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冲出围城绝地重生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wode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凝聚的精华和沉淀。它是反映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民风、民俗和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感怀,并且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把诗歌作为精神娱乐最高瑰宝,一直传唱至今。然而当今时代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诗歌创作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以至于几千年的艺术精髓,就要变主为次了吗?中华民族凝聚的精华和沉淀就要抛去吗?难道就没有诗歌创作走出困境的出路了吗?带着种种的疑问,带着未知的秘密让我来解析一下“当下诗歌创作的困境与出路”。
  
  一、诗歌是中华之文韵,为什么当今背离了诗歌的国度
  
  诗歌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最基础的文韵,所以世人称中华为诗歌的国度。然而诗歌在今天这个百花齐放时代,已经很难看到它的身影了,这是为什么呢!我带着疑惑、带着惆怅、带着《离骚》的泪水,我掘开诗歌的坟墓寻求人间之本。我看到《尚书·尧典》起创者的艰辛,孔夫子用诗歌来教化人们喃喃自语,庄子为诗歌创作的到处宣传虚静空灵思想,从而这些代表者都把自己的思想扩大化,最后决出儒家治国之道,道家修生知性,不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使诗歌扩大和衍生。使中华五千年的诗歌著作,聚集了大量的精华。一、诗歌在中华这个地域上有着单独统一性,在文化文韵上是世界任何地域和文明古国都逊色的。二、诗歌是中华人民记录和抒怀当时的历史和人文情怀。三、诗歌云集了几千年、几千代人们经验和教训,也为我国文明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而为什么几千年的诗歌国度就如结晶的盐一样一瞬间融为淡淡的水,难道就没用像“不醉已自醉、吾为酒中仙”诗太白这样的人了吗?我想不是这样的,而是由两种现象造成的现在诗歌淡化。一、是我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给诗歌以致命一击,但是它推动新文化的发展。人们用白话的形式来创作和记录,就比诗歌更贴近生活,是人们的创作和理论依据更加严谨,更加逻辑。人们使用起来更方便和更快捷,不用像诗歌那样作文雕句,过于夸张地去修饰。另外就是新文化的传入,是外国的一些文化,如:逻辑、地理、生物、化学、物理、哲学、经济学等等这些学科的传入,更加需要严密的论证和严谨的学术,用诗歌是无法替代的。二、现代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世界间的交往频繁,白话文是世界通用便捷的交流语言,而诗歌不容易让人猜透和交流,它只能作为一种文学艺术而存在。另外就是国家的干预,诗歌在古代是作为取士和登上仕途的一种捷径,而现代国家没有这样的要求,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来欣赏。我想这就是当今。背离了诗歌国度的真正原因吧!
  
  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韵,挖掘诗歌艺术之魅力
  
  诗歌像大海的发祥地一样,汇滴思源。在中国最早算的上是诗歌几乎还不太准确的说是一些凌乱的小诗,只有一言半语。比如《尚书》中的一句,《诗经》的一段,都是逐渐成长,形成一整套的诗歌模板。如最后形成了“五言律诗,七言绝句”。就如《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这些描述正好符合了我国古代诗歌文韵的发展,使一些“文人骚客”加以修饰,把它变为几千年不变的仕途文化定律说,也就是“文韵说”。是后人把它看成自己命运的学说,更加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和继承前人的习作,在唐代把它发展得淋漓尽致。使后续人们把它作为模版一致套用到清末明初,到后来我们抗战革命队伍吸取诗歌精华,加以发展。如何其芳著有《夜歌》﹐卞之琳写了《慰劳信集》﹐王统照的《吊今战场》和舒群的《在故乡》﹐堪称抗战诗歌的代表性作品。柯仲平的《边区自卫军》﹐具体地展现了现实斗争的人物与场景。这首诗和《平汉铁路工人破坏大队》﹐均作于延安﹐力图以民间熟知的形式表现新的生活。高兰以朗诵诗闻名﹐代表作《哭亡女苏菲》以个人的哀痛概括了民族的忧患等等。是抗战的战旗,是中华的脊柱,我们无数的烈士是唱着中华最具美丽的诗歌,奋勇前进的。在这个时期我国的诗歌呈现出艺术之魅力。
  
