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叙事

来源 :文艺新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ter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创作的多元发展催生了艺术视觉体验的转变,艺术品的多样化呈现引发着观看方式的变革。可以说,艺术作品转换了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而艺术作品的展示与陈列亦通过空间、文本与图像的综合呈现,带给观众不同的文化体验。近年来,国内美术馆博物馆进入大发展时期,很多美术馆不仅有好的硬件设施,也收藏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但是有好的展品未必是好的展览,因为高品质的展览还包含策展、展陈、教育、诠释等诸多要素,而如何将馆藏精品展示和陈列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展览叙事的方式
  叙事简言之就是讲述故事。在文学创作中,文学叙事包括着重表达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和具有话语虚构性或假定性两个方面的特征,是指用语言去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行为。在影视创作中,叙事即叙述和故事,一般以情节发展的连续性为特点,表明动作与动作,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某种内在联系,着重说明故事,交代情节以及介绍人物等。而现代视觉艺术研究中的研究对象——图像叙事,狭义上指存在于人类文化系统中的、以多种传播媒介为载体,尤其是以影视、绘画、摄影、广告等图像符号为基本表意系统的叙事表达。所以说,叙事可以是文本,也可以视觉的,可以是时间的,也可以是空间的,多元的叙事手法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方式和手段传达出主体的思想和理念,使得接受者通过多方面的感官刺激,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情感体验。
  展览叙事可以理解为用展览陈列的方式展示艺术家的作品、传达艺术家的思想和观念。具体来看,展览叙事一方面和艺术家的创作作品有关,另一方面与展览的整体设计、陈列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如何陈列又与策展人及展览团队的学术理念息息相关。可以说,前者是必要的前提,后者是有效的手段。不同的展览拥有不同的展览叙事,无论是艺术家的个展,还是艺术家群体的呈现展,不同的展览间叙事方式的不同营造出不同的展示效果。过于简单的展览叙事,主要完成的一种陈列的工作,好的展览叙事本身就是一件优秀的作品,不仅很好的展示了作品的风格与特色,传达艺术家的思想与观念,也为艺术作品增色。纵观当下的各类展览,为什么有些展览使人印象深刻,有些展览则让人过目即忘,这就是展览叙事的效果,可以说,优秀的展览叙事会使我们走进了一个立体的艺术空间。
  影响展览叙事的几个因素包括学术主持的学术定位,艺术作品的选择,策展人的统筹和组织的能力,展览出资方和主办方的各方面软硬件的保障等。在展览主题方面,主题的学术性、大众性以及持续性等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拟定。在艺术家及作品的选择上,展览的策展团队应以作品先行的原则挑选出符合展览主题的作品,然后进行整体的分工与协作完成展览各方面工作。在出资方适当资金的支持下,主办方在展览场地应给予最大限度的配合,无论是在环境布置方面,还是在空间分割方面,力求通过整体的设计来营造出契合展品的场境。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协调配合,最终才完成一个展览的展览叙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应是一个文本与图像、静态与动态,陈列与凝视的立体的视觉空间。对于艺术家来说,展览叙事从另外一个层面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完成了作品的展示与阐释,对观众来说,展览叙事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全新的体验空间。
  二、专题陈列与展览叙事
  美术馆的职能是多样的,除了展示艺术品这一项,研究、收藏、美育、陈列等都是美术馆的重要职能。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加快,美术馆综合艺术平台的作用逐渐突显,有时美术馆成为了一个城市的文化景点,一个文化坐标。无论是公立的美术馆,还是民营的美术馆,国内的美术馆也正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硬件方面不仅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软件方面也不断地汇聚人才,策划系列大型活动,开展学术研究,使得美术馆不再是展览馆,而成为具有特定学术定位和收藏的美术博物馆。而在这样的情形下,又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各个美术馆之间有差别吗?这些美术馆如果并非以展示为主要职能,那么它有别于其它同类单位的特点又在哪里?
