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在中国出家的西方人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ia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戒南京
  
  1931年3月11日,南京宝华山隆昌寺已经“封堂”(宝华山每年传戒二次,春期自3月1日起至钥8日止,凡受戒者必须于3月1日前人戒堂,过期不收,故名封堂)。过期10天,照规矩是无论何人一概不收受戒的,可是算照空运气好,那天时任中国佛协会主席的太虚法师为巨赞和尚受戒,照空也就搭了个便车。
  中饭后,韦驮殿左边楼上,靠近山门口的一间房里。窗前—个身穿灰色布衣,头上剃得光光的戴眼镜的和尚,伏在桌上用自来水笔写字。他站起来向当家师合十作礼时,才看清楚他的容貌:高鼻子、绿眼珠。他就是受戒的西洋人——照空!
  照空,本名Lincoln,匈牙利人,生长在德国,当时52岁。
  过了一会儿,照空的师父、师兄进来了。他的师兄照心,原来是他的义务翻译,60岁,广东番禺人,据说是海军界的老前辈,美国留学生,俗名宠子扬,参加过中东之役,又帮黎元洪在汉口办过武备学堂。照空的师父寂云是浙江天台人,年纪比他小,日本留学生。未出家时,在官场中混过,和陈英士关系很深。长方脸,落腮胡子,衣服破破烂烂,望之令人生畏。
  照空在锡兰的庙里学过两三年巴利文和梵文,所以保持着南方佛教生活的习惯,他每天只吃两餐,不吃晚饭,佛教术语叫做“持午”。
  照空对于佛法有真切的信仰,他不吃肉已很多年,又因为受了爱子死于英国狱中的刺激,所以出家。照空当过吴佩孚的顾问,因和照心的儿子熟而认识照心,又经照心而认识寂云。照心陪照空在杭州城隍山准提阁——寂云的小庙里住过一两个月,就在那里决定落发。照心为成全这位第一个在中国出家受戒的西方人,也决定出家,自己和寂云由朋友关系而变成了师徒关系。
  受戒以后,照空准备到法国南部建造一个佛教丛林,大体的规模采取中国式,内容则注重学术化,不是有相当学问的和尚不挂单。这时江宁县的县长听说有西洋人受戒,特地来参观,和照空谈了许多话,偶尔说了一句“四大皆空”,照空就钉着问:“四大从何空起?”那个县长虽然在美国读过书,并没有研究过佛学,回答不出。
  照空认为,英国的哲学家,除Uume差强人意外,其余皆不足道,乃是英国文字不够表达高深思想的缘故。德文文法和梵文很相似,近年来直接从梵文译成德文的经典很多,而且很靠得住,所以照空深以生长在德国为幸。照空还认为,匈牙利人是匈奴的后裔,在全秋欧洲只有匈牙利人衣月肚像中国人一样用布扣子,所以他相信他们的前辈是中国人。
  民国初年,照空在汉口替某方活动,于花柳场中认识一个姓王的经理,征花纵酒,天天在一起。有一次,叫到一个年约二十二三岁的歌女,举止很大方,谈吐也不俗。姓王的还是那一股轻薄劲儿,照空劝他放尊重点,当时那个歌女很感激,请照空次日到她的芳居去坐坐。照空觉得她懂英语,就用英语问她,她摇摇头,装作不懂。第二天照空如约而去,刚进门,听到弹得很熟练的钢琴声,琴声止,歌女含笑出迎。照空在她的妆台旁边,发现有一本狄更斯的原文小说。照空就凭着这个强行同她用英语谈话,她的确懂得英语。照空恳切地问她为什么自甘堕落,她流着泪,向照空诉说生平。她是满族人,辛亥革命时,父亲和哥哥在杭州自尽,她和母亲逃到上海。不到两年,典当殆尽,日子眼看过不下去了,那时她只有十四五岁,她恳求她的母亲把她卖给了鸨母。鸨母见她知书识字,相貌出众,很想把她栽培成摇钱树,英语和钢琴就是那时学的。到了十八九岁的时候,广东曹某恢复了她的自由,同她正式结婚。谁知同居不久,又被遗弃。她的母亲为此气病,不到一年就死了。她那破碎的心,还痴想着在风尘之中,物色个诚实君子,托以终身。照空问明了那个姓曹的名字,原来是和他相熟的,他出于慈悲,极力斡旋,终于弥补了这一片情天的缺陷。
  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的诞辰,弟子们就在这一天受菩萨戒。燃香或称烧疤,是用以表示学佛决心和牺牲精神与供养心的。唐代苏鹗的《杜阳杂编》、宋代王君玉的《续杂俎》里所记的“练顶”,就是这个制度的作俑。在受戒仪式中这是最后的难关,用艾绒做成的半寸长的香,点起来要烧牛分钟。尤其是把火灰按在头上,最是难受,每次总有几个被烧昏过去。
  
  师父寂云
  
  寂云俗姓谢,名国梁,号仁斋,浙江天台榧溪人。早年留学日本,攻法政,回国后,在东三省做过官。寂云家里本来很殷富,自奉甚厚,食非肉不下箸。后来去向弘一法师请教,因而茹素学佛,独资造极乐寺于天台苍山之麓,供养弘一法师。但弘一法师只小住数日就他去。后寂云与尤惜阴、宠子扬同去泰国,在那里住了几年。尤惜阴在南洋出家,法名演本,号弘如。寂云回国后,经过厦门,于1930年由南普陀寺的转逢老和尚剃度,法名寂云,号瑞幢,是年冬即去南京宝华山受戒,并定居于杭州城隍山准提阁。准提阁本来是一个很小的香火庙,寂云住后,在其东侧空地上造了五六间静室,作为同道们修学之所。
  寂云禅师高年博识,对于开办佛学院,十分热忱。1956年底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于四川乐山,有遗著《农禅诗钞》传世。
  
