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化”的背后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er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曲折的故事情节、丰富的心理描写、厚重的社会底蕴,使《促织》这篇聊斋先生的名篇,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视为典范。文中的成名之子身化促织,轻捷善斗,大悦龙颜,一家人终“裘马扬扬过世家”,为作品涂饰上了浓郁的喜剧色彩。可是,当人们为“天将以酬长厚者”、为中国式的大团圆结尾欣欣然的同时,却发现,一只小小的虫子,让众人为之喜、为之悲,为之贵、为之贱,为之生、为之死,竟然有着非常的本领和神奇的魔力。于是,不得不沉下心来,深入思考《促织》,尤其是深思它的“魂化”所负载的更深层的内涵。
   一、“异化“的孩子
   一提到孩子,大家马上会和天真、无邪、活泼等美好的字眼联系到一起,僵硬的脸庞也会逐渐松弛下来。可是,面对年仅九岁的成名之子,读者却怎么也无法轻松起来:私下打开盖子并好奇探视本是孩子的天性,谁料变故陡生,虫子竟“斯须毙命”,惧啼告母的孩子“渺然不知所往”,最终“得其尸于井”。为什么不小心弄死一只虫子,就让一个活蹦乱跳的生命毅然决绝地走向死路,蹈死而不顾呢?可以肯定的是,在他小小的心里,这件事必然非同小可,关乎生死。因为,官吏的催逼狠毒、父亲的脓血流离、村人的倾家荡产、众人的忧惧担心,肯定早已在他生活中投下了浓重的阴影:得虫则皆大欢喜,失虫则祸事临门,小小虫子不仅仅是一个玩物,更是所有灾难的根源、是全家人祸福所系的宝贝。恶劣的生存环境、血淋淋的事实,让本该无忧无虑的孩童异化:十分敏感,背负了不该有的生活重荷;直面死亡,放弃了本该有的生存本能——拖着身子, 满心绝望,一步一步走向幽暗的深井。
   更奇怪的是,气息惙然的孩子竟然不是仇视这害他奄奄一息的虫子,而是变形为了这个物类,实在令人费解。其实,就像一般人对生命中羡慕或恐惧的东西都有一种幻想一样:漫漫长途的旅者幻想化为飞鸟,饱受欺凌的弱者渴望化身超人。不管是媚上官,完差事,还是谋暴利,聊取乐,这只卑微的虫子可使官员飞黄腾达,可让百姓一夜暴富,可免父亲挨打受罚。对它敬且畏、羡且惧的复杂情感,必然也深刻传染、影响着孩子,深入他的骨髓,麻醉他的灵魂,让他潜意识里有愿为“翘然矜鸣”的虫子的渴望。而这种渴望,和“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的异化理想,又何其相似。
   二“僵化”的父亲
   从初闻妻言的“如被冰雪”,到得尸于井的“抢呼欲绝”;从还归家中的“相对默然”,到喜置榻上的“其心稍慰”,忽悲忽喜、忽起忽沉的心理变化,正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忧虑之情。可是,当看到蟋蟀笼空,他“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反常的态度令人嗟讶:虎毒尚不食子,舐犊满含深情。骨肉身体尚温,气息犹存,即使家庭贫穷无力救治,也应该彻夜守护,泣下沾襟才对,成名为什么如此滞木僵化,似乎没将儿子的生死放在首位呢?
   更有甚的是,当成名忽闻门外有虫鸣之声,先“喜而捕之”,继“喜而收之”,一门心思全放到了虫子而不是儿子身上。在“子命与虫命孰重”面前,他很快“舍子而取促织者也”,是他无情冷酷吗?肯定不是,因为从他“不敢敛户口”中就可推知,此人是一个老实忠厚之人,非刻薄冷酷之徒。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有如此反常举动呢?如同贫穷能消减人的精神,扭曲人的灵魂让人抑郁、凝滞、自卑一样,恐惧也可以淡化人的情感,弱化人的天性:官府的催逼讨要、身受的毒打摧残、将要临头的祸患,使作为家中顶梁柱的“草民”“贱民”的天伦之情、伤子之痛“退居二线”,成名只能条件反射似地、无奈地接受悲苦的现实,挣扎寻找微茫的希望。
   三、驯化的民族
   当然,魂化只能出现在传说和文学作品当中,在现实世界中是绝无可能的。既然魂化不可能,后边的力叮公鸡、遍胜众虫就只能是小说家的渲染演义;成名进入邑庠,一家裘马扬扬也只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而已。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虚幻的结局和温暖的涂饰呢?而且,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当中,这样的大团圆描写是非常多的——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李好古的《张生煮海》、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等,悲剧人物总在屡遭阻遏或毁灭后,又终得到了实现或伸张。现在的语文教学中,也常有教师布置“孔乙己后记”“于勒归来”等一类想象性作文题目,好多学生也每每给它们安上个“光明”的尾巴,让孔乙己中了举人,让于勒成了大富翁荣归乡里,等等。其审美共性正如王国维所言是“始困终享”,这些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怎样的心态和华夏民族怎样的特征呢?