  美术馆在过去一直突出的是艺术品展示的职能,建国后很多美术馆在建馆后的很多年里都鲜有收藏,有的甚至没有收藏。而没有收藏就没有具有美术馆自身特色的专题陈列,在各类展览的开幕闭幕艺术家你来我往的过程中充当的还是一个展览馆的角色。所以如果我们抛开自主策划的专题展览不谈,就馆藏的专题陈列展而言,好的藏品是其的基础。藏品可以说是一个美术馆区别于其他美术馆的主要标志,一个美术馆藏品的数量与质量决定了美术馆的规模,而其藏品的某方面的侧重与选择,则决定了美术馆的学术定位与个体风格。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世界上很多博物馆和美术馆都存在长年的陈列区,这些陈列展对于美术馆和博物馆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因为这些藏品就彰显了美术机构的个性和特点。所以美术馆应该不断地加大收藏的力度,因地制宜,因馆制宜,应该不再仅仅是体现艺术品展示这一职能,而是应当有自身的美术馆文化,举办具有自身特色的专题陈列展,在未来“去中心化”的世界中,在实践中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与存在的意义。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各种名目的展览不断地布展撤展,但是一些展览却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展览有各地常规美协展、有艺术家出场租的带有商业性质的个人画展、有同类题材艺术家群展,也有所谓馆际之间的藏品交流展···等等。其实,一个美术馆如果要树立起一个文化坐标和特色,在策划展览方面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在众多的文化单位中要突出自己的特色,首要的工作是要建立自身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方向,而学术方向则要和区域文化结合起来,从区域文化着手发掘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嬗变,因为区域性的历史文化积淀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正是各地美术馆需要着手研究和展开的。依托于一定文化传承和自身特色的展览,不仅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自身价值,也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并产生共鸣。
  在专题陈列策划方面,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考虑。首先,要挑选出好的藏品或展品,这是陈列与展示的基础;第二,要有好的创意,除了按流派、风格、时间编年等传统展陈方式,还可以根据学术梳理,突破时间的框架,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品混搭展览,从不同的角度策划丰富多样的主题展;第三,要有好的展陈形式,因为展览的环境直接影响观众的体验,所以一个展览的展示和陈列设计非常重要,好的展览叙事一方面在引发观众的兴趣的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并为展品营造一种背景环境,从视觉及各种感官上使观众进入展览叙事的情景中,从而更好地烘托展品,将展品的内涵传达出来。如在中国当代水墨的展示与陈列方面,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既借鉴了西方当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又很好的传承了传统水墨的文脉的一个新的艺术传统,由于当代水墨不再仅仅是古代文人雅集时近距离的欣赏和把玩,而是在装裱好后以悬挂、装框等方式在公共环境中予以展示,这一点是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所以,面对水墨影像、水墨装置等这些非传统架上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的方式不得不发生转变。然而展览方式的不断变化逐渐导致了欣赏方式的转变,同时欣赏方式的转变也同样促进了艺术作品在展示上的创新。需要补充的是,除了传统的实体展陈,还应与时俱进,将科技融入到展示当中,搭建高科技平台,丰富观众的体验空间。   在美术馆里,陈列的作品本身虽然并不能改变世界,但是作为公共空间,他给广大市民提供一种可以测试、检验及想像的空间。事实上,“展品”都是我们与知识的媒介。一个好的展览,往往可以提供一种简单的效果,让观众可以有能力去享受或了解作品并“体验艺术”。 “‘欣赏’会创造一种乐观的气氛,但失败的经验会恶性循环;当人们对自己审美的能力失去信心,就渐渐不会再有尝试的意愿了。……因为在艺术史的训练里面,“作品”一向被视为历史或艺术史框架中的研究对象。”[1]所以,对于馆藏的各种精品力作,不能够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陈列,策划好的专题陈列展对于一个美术馆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一些作品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本鲜活的艺术史。
  三、展览叙事的现状与问题
