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表演中都是真实的

来源 :全球商业经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31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1
  在陶然亭的第二天,我见到了一个上班族最习以为常的场景。
  在外地工作很久的丁壹(化名)回到家中,妻子女儿欣喜地扑上来,女儿告诉丁壹:“今天晚上,幼儿园开联欢会,有我的演出!”丁壹满口答应,妻女兴致勃勃去打扮,丁壹疲累地瘫倒在沙发上。这时,电话突然响起,丁壹拿起手机一看,是老板。他迅速从沙发上站起来,身形笔直地来回踱步,恭敬对答。老板先是表扬丁壹工作得力,然后叫他立刻出发去另外一个城市,给公司里的另外一个处于危机中的项目“救火”。
  一边是满怀期待的妻女,一边是权威不容置疑的老板。女儿围绕在丁壹周围哭闹,妻子忧郁守护一旁,丁壹只能无奈地对老板说:“我马上出发。”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身形壮实的德国男人出现了,他告诉丁壹:“当你站起来接电话,虽然你语言上试图拒绝,但你的肢体语言已经暴露了,老板说什么,你最后都会答应!”
  客厅的这一幕,源于真实生活,却并非真实生活,它是一场表演,发生在“中德Galli戏剧治疗师认证培训”的现场,包括丁壹在内的所有演员都是参加培训的学员,而舞台下面的观众也是学员,大家轮流上场进行表演。戏剧治疗,对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简单来说就是在培训师的观察和指导之下,人们通过即兴表演的方式产生自我觉察,促进自我人格发展和完善。
  这位突然出现在“客厅”的德国人名叫米歇尔,他建议丁壹继续瘫软在沙发上,不要站起来,用慵懒、无力的声音与老板讲电话,给自己争取合理休假的权利。丁壹是一个眼神明亮温柔的男人,似乎永远都不会对人说“不”。他对米歇尔说:“这是我们中西方的差异,你们西方人下班之后的时间属于自己。而在我工作的企业,中高层领导都必须保持24小时开机。”选择了这份工作,意味着你必须接受游戏规则,丁壹并不想去挑战它。
  丁壹在一家著名的民营企业担任中层干部,这家企业的文化是“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在任何一个休息的间歇,丁壹都会躲到房间的一角,打开电脑忙碌,或者捏着手机冲出课堂,接长长的电话。
  24小时开机?第一次来中国的米歇尔虽略有诧异,但马上就告诉丁壹:“你可以用软的方式,让老板产生内疚感。”“老板会内疚吗?我能跟老板抱怨吗?”大家都有些不可置信。米歇尔说:“这不是抱怨,是你要给对手一个变化的机会,给自己争取面对家庭需求的空间。”
  电话重新响起,丁壹有些不知所措,所以迟疑了一下才接电话。扮演老板的女士很入戏地诘问:“你怎么才接电话?”丁壹说:“手机被女儿拿去玩了。”老板问:“你女儿?她还好吧?”丁壹说:“挺好,挺好。”老板说:“事业好和家庭好是相辅相成,你现在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公司对你很重视,所以你可以出差吧……”丁壹再一次被击败。
  米歇尔哈哈大笑,他赞扬了丁壹关于“手机被女儿拿去玩”的机灵反应,他说人在放松的状态下,才会灵光一现,产生敏锐的直觉。米歇尔分析说,可能你和你的家人需要的只是那两个小时的高质量陪伴,并非要求你长年累月陪他们。后来,丁壹顺着老板的话,语调缓慢低沉地说:“我的女儿很伤心,因为我长时间出差,不能在家陪伴她们。今天晚上,她希望我去看她的演出。等看完演出,我立刻就去工作。”这样合情合理的请求,果然谁都无法拒绝,这场戏剧表演皆大欢喜地结束了。
  米歇尔在这场演出中,向丁壹施加的“魔力”是“睡不醒”的能量。“睡不醒”是这样的:它是一个懒散的胖家伙,动作总比别人慢半拍,最喜欢说的话是:“现在可要让自己舒服一下!”
