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叶圣陶的“重视预习”教育思想对语文学习的意义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kan8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是我国卓越的语文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具有极强现实指导意义的语文教育思想。其中,要重视语文的“预习”也是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思想,这集中地体现在它的《精读的指导》《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这两篇重要文章当中,研究它的这一重要思想,对指导当前我们的语文学习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这篇文章中,他批评了教书逐句讲解的老法子,指出了使学生预习的重要性和不使学生预习的害处。逐句讲书的办法现在恐怕已经没有了吧。但是,不使学生预习,只是上课的时候让他们翻开书听讲的现象恐怕还是大有存在的吧。叶圣陶指出:“第一,这里缺少了练习阅读最重要的预习的阶段。……从形式上看,他们太舒服了,一切预习事项都由老师代劳;但是从实际上说,他们太吃亏了,几种有价值的心理过程都没有经历到。第二,这办法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那个目标根本矛盾。”可见,叶圣陶是把预习提到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高度来认识的。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预习,正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而必须采取的一个重要的方法。现在弃之不用,自然是“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那个目标根本矛盾”。从切近一点说,语文的教学之所以还没有走出“少慢差费”的怪圈,与不重视学生的预习也有很大的关系。现在 大家都在学习洋思、东庐、杜郎口的教改经验。想想他们的经验,不难发现都贯彻着一个先教学生充分预习的教学思想 ,这正是与叶圣陶的重视预习的教育思想相吻合的。洋思的“先学后教”、东庐中学的“预习导学”、杜郎口的“预习课”,都是如此。所以,在我们对他们的成功经验“顶礼膜拜”或“嗤之以鼻”的时候,应该想到,他们正是在这样大家都认为简单的事情上取得了成功。
   很多人轻视预习,可能还有种不正确的想法在里面或者是种借口也未可知,即认为依照学生的水平,是不太可能把课文弄得通透的。这种想法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学生预习的本质。叶圣陶指出:“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固然不能弄得头头是道;可是叫他们预习的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在让他们自己动动脑筋。他们动了脑筋,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的预习呢?在《精读的指导》一文中,叶圣陶做了细致的解说:一、通读全文。读法有二,一为吟诵;一为宣读。要考察学生预习课文的成绩,“得在上课时指名通读”。而“通读”,“应该用宣读法”。二、认识生字生语。指出:“所谓认识,应该把它解作最广义。仅仅知道生字生语的读音和解释,还不能算充分认识;必须熟习它的用例,知道它在某一种场合才可以用,用在另一种场合就不对了,这才真个认识了。”“须在平时使学生养成一种观念与习惯,就是:生字生语必须依据本文,寻找那个字语的确切意义;又必须依据与本文相类和不相类的若干粒子,发现那个字语的正当用法。”现在的预习也包括语文的学习,有忽视“字语的正当用法”的倾向。三、解答教师所提示的问题。这是预习一篇课文最重要的工作,也是平时我们指导学生预习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原因如前所述,以为学生的能力有限,离开了老师的讲解则茫然无措。而叶圣陶深刻指出:学生的理解即使是“全盘错误”,“再来听教师的指导”,“印入与理解的程度一定比较深切”。“最坏的情形是指导者与领受者彼此不相应,指导者只任领受者是一个空袋子,不问情由把一些叫做知识的东西装进去。”这真是精辟的见解。只有预习的充分,课堂讨论才能进行的切实有效,“不然,学生成为只能听讲的被动人物,任何功课的进步至少要减少一半。”
   在当前倡导新课程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时候,重新认识叶圣陶的要重视预习的语文教育思想,实在是有切实而紧要的现实意义的。
其他文献
一、以师为主的传统作文评改模式遭遇尴尬境地  1、评改方式的单一性。作文评改,教师往往关注的是怎样通过评改更好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想法、思路、情感倾向去进行。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作文的有效性。  2、评改的时效性。由于老师精批细改、全批全改,使教师不堪负荷,造成写作周期长,有的甚至超过一周以上。由于作文反馈不及时,学生对自己的习作已印象不深,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师对自己习作
期刊
一、作文中的模仿  茅盾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可见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有章可循,既能降低学习难度,又能起到明显效果。唐朝的王勃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化来;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模仿果戈理的一篇同名小说。但模仿不是抄袭或临摹,它是在充分领会范文“形”“神”之精髓的基础上
期刊
“老师,给。”  早上一进教室,就听见背后一个男孩子的声音,我转过身去,看见是他,手里拿着一个大信封。我接过来一看,是他父母从晋城寄过来的元旦贺卡。我高兴得连声道谢,他也很高兴,咧嘴笑着,眼睛都眯到一块了,但还是遮挡不住那一缕甜丝丝的光芒。  他老家是山西的,四岁时父母就离婚了,从此他就和漂亮的小阿姨生活在济源。因为对小阿姨有排斥心理,所以这些年来一直没有接纳她,也从不跟她交流。而爸爸还在晋城上班
期刊
作文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思想修养、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和写作习惯等等。语文能力即一个人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它是写作的基础,语文能力不高,其他方面再好也写不出像样的文章来。但是,其他方面也不可忽视,如思想修养关系到作文的思想内容、中心主题的优劣;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影响到文章材料的选择和内容的取舍;文化素养和写作习惯决定了文章艺术水平的高低。因此,培养作文能力必须从各个方面
期刊
“教育就是我怎么对待我的孩子,我怎么对待我的孩子的态度就是教育的态度。”这是周国平的话,读后感想很多:我们就应该做这样的老师啊!   想来,我们有些老师真的做到了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学生,可有些人根本做不到。   我认识的一位老师就对学生特别“负责任”。他每天到学校特别早,一来就到教室里,让学生开始学习他教的那门学科。而且一天一小考,几天一大考。学生每次成绩不到90分,他就打电话通知家长。在
期刊
在教学现代文阅读时,很多老师都感到比较棘手,无从下手,翻开试卷,学生这一项的得分也不高,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得分率?在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认为应重视学法的指导。即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下面,我就谈谈在教学文现代文阅读中的几点做法:  一、先让学生理解阅读思路  第一步,速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思路,重点圈画。  整体感知文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看标题,例如:《枣核》从题目来看,枣核是本人
期刊
导语,即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用来引入新课,启发引导学生的话。一堂精彩的、有效的语文课离不开这一富有趣味性、生动性、创新性的导语。导语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却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重要教学步骤。设计一个良好的导语,对于整堂课的“定音”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受旧的教学理念影响,往往以教师单一地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为主要方式开始课堂教学的。或以
期刊
“情感体验”就是在独立阅读中,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们所强调的“读出作者,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体悟作者的启发价值及联系生活按要求写出类似的生活体验。”就体现了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理念。   一、重视阅读,倾听心声    很多作品都是作者全部生命全部情感的再现:《史记》承载的是司马迁忧愤屈抑的一生;《红楼梦》纪录的是曹雪
期刊
鲁迅是我国文学的奠基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的主将。他渊博的思想、巨大的智慧、光辉的人格、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学作品不仅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奔赴到“现代化的”阳光下来,同时也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而成为世界文明的一面旗帜。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鲁迅作品在语文教学中便有了非同寻常的作用。   一、鲁迅作品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第一,通过鲁迅作品的学习,可使学生在文章的
期刊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其着眼点不仅仅在于学生能不能接受教学内容,更多的还在于学生乐不乐于接受所教的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