  赴藏被阻
  
  照空本有去西藏研究佛教的打算,他到重庆向刘湘提出帮助他去西藏。刘湘是个军阀,当时非常注意西康和西藏的问题,又正支持开办汉藏教理院的事情,对于照空的申请,顾虑重重,非但不予答复,还把他安置在北碚缙云山上的寺院里。照空在那里住了一些日子,知道此路不通,就出川离开中国返回欧洲。
  1935年初日本军队进入华北,照空到了上海,听说日寇开始想利用他,他坚决拒绝,并曾写文章发表在欧美的报刊上,反对日本侵略中国。日寇想对他下毒手,他便和一个徒弟带着一点资财,潜往后方。不幸在半路上被国民党军劫掠无余,他们不得不重返上海。
  1943年10月8日,64岁高龄的照空,因病逝于仁济医院。葬礼举行时,有多国人士参加。照空安葬于上海第一区公墓。
其他文献
李振亚是我军解放战争中阵亡的最高级别将领之一,时任琼崖纵队第一副司令员。李振亚16岁投军,41岁牺牲,一生身经百战,参加过百色起义、龙州起义,中央苏区红军第二、三、四、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突破湘江、乌江,四渡赤水,攻占娄山关,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著名战役;1936年10月随西路军西渡黄河,在英勇悲壮的西征中率部一路拼杀,与强敌殊死战斗,弹尽粮绝被俘后逃脱;抗日战争中,随叶剑英到南岳
期刊
说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许多军史爱好者能如数家珍地聊起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的军旅辉煌,但对于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这位“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我党我军最早的政治工作领导干部之一,具有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在毛主席、党中央领导下,为创建和加强我军政治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开国上将宋任穷语)的“第二野战军第三号人物”,许多人则不太了解。  “在毛主席的亲自引导
期刊
时光倏忽,岁月无情,世事沧桑,人生多故,我的生命年轮已推上81级。  耄耋之年,回首往事,大半依稀,惟独八年抗战,国恨家仇,刻骨铭心。  八年抗战期间,我生活在苏浙皖三省三角地带的自由区里,目睹过日寇的暴虐兽行,亲眼看到我军的浴血抗战,经历了家破人亡,颠沛流离。    父亲险遭日寇杀害    事情得从头说起。  我1925年出生在江苏宜兴。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燃起了抗战烽火,但对宜兴触动并
期刊
编者按:韦瑞霖先生是我区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一生艰苦奋斗,爱国为民。解放前曾任桂林市市长等职。解放后参加土改,参加民革。历任广西省人委参事室参事兼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广西分会副秘书长;民革广西区委会副主委、主委;广西人大常委会委员;广西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副主席等职。今年是他百年诞辰纪念,特此刊发他的小女韦玉宁、长外孙女韦隽群撰写的缅怀文章《甘持耿洁独精神》,以资怀念。  农家出身,辞教从戎  
期刊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恍如弹指一挥间,如今放眼壮乡旧貌变新颜的景象,一个曾经在“白色恐怖”下英勇奋战的光辉形象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他,就是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广西城工委书记,新中国成立以后曾任柳州市委书记、南宁市委书记兼市长,以及驻阿富汗、冰岛等国大使的陈枫同志。  陈枫同志在我脑海里的印象很深,但和他相识却很晚。那是1984年,陈枫在担任毛里求斯大使回国之后,应聘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特别咨询员
期刊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13年间,邓小平和刘伯承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搭档:一个是政委,一个是师长;一个是政治委员,一个是司令员。两人所统领的军队被称为刘邓大军,两人的密切关系在人们的心目中享有盛誉。在邓小平看来,刘伯承是一位大军事家,指挥有方;在刘伯承眼里,邓小平文武双全,从善如流。他们俩相互支持,相得益彰,共同的理想追求使他们结下了牢不可破的革命友谊。  邓小平长期与刘伯承共同领导和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
期刊
岁月悠悠,往事历历。  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程思远同志,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我与他认识、交往近40年,相互间建立了较真挚的情谊。他那坦荡襟怀、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两岸统一的赤诚和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给我留下了难以抹去的深刻印象。    一    程思远先生不忘故土,为家乡的建设牵肠挂肚,这是他留给我一个最深刻的印象。  我于1966年2月底
期刊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已经散去60年了,那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战争,在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的同时,也将和平的美好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中。由此也带给了人类这60年相对和平发展的局面。不过,我们也遗憾的看到60年来,战争这头“魔兽”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一些小规模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世界规模的战争阴影依然笼罩着地球。  面对这样的局势,我们这些战后和平年代的幸运儿该怎样做呢?或许历史可以
期刊
1963年初,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万吨远洋轮终于出海了。时任该轮值班轮机长、交船副大队长、总轮机长等职的陈信隆万分高兴,晶莹的眼泪洒落到蔚蓝的大海中:“铸造巨轮,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终于实现了!苏联人讥笑的“中国再过50年,也没有能力制造出万吨远洋轮”的蔑视笑话被打破了!他扬眉吐气,开怀大笑。此刻,他的心潮象巨轮后面的海浪在汹涌澎湃!这位站在船头,极目天际的年轻人,是喝明江水长大的壮家儿子。   
期刊
王陵基,又名王方舟,四川乐山人。王曾任川军营、团、师长,四川省保安副司令,  三十集团军总司令,江西省主席,四川省政府主席。1949年,在我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王陵基演出了一幕幕逃窜丑剧……       王陵基    1948年4月,蒋介石免去邓锡侯四川省主席职务,将王陵基由江西调入川继邓。  1949年秋,解放大军人川,其迅猛之势非王陵基所预料。因此,原来所谓“安川应变”等计划,都因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