。场景作为现代水墨人物画特定的视觉特征和形式要素,其价值远远超越了填充式说明性背景描绘的物理空间意义和传统绘画以空白表现空间的写意性特征。对于绘画作品的深度解读,都离不开对场景的精神内涵和
期刊
《丑行或浪漫》后沉寂四年的张炜近日隆重推出长篇小说《刺猬歌》。小说叙述了廖麦、美蒂40余年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及整个滨海荒原莽林的百年历史变迁,故事光怪陆离极富传奇色彩。但张炜又不自觉地继承了《九月寓言》的怀旧与批判主题,只是这次是通过对欲望时代的书写来传达对乡村文明怀念的。小说塑造了两个截然对立的世界,表征了文本寓言化的性质:以唐童为代表的欲的世界,荒原莽林的自在世界。唐童对莽林的毁灭象征了现代
期刊
吴祖光在20世纪中国文坛以戏剧创作驰名。知道他写旧体诗词的人并不多。其实,早在1981年,他就出过一本旧体诗集,名曰《枕下诗》。书中收录了他在“文革”期间写的大部分旧体诗词,还有小部分写于“文革”结束后的七十年代末。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写诗“只能是一种秘密活动,是见不得人的”,“写完只能藏在枕头底下”,① 这便是《枕下诗》的由来。《枕下诗》是吴祖光在历史浩劫期间真实的精神记录和心灵证词。有了《枕下
期刊
我们常常发现,读完一部动漫作品后,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情节,而是人物。动漫人物很容易被推到前台,这是为什么?动漫是一个纯粹的故事与叙述世界,在情节当道的行动世界里人物如何生存并被赋予特色,它如何赢得青少年的欢心?商业动漫又是如何在人物塑造这一环打开了市场呢?本篇文章,将选取动漫文本中关于人物的三个特性方面进行分析。    一、行动者    动漫这种故事体裁对事件的总结局并不存在悬念,读者所感兴
期刊
新时期以来,与此前男作家的家族小说在数量与质量上的明显优势不同,众多女作家也汇入了这一创作洪流,并以独特的美学标准和强烈的生命意识,赋予家族故事这一悠久题材以新的情感意义和文化内涵,从而使新时期家族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尽管对家族小说的研究早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但以往的讨论大多集中于主题学领域,而少有从叙事学角度介入的整体性观照,更缺乏对性别叙事的互动性讨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欠缺,是对新时期长
期刊
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乡村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存在。复杂在于:乡村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和稳定的文化时间与开放自由的现代文明碰撞时会给乡村带来矛盾、焦虑和彷徨。乡村,这个被中国文人反复书写的母题,既是寄寓着人们诗意想象的“精神家园”,也因其守旧落后构成了一个与“现代”相对立的存在。自鲁迅开创“现代乡土文学”以来,乡土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乡土”的书写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环境
期刊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院派民族民间舞创作”以其强劲的态势进入中国舞蹈理论与创作的“叙事”之中。这些被冠之为“学院派”的“民族民间舞创作”,大多指向以北京舞蹈学院为“领航军团”,以该院极具权威性的知名人物为“统领”,以教学、创作成果为“论证”,并通过“教育传播”这一在当代社会中最为有效的媒介、扩张手段,很短时间内便导引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走向了一个“惟学院派论”的发展途径。“学院派民族民间舞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