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不同用量对南四湖区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来源 :山东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oxf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山东南四湖稻区氮肥施用量过大,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农田氮素失衡、氮素流失严重的现象,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氮素积累与转移、稻谷产量及其构成、氮素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氮肥处理,抑制了水稻营养生长,显著降低了水稻分蘖和成熟期有效穗、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吸收量及稻谷产量;氮肥施用量过大,造成营养生长过旺,形成大量无效分蘖,降低了氮肥利用率,对提高水稻产量无显著效果。在当前氮肥施用水平上减施30%,可有效抑制无效分蘖,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更加协调,提高氮肥利用率,且对水稻产量无不利影响。
  关键词:南四湖区; 水稻; 氮素利用率; 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1.06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7-0078-05
  施用氮肥是水稻获得高产的必要举措。但长期以来,部分稻区盲目追加氮肥夺高产,如山东南四湖流域部分稻区氮肥施用量高达350~400 kg/hm2,远远高于水稻生长所需,带来生产成本增加、农田氮素失衡、氮素流失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威胁到南四湖水体水质。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重要的调蓄水库,沿途农田养分的流失直接关系到输水水质与饮用水安全。因此,在山东南四湖流域,在维持当前水稻产量水平的前提下,减少化学氮肥投入量,已迫在眉睫。相关学者在该领域做了大量研究:王绍华等[1]研究了江苏太湖地区水氮互作对水稻氮吸收与利用的影响;潘圣刚等[2]研究了氮肥用量与基追比例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莫润秀等[3]研究了氮肥运筹对水稻植株不同形态氮含量的影响;晏娟[4]、魏海燕[5]、江立庚[6]、叶利庭等[7]研究了施氮量对不同氮效率水稻氮素吸收、转运与利用的影响;鲁艳红等[8]研究了控释氮肥对洞庭湖区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汪华等[9]研究了不同氮水平对高肥力稻田水稻、土壤、水体氮素变化及环境影响。不过,针对当前南四湖流域稻田氮素合理施用研究尚少。本研究基于南四湖区稻田氮素施用量过大,导致面源污染严重、威胁到南水北调输水水质的现实,研究了氮肥不同用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产量、氮素利用及氮素积累与转移的影响,以期为制定南四湖区水稻高产、高效、节氮、降污的合理施肥技术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
  田间试验设在山东省水稻研究所济宁综合试验站,供试土壤为砂姜黑土发育的水稻土,基本理化性状:有机质含量36.15 g/kg,全氮1.29 g/kg,全磷0.246 g/kg,全钾22.27 g/kg,碱解氮45.23 mg/kg,有效磷12.45 mg/kg,速效钾123.12 mg/kg,pH 7.16。供试品种为当地推广品种圣稻16。
  试验设4种氮肥水平处理,各处理磷、钾肥用量相同,随机区组排列,重复4次,小区面积4 m×5 m。小区间筑埂并包膜以防串灌,以当地农田平均氮素用量为标准用量,设各施肥处理分别为:N0,不施氮肥;N1,常规施氮肥(常规氮肥施用量);N2,过量施氮肥(比N1用量高30%);N3,减量施氮肥(比N1用量低30%)。供试化肥为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种植方式为稻-麦轮作,一年两熟。水稻季常规养分施用量分别为:N 310.5 kg/hm2;P2O5 120.9 kg/hm2;K2O 85.2 kg/hm2。氮肥的施用分作基肥、起身肥、分蘖肥和穗肥4次施用,施用比例为基肥20%,返青肥25%,分蘖肥30%,穗肥25%。磷肥全部用作基肥施用,钾肥作基肥和穗肥各50%施用。水稻插秧行株距为25 cm×15 cm。
  1.2样品采集与项目调查
  2009年6月7日采集0~20 cm耕层基础土样。分蘖动态调查的样点10丛定位,记载基本苗、高峰苗和成熟期的有效穗数。分别于水稻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取有代表性的植株6丛,按茎鞘、叶、穗分开,烘干后测定干物重,样品保留做含氮量分析。水稻收获前测定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主要包括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等。收获时,各小区选6 m2左右实割,晒干换算成标准含水量后计算产量,并从测产的样品中取样测定千粒重。土样经自然风干后磨碎过2 mm筛,分析相关的肥力指标,植株全氮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10]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施氮量对水稻分蘖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由表1可知,与常规施氮处理N1相比,不施氮肥处理N0水稻最高分蘖和成熟期有效穗数均显著降低,增施氮肥处理N2显著增加了水稻最高分蘖,但成熟期有效穗数与处理N1差异不显著。减施氮肥处理N3水稻最高分蘖和成熟期有效穗数与常规施氮处理N1相比差异均不显著。这说明水稻缺氮会抑制分蘖,降低水稻有效穗数,过量施氮可促进水稻分蘖,但对成熟期有效穗数无显著影响,适当减施氮肥对水稻分蘖和有效穗数影响不大。
