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导入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molan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的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中学生特点的英语学习过程与方法。”而如何达成这一效果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要研究和探讨的话题。万事开头难,课堂的开始或多或少决定了这堂课的成功与否。一节课的导入创设得合理精彩,就能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活跃思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种导入手段,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一、课堂导入的作用及目的
  英语教学中的导入,就像一部作品的开头。灵活巧妙、新颖别致、恰到好处的导入,不仅能够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高度关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导入环节的目的在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补充必要的、新的背景知识,启发学生对有关话题的思考”,“同时也是为学生归纳、总结已有的语言知识,如词汇、句型等,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新内容、新知识作好铺垫”。虽然导入的形式不尽相同,但是其目的都是为整堂课服务的,而导入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堂课的质量。
  二、课堂导入方式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导入情境
  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现代科技与先进的教学理论相结合的成功范例。高中学生活泼好动,且善于接受新事物。他们对歌曲、影片也很感兴趣。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对英语课堂内容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并茂的特点,播放一些学生喜欢的电影片段或英文原版歌曲,创设生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在我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我就经常采用这种方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播放英文歌曲也是一种方便和有效的导入方法。英文歌曲节奏感强,旋律优美,有些节奏非常符合高中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导入不仅局限于电影和歌曲,在教学Abraham Lincoln和 A Freedom Fighter这两篇课文时,采用林肯与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录音进行导入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采用比赛竞争方式创设导入情境
  在一次研究课中,一位教师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是运用本单元学过的重点词和词组完成一篇习作。这位教师首先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让他们在电脑屏幕上任选一个图片,之后根据他们所选的图片每个组在两分钟之内尽可能地说出单词和词组。在竞赛中,所有学生都积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于是不知不觉中,他们的上进心得以培养,自信心得以增强,而且在竞赛中有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另一方面,此导入环节为后面学生能够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这些单词和词汇作好了铺垫,从而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的教学内容。因此,本节课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使用生活化提问创设导入情境
  教师在充分把握、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当前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研究,抓住运用知识相互交流的机会,复习新知识,增进学生间的了解和深化各自知识。
  在一节有关旅游准备和计划的教学示范课中,教材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想象自己住在青海,要去东南亚旅游。因为考虑到“住在青海”和“去东南亚旅游”对学生来说都太遥远,正好国庆长假将至,所以教师把导入教学内容改编为“为你的国庆长假做计划”。 这一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活了学生的背景知识,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心理上和语言素材上的准备,同时还收到了较好的德育效果,并且渗透了文化,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使用生活化问题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找准话题,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真正融入课堂教学当中。
  (四)巧用谚语、格言创设导入情境
  在讲授高一Travel一课时,我用这句谚语导入的 “Thousands of miles traveling is better than thousands of books reading.”学生对这句中文的谚语并不陌生,而对于它的英文表达就不熟悉了。通过让学生进行猜测其含义,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正是如此,教師平日应该多收集一些谚语、格言,恰到好处地把它们运用在教师的导入活动中,让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欣赏地道纯正的英语,并将其带入相关的课文学习,更全面地理解这些格言、谚语的内在意义。
  三、导入中的问题分析与反思
  (一)导入部分设计要有针对性
  (二)导入部分设计要从学生的兴趣、现有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接近学生表达能力的、略高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任务,避免以“灌”代“导”和以“牵”代“导”
  (三)导入部分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和教师的话语比率,尽可能让学生说得比教师多,尽可能让学生用句子甚至是语段来表达,而不是零零散散的单词或短语来表达
  (四)导入部分设计应该简练
  (五)成功的导入设计离不开教师的日常积累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导入是“点睛”之笔,有效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心智,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类型,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巧妙地设计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情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英语,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第七章运动和力 第一節《力》教学设计
期刊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能听、说、认读和书写单词和词组dance, play the pipa, sing English songs, do kung fu, draw cartoons  2.能力目标:  (1)能在创设的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句型What can you do? I can …。  (2)学会运用情态动词can介绍自己和询问别人会做的事情。  3.情感目标:  (1)培養学生
期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很多人辛苦劳动的成果,我们要懂得分工合作,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 重点: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很多人辛苦劳动的成果 。  教学难点:懂得分工合作,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本节课为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了解一种美食“
期刊
教学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测量、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了解折、画、比、量等多种方法认识图形的方法,体会研究图形方法的多样性3.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中,激发对图形研究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了解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具:长
期刊
外出务工是当前农村家庭致富创收一条有效途径,但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务工带来的物质文化的同时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下一代教育上的苍白与无奈。作为一名教育者,深深的感到在新时期背景下这种隔代教育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一个更新、更深的课题,需要我们去探索:  一、隔代教育模式的分类  1.祖辈求才心切  这一类型的祖父母感到他们在自己子女的教育上是失败的,才使儿女走上打工之路,于是把这种内疚和不安转移到孙儿孙
期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构建着学生思想和灵魂。同样,家长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也负有培养子女良好品质的职责。一个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离不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两关,缺失其中的任何一关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当然,这里的教育是专指德育的教育。下面我就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如何有机融合谈一些自己的肤浅看法。  一、如何正确认识德育教育  1.德育的本质  
期刊
【教材内容】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海上英魂》,配套语文主题学习丛书5(第73页)《戚继光抗击倭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率领将士顽强作战的动人事迹,体会英雄们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  2.学习本课词语的感情色彩,揣摩选用词语的奥妙,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在精读一篇课文后,运用所学的方法阅读配套丛书上的1篇文章
期刊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育应当适应儿童发展的渐变节奏,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我校“康乐学堂”六课时课程的设置正是为了配合入学教育,在入学前六周每周开设一节活动课程,旨在通过儿童喜欢的丰富多彩的综合性活动,帮助学生顺利的实现从幼儿向小学生的角色转换。在我校校本课程“康乐学堂六课时”的一课时中,就有帮助一年级新学生学习倾听、掌握倾听方法的课程内容,利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向其传达倾听的方法,并且
期刊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Amy和Grandma电话谈论,学习如何描述自己和他人在过去某一时间所做活动。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词汇,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适当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明白本课学习的句型在真实情况下应如何使用。本节课的语言点对学生的学习有些难度,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学生的接受情况,对学生多加以鼓励,及
期刊
Class Sixty Seven ,Grade One  一、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The reading material is from Section B(2a-2c),Unit 6 I’m watching TV,Grade One(People’s education press. ).This is a passage ,W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