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凸显个性化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q135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以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是多元的。因此,应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呢?
  一、注重课内文本教学与课外个性阅读相结合
  1、将阅读延伸到原作
  一位教育家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仅仅依靠几十篇文章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以课文为范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去找到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建立图书角,让学生的阅读资料得到有效的交流,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眼界,这样学生会对该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内涵储备更丰富,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辐射作家的其他作品
  作家的经历是丰富多彩的,因而他们的作品展示的大千世界也是千变万化的,可是课本中展示的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如果学生只了解书本上的作者,那是远远不够的,那会造成学生对课本内容的了解偏颇,甚至误解。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应向作者的其他作品辐射。在课内了解了某位作家的作品后,引领学生学生阅读辨析作家的其他作品,这样还可以加深对这位作家作品内容的了解和作家作品风格的把握。
  3、与比较中求异同
  比较是我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如果学生长期在比较中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必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欣赏与思维能力。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其智慧潜能
  1、授之以法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只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懂得怎样学习,就可以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主动去学习、探究。“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例如,我们学习沈复的《童趣》,由于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文言文,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就要注重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赏析文言文的方法与步骤:读通——读畅——读情——读境,并按照这四步进行教学,改变了传统文言文教学的步骤。在学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及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体的课文时,也应传授他们阅读的相关知识与写作这些文体文章的方法。
  2、设置疑问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
  3、放飞思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的思维,展开想象,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水很活泼”、“雪融化了变成了春天”,这些是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啊!如果还抱着传统的习惯性思维加以否定的话,无疑会扼杀学生创造的火花。
  三、尊重个性体验,真实评价学生
  新课改强调,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微笑的表情,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鼓足学生的信心和勇气,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学生感到教师的真诚。我在教学《愚公移山》时,让学生以“愚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句话,有个学生说:“愚公,我想对你说,您真是太傻了,您怎么不搬家呢?这样既节省人力物力,还能开发旅游资源。”在这一点上,教参上历来对愚公的评价都是赞扬他不畏艰险的精神,而现在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个性化的解读,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对此,不仅学生禁不住鼓起了掌,我也情不自禁地大声叫好,肯定了他的看法。这让学生们体验到了个性阅读和思维的快乐,也树立了学生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发展打开了一扇门,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细节决定成败。老师的一两句真诚的赞许和评价,会给学生无限的自信和成就感,甚至是无穷的学习动力。作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多方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潜能,让他们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要积极地、耐心地去俯下身来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用一双热情、冷静、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珍视每一棵富有个性的小苗苗,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尽兴地表达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才华,让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其他文献
定势思维是指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一篇文章应该怎样阅读,一个单元应该怎样阅读,一本书应该怎样阅读,学生往往一无所知、茫然无措。因此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思路和问题框架,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提升学生定势思维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阅读的定势思维分为两种,一种是如何探求答案的
期刊
案例:  为了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利用一切机会表扬孩子。老师的表扬无疑是一味兴奋剂,让孩子学习起来更有劲。我也尝到了表扬给班级管理带来的成功喜悦。这不,针对孩子写作文的弊端——作文总是三言两语,缺乏生动性、趣味性,我又表扬我班的莫尧文同学:“你们瞧,莫尧文的习作整整写了五、六面,大概有一千多字,这样的习作会不生动吗?”表扬的同时,我又让他把习作在全班同学面前读了一遍,我分明看到
期刊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讲,作文分数的提升是个难关。在考场上,能吸引评卷老师细读作品,开头至关重要。同样,对于考生来讲,一旦想出好开头,笔头的文思就会源源流出。在文章的开头,运用景物描写能给人以美好清新的印象。因此,我尝试着指导学生们在写作时有目的的运用景物描写作为习作的开头,让笔下景物成为一个个会说话的实体。  针对初三毕业班学生,从上学期开学我坚持每周对学生进行一到两次的写作指导,历时三个月,指导从如
期刊
构建有效语文课堂,前提是要认识“构建”的意义,“构建”的主语不应是师,而应是生,因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而不是构建者。在我们日常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容易出现费时低效的状况,我就以本学期执教的《螳螂捕蝉》一课为例,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切实落实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一、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语文课堂的保证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
期刊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我们应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21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造性,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题—阅读教学,应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期刊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的,更谈不上自主了。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尝试:  一、印发课前小研究,让学生充分预习、做好铺垫。  抄来算去,机械重复,无价值的作业,孩子们十分反感;有创新、有价值的作业,孩子们却十分喜欢。在学习《
期刊
写作与阅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正如鸟儿的双翼,缺少其一则不可能在蓝天上自由翱翔。高效的阅读教学离不开扎实地进行“写”的训练,那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该如何有效落实“读写结合”呢?这里,谈谈自己粗浅的一些看法。  一、树立意识,明确训练目标  1、课堂上要树立有效“读”的意识。杜甫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材正是学生学写的典范,只要扎扎实实地读,就一定能轻轻松松地写。小学阶段教材中的很多篇
期刊
(一)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首先是一篇微型小说,人物:两个病人,情节:见死不救。最有特色是欧亨利式的结尾,这样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令人回味,发人深思。每个读者,包括我们的学生,第一次读的时候对远窗病人看到一堵光秃秃的墙都会感到意外,因为作者有意渲染了窗外的美景,吸引着远窗病人,也吸引着我们读者,不知不觉中窗外的美景成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当我们读到文末的时候,和远窗病人一样发出“呀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练习,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中年级,是学习习作起步阶段。因此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乐于读书,乐于动笔,提高习作能力是我的目标。  一、仿写,习作有章可循。  在进入三年级语文课中,我们经常在挖掘教材的上下功夫,寻找语言的训练点,让学生进行阅读欣赏,然后
期刊
语文学科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学科。仅仅靠课内的学习是不够的,课外的阅读,作业的拓展很重要。通过作业的拓展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建立高尚而尊严的人格;同时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出学生更高昂的学习兴趣和拼搏创新的动力。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布置拓展作业的。  1、走进自然,当一个小小“摄影家”  在教学一些优美的写景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