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在矿山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54265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矿山废弃地是在人为干扰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景观类型,因此如何利用好矿山废弃地进行景观再生设计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废弃矿山基地振兴的重要内容,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艺术的发展,雕塑创作已成为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并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本文以废弃矿山环境中景观雕塑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现阶段雕塑在国内外矿山废弃地景观改造现状、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此探讨废弃矿山中雕塑创作在材料选取、功能作用、表现形式三个方面总结出具有规律性、可以推而广之的规划设计理论和实践方法。丰富了矿山废弃地的景观再生设计的内容,为今后雕塑在矿山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中鉴定基础,使其生态价值得以再生,文化价值得以再现,这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矿山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雕塑创作
  绪论:现如今,我国市场需求正在逐年扩大并受到局部利益的驱使,私人作业式的开采,低技术高浪费资源模式的挖掘等不科学的矿产资源开发现象比比皆是。因此近几十年来,矿山废弃地景观设计和生态环境恢复已成为跨学科研究热点重点研究对象。
  当代艺术的快速进步与发展,[1]雕塑也已成为至关重要的研究对象,雕塑作为承载着城市文化和审美观念的环境艺术,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景观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关系着现在,也关系着未来。
  一、雕塑在矿山废弃地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由于我国对矿山废弃地的综合治理起步较晚,创作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以我国在这方向上的发展来看矿山废弃地的雕塑创作的现状较其修复之前虽有较大的提升但是仍然没有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去实现雕塑在矿山废弃地中的最大程度上的应用,所以雕塑作为景观规划设计在矿山废弃地创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其深入的探究刻不容缓。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生活和文化环境不断改变,但雕塑创作有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原地并没有顺应时代的变迁,那么如何将雕塑创作在能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更具创新性、独特性、艺术性、价值性便成为雕塑在矿山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应用研究中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二、矿山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中雕塑创作方法应用研究
  (一)矿山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的原则
  矿山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顾名思义就是指用景观设计的方法原则对矿山废弃地进行保留、改造与重组,使之成为具有全新功能和场所景观的新功能。
  1.保留原则
  矿山废弃地内会留有一些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矿产遗迹。它们具有强烈的标志性和年代感,能够极好的唤起人们对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意识。保留就意味着对场地内原有的遗迹尽量少的改动,在此基础上开发利用进行景观创作,最大程度上发挥场地的功能。
  2.改造原则
  (1)删减。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删减和弱化部分繁杂的景观视觉元素,以打造出主次分明、和谐统一的矿山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
  (2)增加。随着数字技术和媒体技术的快速普及,雕塑在景观再生设计中的应用也不单单局限于单纯的视觉体验,在创作过程中相对增加新技术,使景观设计从单纯的视觉体验延伸到触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的知觉体验。
  3.重组原则
  設计师们把矿山废弃地内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设备进行整理、开发和利用并对其精心的拆分与组合,创造出有其各自特点却和谐统一的新型再生设计。
  (二)雕塑创作方法应用研究
  雕塑在废弃矿山的创作可以尝试从局部到全面进行探索,即雕塑创作从细节上的材料选取、功能作用再到整体表现形式的设计构思进行分析和研究。
  1.材料选取
  材料的选取是雕塑创作过程中最基础的环节,首先要注重减少对原材料的使用,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其次,采用不同的技术和形式对不同的材料进行整合与分析从而对雕塑进行有规划的创作实施。如荷兰动感雕塑家泰奥·扬森用塑料薄膜、PVC细管、木头、胶条等四种不同材料的精心组合并结合新技术创作出无需燃料或发电的可移动雕塑,最后,结合新媒体新技术打造出具有独特肌理的新型雕塑,使雕塑创作凸显出场地内弥足珍贵的历史感并唤起人们对后工业时代的记忆与共鸣。
  2.功能作用
  首先,[2]艺术家们需要用雕塑创作向公众传达积极向上的符合时代性的正能量思想。其次,注重考虑公众的参与与思考是雕塑创作的核心环节,无论是雕塑的材质、造型、颜色还是功能都应当以公众的生理、心理以及情感为先进行创作构思,赋予雕塑创作更加人性化的美学理念。
  3.表现形式
  美学家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指出:“雕塑体本身似乎与周围的空间有着一种连续性,不论固体部分有多大,都与周围空间组成了一个整体。”在最初进行设计构思时艺术家们不仅要考虑到雕塑在所处场地内与景物之间的空间关系,也要使其协调于整体的环境和氛围。雕塑所选的位置、材料、色彩、尺度以及设计理念都要和周围的景观环境、建筑造型、公共设施组成和谐的构成形式。
  (三)结论
  新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新的技术、新的艺术和全新的景观形式,雕塑作为重要的景观形式之一理应担起大任。本文在满足景观再生原则的基础上,总结了雕塑创作在材料选取、功能作用以及表现形式三个方面的应用研究。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公众所追求的也在随之改变,雕塑创作在矿山废弃地的应用不是一成不变的。
  参考文献:
  [1]马丁·海德格尔.依于本源而居——海德格尔艺术现象学文选[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69.