  人们认识世界方式多种多样,人们表达世界的方式亦多种多样。艺术品作为满足人们的某种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人工制品,从生活中逐渐孤立出来,成为一定空间的展示的物品,从原始洞窟中用于巫术的岩画,到当下城市中种类多样的美术馆与博物馆,一方面艺术家与作品展馆建立起特殊关系,另一方面,美术馆和博物馆也提供一种美术馆和博物馆效应——即将所有的物体转化为艺术品,在一种被“邀请”的情境下,呈现给人们进行细致观赏,而这种效应也因此提供一种观看的方式。进入美术馆和博物馆,很多时候意味着对艺术家和作品的肯定,因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家的作品总是承载者我们文化的特征,因此,无论是个展还是群展,举办专题陈列展对于一个美术馆和博物馆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专题展的展览叙事,使得艺术作品在作为视觉文化展出的过程中产生意义。
  展览叙事与文本叙事不同,展览叙事对时间、空间以及观众心理节奏的把控,对图像与文字,作品与文献的架构都需要全方面的设计和策划,可以说,它既能印证文本叙事,反过来也能对文本叙事提出质疑和反思。由于我馆的美术馆还处于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在展览叙事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缺乏学术研究与展览叙事之间衔接。当下很多美术馆都与自己的学术定位和研究人员,在展览叙事方面开始不断注重文献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但是在文献的处理上,很多美术馆主要以画册等说明文字为主,并没有达到一定学术的深度,在文献梳理如何阐释作品,作品如何结合文献产生更多的信息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就直接影响了观众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接受质量。还有甚者,对于展览叙事还错误的观念,在展览策划方面,将文献与作品分离,特别是在一些群展中,往往用一个学术主题去涵盖所有的作品,而事实上艺术家作品的选择和展览叙事主题是分离的,这样就失去了叙事的意义;第二,展览叙事与艺术品展示的不协调,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拥有自身的理念,应当通过相适应的展览叙事,将作品的意义传达出来,当下很多展仅仅是将作品全盘简单地呈现;第三,美术馆自身的研究人员没有切实地对馆藏作品进行研究性、前瞻性的展览规划和有选择的征集作品,所以展览和收藏呈现一盘散沙的状态而没有形成系列活动,从而深度和广度都比较局限。
  随着美术馆的理性建设和规范发展,展览叙事也将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美术馆可以说也是人们观看世界的一种方式,展览与叙事,展览与作品,展览与观众,展览与宣传是推出好的专题展览需要主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当下,我们应当与时俱进的开展美术博物馆意义上的艺术研究和展览叙事,使得艺术创作和叙事方面都在不断地实践中得到提高和发展,成为社会美育和优质文化生产力的主力军。而对我们观众来说,美术馆提供一个场所,在这里我们的眼睛得到锻炼,我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在面对古希腊罗马的瓶画和梵高的绘画时,所获得的收获一样多。
  结 语
  美术馆用艺术的方式标示着一个国家、城市与文化的独特性与优越性。那些独具特色的美术馆绽放于世界各大小城市之中,除了对各个城市的文化、经济发展带来重要的提升力量,也为城市塑造了在文明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地位。艺术作品是反映世界的一种方式,同时它也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自现代艺术以来,艺术创作无论是从主题,还是材质都开始不断多元化,美术馆面对的不再是单一的架上绘画的展示,而是多方位的立体展示空间。展览方式随着艺术品的创新而不断拓展展示的形式。展览方式的不断变化逐渐导致了欣赏方式的转变,而欣赏方式的转变也同样促进了艺术作品在展示上的创新。所以美术馆通过学术梳理和专题陈列展十分具有意义。通过一定的展览叙事,美术馆通过精心策划的专题陈列展,为观众提供了多元的感官体验空间。
  注 释:
  [1]惠 媛:《博物馆的经济美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年6月,第188页。
  (作者单位: 深圳美术馆)
其他文献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篇讲话对报告文学作家尤具针对性和启发性。他说,我们广大的文艺工作者要自觉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张春燕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作《向东找太阳——寻访西路军最后的女战士》令人感到特别惊喜。这部作品实际上就是写下了一种“崇高之美、信仰之
期刊
一  尽管西方的古典美术与中国传统的“传神写意”美术有明显的差异,但它们在不遗余力地压制美术中的自然主义的过度蔓延与发展方面表现出了一致性。十七世纪的荷兰绘画有着较为深入的自然主义尝试,不过在古典与学院的标准看来,这种艺术过于在乎现实细节,会妨碍宗教、神话思想的叙述与诠释。在十九世纪,一种类型的自然主义以“现实主义”的名义,掀起了对古典主义“专制(贵族的)”艺术的反抗,获得了“民主”(表现底层大众
期刊