  但是对于习惯了紧张节奏的工作狂来说,不做事会带来内疚感,努力工作才是美德,懒散生活是他们强烈排斥的。往往在他们突然松弛下来的时候,就开始生病,而生病也许是身体所发出的信号,就像一个被关在暗室的小孩突然冲出来大声抗议,要求过一段舒适放松的生活。这个暗室小孩的比喻,来自德国。“睡不醒”是德国人Johannes Galli创建的理论“七个暗室小孩”中的一个小孩。
  米歇尔是德国Galli剧院慕尼黑中心负责人, 2013年的秋天,他是第一次来到中国,也是第一次正式地将Galli的戏剧治疗理论介绍给中国人,Galli的理论分为七个模块,现在第一批近20位学员学习的正是其中的“七个暗室小孩”理论。
  在米歇尔身上,戏剧的力量随时能爆发出来,无论是令人生怯的暴力之徒,还是邋遢、讨人厌的懒汉,或者是变成一个魅惑地勾引女人的登徒子……他都能自如地随时调动,尤其是有一天当他扮演愤怒的人,从我身边猛冲过去,披荆斩棘地砍倒想象中阻碍他的人和物时,我几乎不寒而栗。
  接着,米歇尔会要求我们像他那样把各种性格夸张地表演出来,“我们”是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有公司白领,有在校大学生,有来自南京的语文老师,也有常常为政府官员做心理咨询的心理专家,还有彩妆大师的经纪人—据说现在美容界十分流行参加各种心灵工作坊,因为“美不仅来自外在更来自内心”。其中,有一小部分人本身就是心理咨询师,带着“取经”的诉求,但更多的人是为了自己而来,在其他人都在孜孜追求成功梦想的时候,这些人想回到内心,重新汲取成长的养分,广为流传的心理类图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需要体验感更强、更有趣味的方式来探索心灵。
  米歇尔所表演的这些角色并非谦谦君子,而是野性的、我们所恐惧和压抑的人格类型,而我们不是从出生就被教导要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吗?但奇特的是,表演平常不敢去做的“坏人”时,大家都很兴奋。虽然有的时候,某个人在扮演某种类型的人物时,会感觉“卡住”了,无法顺畅表达—而这种性格特征可能就是被他/她压抑最深的“暗室小孩”,他/她需要借由表演的方式把它从暗处唤醒。
  02
  我不是第一次听说“七个暗室小孩”。2012年的一天,我无意中参加了一个朋友组织的“心理沙龙”,主持者是一个从德国慕尼黑大学毕业的女博士,她叫高璇,笑容和煦得足以融化积雪。
  高璇说:“在慕尼黑大学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的10年,不及我在Galli剧院4年带给我的东西多。”在那里,她介绍了Galli创建的“七个暗室小孩”理论。   Galli发现人们常常断定某个角色跟自己毫无共同点,在对那些最不受欢迎的角色进行研究时,他意识到“绰号”是一种富有魔力的语言,它能精确地把一个人的缺点描述出来,而对方又对此敏感异常。在德语的体系里,Galli选择了七个在日常生活中被使用得最频繁、用来嘲讽别人的词—代表懒惰的“睡不醒”、代表傲慢的“自大狂”、代表贪婪的“包打听”、代表淫欲的“多情种”、代表苛责的“吝啬鬼”、代表愤怒的“停不下”和代表嫉妒的“小不点”等。所有的人都愿意把身边的人和这七个词做对照,但是没有人愿意把它应用于自身。这些与传统教育和道德准则不相符合的“阴暗面”,就像一个个没有教养的坏小孩,潜藏在人们的“心灵暗室”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好像受到了某种诅咒,难以释放出某种能量,它可能是爱的能力、行动力,等等。Galli认为,这些正面的力量之所以受到阻碍,往往是因为人们感到恐惧,就像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为了阻碍阴暗面,有创造力的那一面也随之沉沦。只有与负面的力量好好相处,才能发掘其正面能量。当人们为了显得文明有礼,把这“七个小孩”锁进暗室之后,也把自己的生活乐趣和创造力尘封了起来。要想重拾活力,就必须把这七个小孩重新释放出来,面对他们,给他们成长的空间。如果要形象一点表达这个过程,那么就是一开始我们都是衣冠楚楚的人,我们钻到地下变得很肮脏、很愤怒、很小气、很无助,然后我们才能够再回到地面上重新去做衣冠楚楚的人。
  如何能从暗室中释放这“七个坏小子”?表演(甚至是重复演出)是Galli选择的途径。高璇说:“Galli剧院不是一个学院,不是一个流派,它是每天都会正规售票演出的剧场。”当年,高璇是为了勤工俭学,无意中到Galli剧院打工,在旁观了一段时间之后,她和当时的男朋友(现在的老公)也逐渐变成Galli的演员。高璇说:“在我和男友一遍遍地重复演出中,不知不觉解决了我们两人之间很多的问题。”