  三、谈及当今诗歌的出路,那就是要必须转型
  
  诗歌用它艺术的美丽和封建统治者的思想,还有当时人们时代的需求发展成为中国几千年来正统的文化。在那深邃的探索中发展,诗歌文化深深地吸引着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底蕴,被我们的后人成为艺术与思想结合的天后,但是到现在诗歌早看不到它在文坛上响当当的身影,只有那些不被人看得起的小报上,出现一小条的模仿文章。有人说“网络的冲击波搅乱了,中华几千年的诗歌文化”让我听起来,有些难以接受。我就对这句话大肆的反驳,归罪的话就说诗歌的不实用性。然而现在也并不是说诗歌没有出路,有出路,那就是他要必须转型。(一)由于白话文的冲击,诗歌在无形中有规律,被转化为无规律的自由体诗;有一些爱诗歌创作的人,悄悄地把它转化到市场中最火爆的歌曲创作上。(二)在诗歌创作中大量的用到歌曲中,演唱出来,无形地把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继续发扬,还能使人间享受到音乐中的无限情怀;同时也能感受到古老的文韵。(三)还有些人把诗歌转化为网络流派,形成网络诗歌,构成中外共鸣。
  总之,悠悠的中华文化,诗歌的国度。经过千年的传唱,在一瞬间笼罩上茫茫的迷雾,有人说诗歌无路也?悲也,忘族也?就在这荒谬的时刻诗歌不就转化为一门艺术,逍遥在人间的歌曲中了吗?当今社会是诗歌的鉴赏时代,也是挑战时代。我想这不是可以去说需要我们诗歌爱好者去付诸实践。也许这是关乎诗歌冲出围城绝壁重生的最佳选择。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创新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的主旋律。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仅靠语文教材内容和传统教学方法已远远不够,而需要各学科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等方面相互渗透,再通过有创新的教学才能达到培养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提倡跨学科教学,与其他课程相融合。那么,怎样把各学科渗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对语文教学的建议”中指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珍视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初中生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的学习绝大部分还是依靠兴趣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
语文教学好比插花。要有丰富的材料,还要有高超的艺术。高明的艺术家。总能利用一些小的点缀来衬托突出主体的美丽。语文教学也是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伴随着教学主线有意地
某省文科高考状元徐舒扬认为,要学好语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我的母亲是语文老师,记得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母亲就要求我每天晚上阅读一小时,内容不限,报纸、杂志、书籍都可以,只要看得懂就行。这不但扩大了我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使我养成了看书阅读的好习惯。叶圣陶先生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来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来说,是养成一种习惯。”以上论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
据说,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婚后不久,司马相如即赴长安做官,五年不归。文君十分想念他。有一天,文君突然收到丈夫寄来的一封信,自然喜不自禁。拆开一看,信上却只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13个数字。聪明过人的卓文君立即明白了丈夫的意思:我已无“意”!(数字无“亿”)钟情的文君不禁悲愤满怀,于是写信回道:“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
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契约的自我执行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因此,信用是市场效率的保证.转轨时期出现的"制度缺位"和新旧制度摩擦是我国信用问题的主要原因.信用制度的
课时:2课时  一、抓住重点语句,导入新课  师:阅读文章倒数第二段,体会下列语句。  “但不知怎地,……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藤野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让鲁迅先生如此感激和挂念?具有怎样难得的品质可以称之为“伟大”?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二、探讨人物品格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很马虎的人。例如,留级的学生讲演藤野先生时说到“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就是感受的过程,它就是“领悟”,可见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基础。在新课程改革及中职教育更趋专业化的今天,怎样使我们的学生阅读有序、有用,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认真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识境、赏境与创境三步骤,既是阅读的内在规律,也是阅读教学的方法之一。    一、识境——阅读的感知阶段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而当他们去识别
当代,知识经济的兴起推动了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潮流,这使精神文化因素在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已被推到了人类发展动
比较,是文学艺术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可以说,人类自从有了文艺作品,就有了比较艺术。鲁迅先生曾经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红楼梦》中的比较艺术也正是如此,有了极大的突破和发展。对比手法,往往是两两对比的,《红楼梦》中有的对比,不是一对,而是一串,这是文学创作的创新和突破。我们不妨把这种成串进行的对比叫做“群体串比”。  我们先来看看薛宝钗、林黛玉与史湘云三个人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