  齐穗期水稻干物质积累量以茎最大,其次为叶,穗最小,成熟期水稻干物质积累量以穗最大,其次为茎,叶最小(表1)。与常规施氮处理N1相比,处理N0水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均显著降低。处理N2齐穗期仅叶中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处理N1,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处理N1无显著差异。处理N3于齐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N1均无显著差异。说明不施氮肥会显著降低水稻干物质积累量,但适量增施和减施氮肥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均无显著影响。
  2.2不同施氮量对水稻吸氮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与常规施氮处理N1相比,处理N0齐穗期和成熟期吸氮量均显著降低,氮素收获指数显著高于处理N1。处理N2齐穗期叶、茎吸氮量及植株总吸氮量均显著高于处理N1,成熟期植株吸氮量与处理N1相比均无显著差异,氮素收获指数显著低于处理N1。处理N3齐穗期茎中吸氮量显著低于处理N1,叶、穗吸氮量及植株总吸氮量与处理N1差异均不显著,成熟期植株吸氮量与处理N1差异均不显著,氮素收获指数两处理也无显著差异。   以上结果表明,不施氮肥可降低齐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吸氮量,但能显著提高氮素收获指数,增施氮肥可促进齐穗期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但使氮素收获指数显著降低,适当减施氮肥对水稻植株吸氮量影响不大,对氮素收获指数也无显著影响。
  2.3不同施氮量对稻谷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由表3可知,不施氮肥处理N0与常规施氮处理N1相比,穗数和穗粒数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显著提高,产量较N1显著降低。与常规施氮处理N1相比,增施氮肥处理N2显著增加了每公顷水稻穗数,但两处理间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无显著差异,水稻产量差异也不显著。减施氮肥处理N3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与处理N1间差异均不显著。这说明,不施氮肥降低了每公顷穗数和穗粒数,但提高了结实率和千粒重,总体上使水稻产量显著降低,增施氮肥处理提高了每公顷穗数,但对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均影响不大,适当减施氮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无显著影响。
  2.4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由表4可知,与常规施氮处理N1相比,不施肥处理N0氮素表观转移量及灌浆期转移的氮对籽粒的贡献率均显著降低。增施氮肥处理N2与N1相比,氮素表观利用率降低了23.2%,灌浆期氮素表观转移量提高了39.5%。 减施氮肥处理N3氮素表观利用率较常规施氮处理N1显著提高,提高幅度达72.3%,氮素农学利用率提高幅度达60.4%,灌浆期氮素表观转移量降低了24.4%,灌浆期转移的氮对籽粒的贡献率降低了25.4%。
  以上结果表明,增施30%氮肥降低了水稻氮素表观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提高了灌浆期氮素表观转移量。减施30%氮肥在不减产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了水稻氮素表观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降低了灌浆期氮素表观转移量及灌浆期转移的氮对籽粒的贡献率。
  3结论与讨论
  3.1不同施氮量对水稻分蘖、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傅庆林[11]研究表明,营养生长期高氮肥用量显著增加了叶片干物质重,这与本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这是因为营养生长期高氮肥用量促进了叶片中RuBP羧化酶含量的提高,而叶片中RuBP羧化酶含量的提高促进了二氧化碳同化作用和地上部干物质生产[12]。郑永美等[13]研究认为,适量的起身肥可以促进分蘖的早生快发,提高水稻的分蘖成穗率,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本研究中各处理均施用了占总施氮量25%的起身肥,结果表明,减施30%氮肥处理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水稻最高分蘖和成熟期有效穗均显著提高,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水稻最高分蘖和成熟期有效穗均无显著差异;增施30%氮肥处理较常规施氮处理提高了水稻最高分蘖数,但对成熟期有效穗数无显著影响。说明适量的起身肥可以促进水稻分蘖的早生快发,提高水稻分蘖成穗率,前期氮肥施用过量,会产生无效分蘖,降低水稻分蘖成穗率。
  在产量及产量构成方面,大量研究表明[14~16],随施氮量的增加,有效穗和穗粒数显著增加,但施氮量过高反而下降,这与本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本研究结果表明,不施氮肥处理水稻分蘖、干物质量、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均显著降低;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增施30%氮肥显著增加了水稻最高分蘖数和齐穗期叶片干物质量,但对成熟期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均无显著影响,产量也无显著差异;减施30%氮肥对水稻分蘖、干物质量、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产量较常规施氮处理均无显著差异。这说明增施氮肥,主要增加了水稻无效分蘖,导致群体过大,无效生长多,对产量并无显著贡献。在常规施氮基础上减施30%氮肥,对水稻干物质及产量并未构成不利影响。