  Galli这种贴近人们内心感受和身体状态的方法,让高璇得到了比博士课程更深刻的收获,在德国时她便立志要把Galli方法带到国内。和中国不同的是,在德国,一个人想做心理治疗师的话,在硕士或者博士毕业之后,还要经过几年全日制的专业培训,才能获得成为治疗师的资格,而且在成为治疗师后仍需要不断学习各种新兴的治疗流派和方法,才可能不断提高。Galli剧场正是为心理治疗从业者提供戏剧治疗的系统培训的机构,同时,Galli方法也面向普通大众,做个人成长之用。
  但读完博士回国之后,高璇对国内心理学界的发展非常失望,她发现国内仍停留在崇尚经典精神分析的阶段,精其他许多流派都被视作“不入流”。这让她对在国内推广Galli产生了顾虑:Galli所属的艺术治疗流派,国内心理同行知之甚少,她不希望自己所珍爱的东西被大家以“主流还是不主流”来评判。
  在回国4年多的时间内,这种顾虑才终于在与各个合作伙伴的沟通中慢慢消除,今年夏天,她和另外一位心理咨询师杜晗绮一起将有20多年戏剧治疗和表演经验的米歇尔从德国请到中国。
  03
  Galli认为“人在表演中都是真实的”。当人们进入一个虚假的场景,会觉着自己不过是戴着面具演出,演的不是自己,反而会在心态上更加开放。事实上,你在表演中做的事情,可能正是平时被你压抑的真实自我。
  米歇尔说:“每个人的弱点是他给予这个团队最好的礼物。”七天的工作坊中,每天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但心理剧不同于其他治疗方式的地方在于,它诉诸参与者的亲身体验。所以,尽管我们能从其他人的表演那儿得到许多收获,但自己的经历才是留下最深烙印的部分。
  在工作坊进行到第四天的时候,我得到了人生中从未有过的一次体验。这一天,我们要感受的暗室小人是“自大狂”。自大狂的台词是:“我,代表,全部所有的宇宙。”说这些的同时,我们抬起下颚,把手伸展开来,伸向天空,画一个饱满的圆,然后把手稳稳地交握,露出帝王般傲慢的笑容。
  而我正好在前一天扮演了一个“富裕的国王”,故事情节是穷国的国王想以公主做砝码从我这儿敲走一大笔财产,我的王子刚好爱上了公主,我到穷国去为王子娶回公主,然后赠赐金钱给穷国。
  因为所有表演都是由表演者自己来完成,我披上围巾假装斗篷,嘴里嚷嚷着“我大国崛起”之类的话,昂首挺胸地到了穷国的疆域,阴损贬低一番,看到穷国国王(另外一位女学员)稳稳地坐在椅子上,随从们伺候在旁,对我并未另眼相待。我刚刚升腾起来的“傲慢”情绪受到了伤害,临时起意对穷国国王说:“还不快把椅子让给我坐?”对方吃了一惊,周围的人找借口说这把椅子腿烂了,不如您坐另外一把。我赌气执意要对方让座给我,但他们冷淡安稳地坐在椅子,不为所动。我立刻气焰降至无,自己讪讪地找了个台阶下。
  一个自大狂如何才能战胜另外一个自大狂?我向米歇尔提出了这个问题。但实际上我知道,“自大狂”是自己性格中深深被压抑的一个向度,我既厌恶又羡慕那些自大傲慢的人,这个问题的真实面貌其实是,一个虚假的自大狂如何战胜一个真正的自大狂?
  同样是以场景重现的方式来处理。米歇尔教了两个技巧:一是背对她站着,一是威胁。尽管如此,我仍然感到自己内心毫无底气。在重复要求了几次无效之后,我把代表我斗篷的围巾愤怒地摔到地上,用生气的声音大声说:“你必须把座位让给我,否则我就离开。”但对方不仅没有离开,还把我的围巾捡起来披在了他自己身上。米歇尔说:“自大狂不会生气,生气只会暴露你的不自信。你心中一定要有骄傲的信念,现在是对方求着你,你完全占据优势。”
  我告诉米歇尔:“但是有软肋,就是我的王子想娶公主。”扮演王子的学员在我耳畔悄悄说:“没事,娶不到也没关系。”但是米歇尔摇头:“不,王子还是要坚持娶公主,不要更改。而重点是自大狂是以自我为中心,他自己的感受和决定才是最重要的。”这句话给我很大启发,人在表演中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的问题就是顾虑其他人的感受太多,渐渐失去活力。   在将自我真正放到最中心的位置之后,我感觉自己信心倍增。米歇尔又教了另外一个技巧,就是“限时”,数一二三之后对方仍然不动,就不回头地离开。果然,在我离开几步之后,对方的手下扑过来拉住我叫我留步。我再次重复那句话:“把座位让给我,否则我就离开。”对方仍在磨叽,我一怒之下往前走去。米歇尔让我回到对方拉住我的地方站好,告诉我:“你在达成目标之前,不要离开自己的优势位置。”
  对方终于同意了,我欣喜地回身走到他们面前,等着收获胜利果实,没有想到对方仍然坐在椅子上,甚至提出苛刻的条件:“先交钱,然后再给椅子。”我又懵了,米歇尔提醒道:“你为何又再次离开自己的优势位置?”