   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没有正视的勇气。”他们大多秉承了儒家“哀而不伤”的要旨,继承了民族崇尚圆满的传统,讲求怨而不怒地对待社会和人生。在知识分子“文章货于帝王家”的普遍俗世理想中,不去正视深层的社会因素,不敢直面自我的心灵,即使有清醒的认知,激烈的反抗无非是穷则独善的长吁短叹或者背后怯怯的偷骂几声。通过读书获取利益,而且是从统治者那儿获取,这样的依附关系怎能指望大胆的批判和急切的呼吁。于是,传说中的善恶有报、梦想中的苦尽甘来、期盼中的飞黄腾达,就成了生命的一种常态。大团圆的结尾,只是他们的一剂鸦片升腾的缭绕烟雾而已。
其他文献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这也就说明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美”字,它是借助一篇篇融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如果离开美,语文就缺少了灵性;如果离开美,语文课堂也就失去了它本身所独具的魅力。但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简单化,致使学生倦怠,教师厌烦,课堂气氛沉闷,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学习效率不高。那么,如
期刊
目前,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少素材,内容空洞干瘪,尤其是议论文的写作,论点摆出后,缺少富有说服力的论据,论证干瘪无力,论点就得不到充分的论证。不少学生感慨甚至发牢骚:没有时间看课外书,到哪去弄写作素材?殊不知课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库,只是学生没有有意识地去发掘罢了。一篇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和事件,课文作者和他的生平事迹,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课文中出现的思想观点,等等,都可以是写作的好材
期刊
应该承认,在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把“应考”的需要,作为阅读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这种“应试语文”,不但使语文在学生眼里失去了应有的魅力,而且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最终语文教学所追求的语文教育成效,也自然无从谈起,从而也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种现状,与语文教学所追求的语文素质教育的最佳目标相比,无异于南辕北辙。   “生活与教
期刊
昨天家里停电,到网吧翻些资料,天正热,街上少见行人,网吧门前积车如山。好不容易等一空位,坐下,转头一看,都是学生。再看,都在玩游戏,聊天。找了一会儿,茫然无绪,学生的啸声此起彼伏,如疾风骤雨,如山呼海啸,声音里充满兴奋和快乐。   他们真的快乐么?他们真的快乐——游戏以其姿彩炫目,网络以其情景牵心。终于到了暑假,紧张的时间和心情得以放松,终于可以暂时逃出书山题海,为什么不快乐?   题海的确让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所以,从实质上来讲,教师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未尝不是件好事,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位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为学生准备一桶“水”   教师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  
期刊
语文的学习是个慢功夫,不可一蹴而就。语文知识浩如烟海,非长期积累、定期梳理不能学有所成。特别是在高一高二这样的基础阶段,学生更是需要为将来的振翅翱翔,梳理好每一片羽毛。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后的知识梳理,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建议学生要准备几个本:   一、基础归类本   这虽是老生常谈的方法,但真正能做好,能坚持下来的学生却寥寥无几。这些文学大家
期刊
一、教师要以情带情,激起共鸣   教师丰富、纯洁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握自己的情感。按照心理学中的情感转移的原理,教师应先入情,再动情,再析情,再移情。根据这一感情的发展过程组织教学,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通过语文学习,能够更多地看到的,是主观感受,是内心情感,是个人见解和人生观。教师如果在教学中
期刊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是教育中常常讨论的热门话题,也是新课改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话题。自主学习,就是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和需要,自主确立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觉调控学习状态,并作出有效的自我评价。其实质是,突出强调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真正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正在以不可估量的影响力不断影响和改变着整个世界。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改变着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潜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势在必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语文教学常见课堂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演示课   这种课型在整合的初级阶段被广泛地采用,主要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
期刊
教师生涯,有如茶艺。   热气腾腾:好茶要好水,普洱要沸水,龙井要准沸水,尽管温度不同,总归是热气腾腾。   教师在新生一入学的时候,就应该像沸水一样——热气腾腾,让学生感受到温暖,甚至热烈。在新生入校之前,要先把拿到手的学生档案背个八九不离十,特别是学生的照片、姓名与毕业学校,更是要做到如数家珍。接新生那天,来一个学生,要张口就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热情地跟每个学生交谈几句,让学生感到教师对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