  3.2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转移与利用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不施氮肥水稻植株吸氮量显著降低,但能显著提高氮素收获指数;增施30%氮肥提高了齐穗期植株吸氮量,显著降低了氮素收获指数,这与晏娟等[4]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减施30%氮肥处理,仅齐穗期茎吸氮量高于常规施氮处理,齐穗期叶和穗吸氮量、成熟期植株吸氮量及氮素收获指数与常规施氮处理均无显著差异。这说明,不施氮肥对水稻生长造成逆境胁迫,但促进了氮素自水稻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的转移,减施30%氮肥处理完全可以满足水稻正常生长所需,常规施氮处理所施氮肥多于水稻实际生长所需,多余的氮肥随径流流失或残存在土壤中,增施30%氮肥处理增加了营养生长期无效分蘖数量,造成氮肥的大量浪费。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齐穗期植株氮含量主要集中于茎、叶中,至成熟期,大量氮素由茎、叶转至籽粒中,这是因为水稻后期氮素吸收能力有限,籽粒氮素主要靠营养器官中氮素的转运,而大量氮素的转运是水稻获得高产的重要途径[4]
  3.3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增施30%氮肥降低了水稻氮素表观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提高了灌浆期氮素表观转移量。这是由于氮肥施用量过大,超出水稻生长所需,一方面造成大量流失,导致利用率降低,另一方面,使水稻营养生长旺盛,产生大量无效分蘖,提高了灌浆期氮素由茎叶向籽粒的转移量。减施30%氮肥在不减产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了水稻氮素表观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降低了灌浆期氮素表观转移量及灌浆期转移的氮对籽粒的贡献率。这是因为,适当减施氮肥可以满足水稻正常生长需要,降低了流失量,提高了利用率,另外,适当减施氮肥,使水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更加协调,减少了灌浆期氮素由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的转移。
  山东南四湖稻区当前氮肥施用量高于水稻实际生长所需,存在流失风险。氮肥用量过大,造成营养生长过旺,形成大量无效分蘖,降低了氮素表观利用率及农学利用率,不利于水稻的增产增效。在当前氮肥施用水平上减施30%,可有效抑制无效分蘖,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更加协调,提高氮肥表观利用率及农学利用率,且不会对水稻产量造成不利影响,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王绍华, 曹卫星, 丁艳锋, 等. 水氮互作对水稻氮吸收与利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4): 497-501.
  [2]潘圣刚, 黄胜奇, 翟晶, 等. 氮肥用量与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J]. 土壤, 2012, 44(1): 23-29.
  [3]莫润秀, 江立庚, 郭立, 等. 氮肥运筹对水稻植株不同形态氮素含量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1): 49-54.
  [4]晏娟, 沈其荣, 尹斌. 施氮量对氮高效水稻种质4007的氮素吸收、转运和利用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10, 47(1): 107-114.
  [5]魏海燕, 张洪程, 杭杰, 等. 不同氮素利用效率基因型水稻氮素积累与转移的特性[J]. 作物学报, 2008, 34(1): 119-125.
  [6]江立庚, 戴廷波, 韦善清, 等. 南方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评价[J].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4): 466-471.
  [7]叶利庭, 宋文静, 吕华军, 等. 不同氮效率水稻生育后期氮素积累转运特征[J]. 土壤学报, 2010, 47(2): 303-310.
  [8]鲁艳红, 纪雄辉, 郑圣先, 等. 施用控释氮肥对减少稻田氮素径流损失和提高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 14(3): 490-495.
  [9]汪华, 杨京平, 金洁, 等. 不同氮素用量对高肥力稻田水稻—土壤—水体氮素变化及环境影响分析[J]. 水土保持学报, 2006, 20(1): 50-54.
  [10]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20 -124.
  [11]傅庆林, 俞劲炎,陈英旭. 氮素营养对水稻干物质和氮分配的影响及氮肥需求量[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0, 26(4): 399-403.
  [12]江立庚, 曹卫星. 水稻高效利用氮素的生理机制及有效途径[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3): 261-264.
  [13]郑永美, 丁艳锋, 王强盛, 等. 起身肥对水稻分蘖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8, 34(3): 513-519.
  [14]张荣萍, 马均, 王贺正, 等.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结实期一些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8, 34(3): 486-495.
  [15]蔡一霞, 王维, 朱智伟, 等. 结实期水分胁迫对不同氮肥水平下水稻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7(7): 1201-1206.
  [16]杨建昌, 王志琴, 朱庆森. 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氮素营养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4): 58-66.