叙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之一,是人认识世界、组织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生活中处处在叙事,而叙事又天然地与时间保持着联系。“故事”本就是指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发生的事件。所以,叙事学自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正式诞生后,首先专注于其时间维度的研究,而其空间维度的研究则相对薄弱,直到20世纪末,在“空间转向”这一大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推动下,叙事学研究中的空间问题才开始凸显。青年学者龙迪勇凭借敏锐的学术眼光,
期刊
诗歌这种文学体载是令人着迷并且痴迷的,同时它也是最令人不可随意断定存在意义与价值的。在浩荡的文学史上,诗歌始终以或柔婉或刚烈或缅怀或呐喊的作用贯穿着,不曾有过片刻缺席。它的身影在文字史上最为蜿蜒绵长,也最为引人注目。其间谈论最多的,莫过于如何写好一首诗歌,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这个问题与别的体载最大的区别在于,诗歌的文字性格与形态一度被打上极多的流派标签,成为各个年代不同阶层不同品格的人的书
期刊
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戏曲艺术,从它初具雏形到形成完整的艺术体系,历经千百年的淬炼传承,成为了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是在穷乡僻壤还是在繁华喧嚣的大都市,都能听到它的旋律、看到它的舞姿,戏曲艺术也因此被盛誉为“国宝”或“国粹”。由此可见,戏曲艺术在国人心中影响之深、根基之厚、传播之广早已远非其它文娱品种可攀比。然而,近些年来,戏曲艺术却在观众的视线中渐行渐远,甚至门庭冷落。于是乎,自上而下
期刊
作为先锋诗评家的刘波,在当代诗歌的理论阐释与文本细读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一点从其学术专著《“第三代”诗歌研究》时隔一年就获得再版即可见端倪。其新著《当代诗坛“刀锋”透视》[1],就是刘波这些年对当代先锋诗歌的深度聚焦。面对层出不穷的当代诗歌,作为先锋视野下的个体解读论文虽多,但以先锋视角来透析当代诗人诗作的著述还不多见,该书正是这样一本以先锋视角来解读当代诗坛的力作。作者以时代主题之变迁为经纬
期刊
一、文化景观概念及解析   文化景观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和具体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在人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表文化形态的地理复合体。它是人类活动所塑造并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个长期过程,每一历史时代人类都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内容除一些具体事物外,还有一种可以感觉到而难以表达出来的“气氛”,它往往与宗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的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最为明显的是计划经济让位于市场经济得到了体制上的确认,由此中国从一个注重政治意识形态的泛政治化社会逐渐过渡到一个以经济形态为主潮的商业化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了社会公众的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追求物质利益的世俗欲望和大众消费的精神愉悦弥漫了整个社会,精英文化的神圣性和崇高性日渐萎顿,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状貌“呈现出一种多元的走向,形成精英文学、大
期刊
就我的策展经历看,我觉得我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我在这两种方式中的作用,一种像调味手,一种像炒锅者。是否策展人都得面对这样两种方式?本文试图探讨之。  2005年,我接受首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组委会的委托,为即将开始的连州摄影节策展。  我当时面对的问题是:一,十年前的连州政府决定连续投资十年做一个国际规模的摄影节,以提升连州的知名度,并同时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双重目标;做为总策展人,我必
期刊
风水学,本为相地之术,是用来选择宫殿、村落选址、墓地建设等事务的方法及原则。在《四库全书》“目录学”分类中属于“经史子集”的“子部”中的“术数类”,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但现在又在学界和民间广为流传,其间精华和糟粕并存。现仅从风水学的原理角度探讨其与现代人居之间的关系。  一、“风水”及其机理内涵   “风水”又名“堪舆”。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堪,地突也。”“突者,犬从穴中暂出也。因以为坳突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