  终于,当我这个自大狂稳稳守住优势位置,背对着他们再三限时威胁之后,对方终于让步了。在一次一次地重复那句威胁的话的过程中,我没有恐惧也没有渴望,这让我意识到自大狂从来不会生气地想要打败别人,因为在他眼里,胜利永远毋庸置疑地属于他,即便是对方最终并不让步,他也不会有挫败感。而在表演的过程中,自大狂那种傲视万物、威风凛凛、不惧一切的满足感意外地出现在我的感受中,让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
  这就是Galli的戏剧治疗方式,当在你的阴暗面被淋漓尽致地演出的同时,也释放了那股被束缚的力量,表演者自己能够在其中看到新的问题解决方案,然后把它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所以,“七个暗室小孩”的“消极性格”在得到充分释放之后,仿佛就变成了“七个神童”。
  04
  这“七个暗室小孩”的能量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就好像每个人的性格都有多面性,如果你想要做一个“完美”的人,就得学会在不同场合,灵活调动不同的“暗室小孩”来面对现实需要。在七日的工作坊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尽力地把自己身上被压抑最深的“暗室小孩”拉到明处去体会它,不知道是释放“恶”所带来的快感,还是因为在表演中体会到了新的力量,几乎每一个人都对自己有了或多或少的新认识。有趣的是,不止一个参与者在表演和观察别人表演的过程中发现,原来以为是问题的不是问题,以为不是问题的却是问题。
  而当七天的工作坊临近尾声时,我日渐意识到尽管中国人善于理解和学习,但这个“舶来品”是难以复制的,即便我们将他的理论全部记住,案例通通熟透,就算是Galli本人来出一套考题,也相信有中国的考试能手考出高分。但是在心理戏剧工作坊的现场,参与者的心灵是打开的也是脆弱的,戏剧治疗师需要时时面对和处理突发状况,需要靠时间点滴积累的经验是无法短平快地学会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或许仍然仰赖于这些外籍的经验丰富的戏剧治疗导师。
  未来,Galli的培训体系还会在中国寻求落地发展,尤其是要做针对企业的培训—德国人认为刚刚从普通职员晋升为管理层的人需要接受一定培训才能上岗,因为他们没有管理经验。给企业的员工做培训指导是Galli剧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他们最经常面对的是企业的“中层干部”,采取的也是表演的方式,模拟和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在工作坊临近结束的一天傍晚,大部分人都陆陆续续回家了。丁壹和米歇尔突然热烈地交谈起来。丁壹对米歇尔说,如果要把“七个暗室小孩”的理论引进中国的企业,那么这七个词语就要完全改变,因为对于中国的领导者来说,他们不喜欢看到“睡不醒”“自大狂”这种充满贬义的说法,他们希望看到的是“领导力”“执行力”“团队精神”等充满正面能量的词语。
  这个时候,丁壹俨然化身成了有权威的“自大狂”,而米歇尔则摇身变成了寻求各种信息的“包打听”。其实,在人生的舞台上,人们时时刻刻都自觉不自觉地在各种角色之间进行转换,而这样的戏剧工作坊就是要帮助人们把无意识的表演变为有意识的表演。
其他文献
如今,用户体验这个词已经渗透到越来越多的行业,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研发、推广和市场运作。例如,买 iPhone,从打开包装盒的那一刹那,到海底捞,从热情洋溢的引座员接待你的那一刻,体验之旅开始展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用户体验是促进销售的生产力,也是确立差异化的竞争力,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力量。  尊重用户体验的企业,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特别是客服人员、运营人员、用户支持人员、一线产品主力、一线技术人员等离
期刊
这期封面,我们谈论的话题是“癌症”。  我们常说的癌症,是一组可以影响身体任何部位的100多种疾病的统称,也可称为恶性肿瘤和赘生物。不同癌症之间的性质差异很大,但无论是那种癌症,都不是一个大家乐意拿出来讨论的话题,很多人甚至连“癌”这个字都不愿意提及。  一位患癌症十多年的患者告诉我们,即便在跟癌症打了多年的交道之后,看到“癌”字他仍然会感到心悸。癌,这个从山岩的“岩”字的方块字,十分形象地传达了