其他文献
摘要:SOS2(SaltOverlySensitive2)是植物中一类耐盐相关基因的统称,在植物对盐害的响应及适应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试验以花生AhSOS2基因全长cDNA为模板,经PCR扩增获得AhSOS2的蛋白编码区,将该区段与表达载体pET-28a(+)融合,构建获得原核表达载体pET-28a-AhSOS2,并进一步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表达。经1.0mmol/LIPTG诱导后
期刊
摘要:DELLA蛋白是赤霉素信号传导通路中一类重要的负调节因子。利用RT-PCR技术以香玲核桃叶片为试材,克隆得到核桃DELLA蛋白基因JrGAI。对基因和编码蛋白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JrGAI基因开放阅读框(ORF)为1 837 bp,编码612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JrGAI编码蛋白具有DELLA蛋白的典型结构域;利用BLASTx和DNAMAN软件进行相似性分析发现JrGAI编码蛋
期刊
摘要:以食用型甘薯品种泰中6号为研究材料,对不同生育期(158天,T1;127天,T2;104天,T3)种薯萌芽性及耐贮性进行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总苗数以T3处理最多,为262个,苗高变幅为31.0~37.6cm。3个处理种薯的平均芽粗无差异。T3处理的单苗均重和总重均最大,分别为11.61g/株和2898.84g。总重相近的种薯,大薯(>200g)个数以T2处理最多为66个,其次是T1,T3最少
期刊
摘要:采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M26中间砧对泰山嘎拉果实挥发性成分和香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M26中间砧嫁接显著提高了泰山嘎拉果实醛类、酯类和香气总量。M26中间砧嫁接泰山嘎拉果实中含有10种特征香气成分,分别为乙酸丁酯、乙酸-2-甲基丁酯、乙酸己酯、丙酸丁酯、丙酸己酯、丁酸乙酯、2-甲基丁酸乙酯、2-甲基丁酸丁酯、2-甲基丁酸己酯、己酸乙酯,未用M26中间砧(对照)嫁接的
期刊
摘要:以樱桃砧木吉塞拉6号为试材,取一年生新梢进行组培快繁。结果表明:最佳初代培养基为MS+0.2mg/LIBA+0.5mg/L6-BA;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01mg/LIBA+03mg/L6-BA+005mg/LTDZ,增殖系数达68;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5mg/LIBA+05mg/LNAA+05g/LAc(活性炭),生根率达74%。选取有5片以上有效叶的健壮试管苗移栽到1/2蛭石+
期刊
摘要:为了完善草菇液体菌种的生产和应用,尽快使草菇实现工厂化栽培,本试验以天达V901为试材,通过摇瓶发酵,进行了草菇液体菌种培养条件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液体培养条件下,适宜草菇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是淀粉,最佳氮源是蛋白胨,最佳碳氮比是10∶1,最佳淀粉浓度是3.0%。草菇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初始pH为7.0。  关键词:草菇;液体培养;营养物质;培养条件;优化试验  中图分类号:S64
期刊
摘要:以酵母EGY4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培养时间(12、16、20、24、30h)、细胞状态(OD600)、电击电压(600、800、1000、1200、1400V)及不同质粒DNA用量(1、2、5、10、15、20μg)对酵母电击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培养时间为20h、OD600=1.4、电击电压为1000V、质粒用量为5μg时,该系统转化效率最高,为后续高效文库的筛选奠定了基础。  关键
期刊
摘要:在根结线虫发病较严重的黄瓜日光温室,研究了99%硫酰氟气体熏蒸消毒防治根结线虫的效果。结果表明:99%硫酰氟50g/m2和25g/m2处理在自根黄瓜区病指防效达72.95%和66.67%,增产25.49%和21.58%;在嫁接区病指防效达32.04%和29.46%,增产11.98%和13.28%。99%硫酰氟气体熏蒸黄瓜根结线虫建议使用剂量为25~50g/m2,熏蒸15天,揭膜通风10天。 
期刊
摘要:为了解目前北京地区梨园土壤养分状况,对51个有代表性的梨园土壤pH值及矿质养分含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仅有56.60%的调查梨园土壤pH值在6.5~7.5,43.40%的土壤pH值过高或过低;54.90%的梨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00%~2.00%,29.41%的有机质含量低于1.00%;46.16%的调查梨园土壤全氮含量较低;而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相对较高;30.19%的梨园土壤中有效
期刊
摘要:以玉米杂交种鲁单818(LD818)为试材,采用石英砂盆栽方法,研究了LD818植株体内磷素循环及磷钙关系。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显著影响玉米株高、茎粗及叶面积,LD818的株高、茎粗和叶面积较正常条件下分别降低5.37%、26.14%和7.66%,其各器官的干重、磷含量和磷素循环较正常条件下均降低;水分胁迫10d后LD818整株干重是正常条件下的87.5%,上部叶磷积累量是正常条件下的51.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