期刊
禅修的目的是什么呢?有人想“了脱生死”,有人想“离苦得乐”,我呢,既不觉得生活有多苦,更不觉得生活没意义,而是因为对这个世界仍然好奇,愿意自己去实践,仅此而已。  在阅读《少年派》的时候,我与同时虔诚地信奉着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主人公颇有共鸣。几大宗教,以及现代科学,都有迷人之处,你可以说它们各自都形成一套解释世界的完整体系。而因为中国的文化背景的原因,我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佛教的东西,从心灵鸡
期刊
“个人成长”是近年来的流行词汇。成长就一定意味着变化,与过去说再见吗?我们在追求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误区?拥有多年咨询经验的心理咨询师薛畅观察那些追求“个人成长”的人时,感到自己常常需要回到原点去思考“个人成长”究竟是什么?  “个人成长”这一话题,伴随着我学习继而从事心理治疗工作的全过程。无论学习哪一流派的心理治疗理论,也无论应用哪一项治疗技术,这一话题从来都不曾缺席过。  一个人在心
期刊
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黄莉已经参加了整整10个和心灵治疗有关的各种课程,“舞动治疗初级、戏剧治疗、儿童课程、与身体对话、自闭症儿童、创伤治疗、音乐治疗、深度的舞动治疗、舞动治疗体验、天赋的才能……”  当黄莉出现在咖啡馆时候,比我们预定的见面时间迟了半小时。“真抱歉,我迟到了。但早上起来我的身体告诉我要去跑步,于是我尊重了自己身体的冲动。”她随意地穿着T恤衫短裤,短发乱乱的,脸上还带着头一晚熬夜看
期刊
张欣喜欢谈起她在苏塞克斯和剑桥求学时如何迷恋英国的左翼知识分子;而她的先生潘石屹则信奉道教,自称是个“封建的”甘肃农村娃。他们在电视或杂志上出现时,常会穿着别致的“上海滩”式的时装:潘戴着黑边工艺眼镜,穿着丝质织锦外套;张额头上的一缕青丝染成淡金色,无袖亚麻小马甲,中式竖领,蝶形纽扣。他们看起来像是艺术品交易商或者电影制片人。实际上,他们的生意是盖公寓、写字楼、购物中心。这一年,三十九岁的张和四十
期刊
将城市里的“问题”小孩和农村的贫穷小孩交换一周的人生,能促进多少改变?在很多城市父母的眼里,孩子脾气顽劣往往是因为没有尝过贫穷的滋味。但是我们看到,是爱与陪伴,触动了主人公内心本来就有的温情与善意。  01  李鑫参加电视台的节目《变形计》录制时是14岁,正在北京的一家价格不菲的私立学校读初二。《变形计》的编导来到李鑫所在的班级,编导问:“你们班最坏的学生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李鑫!”之后
期刊
A先拥抱黑暗,才能找到光明  文/姚羽蒙  我一直都有一点人际关系恐惧症。人前人后,别人对我说些什么的时候,我的脑海经常会一片空白,不知做何反应。我会常常设想别人的感受是什么,试图在交往之中去照顾别人,但这样做的时候,似乎不是我自己,我也没办法真正体会到别人想要的东西。我还讨厌说三道四,批评别人。  第一天参加Galli培训时,我觉得大家看上去都很强势。一个谨小慎微的拘谨形象,是我在脑海里第一天刻
期刊
手记  下一站,你要去哪里?  你知道吗,老化,并非是人在去世前才会体验的不幸经历,实际上它伴随我们一生,人的身体从20岁开始就在逐步老化,最先是大脑的神经细胞数量逐渐减少,皮肤从25岁开始自然衰老,到了35岁,骨质开始疏松,40岁,心脏和眼睛开始老化……“老”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在100%的死亡率面前,人人平等。  在现代社会,“衰老”变得尤其残酷,因为对很多人来说,生命被“退休”分割成
期刊
青年艺术家陈陈陈拍摄了一部有关自己的伪纪录片,它杂糅了真实与幻想,用40多年后的视角来审视现在的自己,而老年陈陈陈的扮演者是他的父亲,这个作品将父子的生命直观地链接起来,他们一起正视衰老与死亡。  我叫陈陈陈,一名普通的儿子,我做了一个作品,将我的父亲纳入了我的生命序列,这很无聊,很做作,因为其实他就从来没有离开过我的生命序列。  它是一部本应拍摄于40年后的有关我的纪录片,名为《愿你此在》。在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