  [2]曾令香.多元互动:公共艺术创作方法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3.
  [3]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04.
其他文献
摘 要:风格派的影响十分广泛,在美学象征的意义上,人们经历了很多维多利亚风格的反复装饰后,凤格派应用的最简单而普遍的图案,引领了一种新的时尚,代表了一种新的潮流和新的时尚。风格派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尽可能大的程度的抽象造型,在于他们早期的抽象造型中,只有线条与原色。这些最普遍的基本图形相互组合、结合形成鲜艳的色彩、简单的形式,变幻莫测,充满魅力。说风格派是一种风格流派,不如说是一种追求本质的设计心态和
期刊
摘 要:]: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成绩经常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甚至学困生所占的比例逐渐较大,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初中学困生的转化是每个教师都要面对的问题,从关爱学生,让学困生在学习上体会成功的乐趣,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应帮助他们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关键词:关爱;学困生;转化;技能  初中阶段学困生越来越多,他们的基础都比较差,如果不重视学困生的转化,那么这些学困生在整个初中阶段永远都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辅导员队伍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和更精细化的建设导向,这就要求辅导员从观念、思路、机制和方法上加大创新力度,坚持以人为本,把尊重学生作为根本准则,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因人制宜,因势利导,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宽松的环境。  关键词:辅导员;学生;综合素质建设  众所周知,高校辅导员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
期刊
摘 要:随着体育事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体育赛事中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也迅速增加,尤其是各种新型媒体不断的涌现也加剧了体育赛事中危机事件传播的复杂性。如何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体育赛事中危机事件的传播则成为我国媒体管理者现在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全媒体;体育赛事;新闻传播  全媒体是一个大概念的词语,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的美国,它绝不是像大众所理解的将报纸、广播、电视及网络等媒体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能
期刊
一、手机媒体及其特点  (一)手机媒体的定义界定  目前,手机媒体界定为:手机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展至新媒体的产物之一。手机媒体的概念综合阐述就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目的,以即时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叫手机媒体或移动网络媒体。  (二)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所存在的优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
期刊
摘 要:中国陶瓷凝聚了中国人的心路历程,既是中国民族心理和审美心理的凝聚与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之一。从陶瓷的发展史、陶瓷工艺、瓷器在对外交流中的作用、陶瓷发展现状及对策出发,对陶瓷进行系统的介绍。  关键词:陶瓷;发展;对外交流;文化;  中国被称为瓷器之国,英语CHINA,不仅是中国,也是瓷器。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国家之一。它有近一万年的历史,瓷器最
期刊
摘 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黑格尔思辨体系的基础上实现了超越,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最显著地进步性主要表现在“二重性”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上,并且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今天,马克思辩证法还与时俱进体现出宝贵的时代光辉,为社会指明前进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辩证法;批判;时代精神  一、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中精神自我推动和创造的非批判性进行了扬弃,在《1
期刊
美国西进运动是美国19世纪初开始、40—50年代大规模进行的向西部地区实行的领土扩张,它同时也被称为“大陆扩张”。这是国内的一次大规模移民拓殖运动,在美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大陆扩张的主要事件有:  1803年从拿破仑手中购买路易斯安娜  1811年到1818年先后从西班牙手中强占东、西佛罗里达,1819年正式将其变为美国的一个蓄奴州。  从1821年起,美国通过强行移民、策划叛乱、成立
期刊
摘 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雪国》在日本近现代文坛中堪称一部经典的作品。《雪国》的中文译本更是层出不穷。由于译者所处的时代、教育背景、地域等因素的差异,使得《雪国》的译文风格迥然不同。本文选取台湾李永炽1971年译本、中国大陆叶渭渠1996年译本以及林少华2011年的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三位译者关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找寻三位译者的译文风格。  关键词:雪国;文化负载词;译文
期刊
他们肩负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大同理想,他们饱读诗书、心忧社稷,究竟追求的,是捞得一官半职得以颐养天年,还是不惜自我生命来为百姓谋福利。对于皇权的屈服,究竟是阿谀献媚还是百般无奈。这些都是在思考党锢之争以前,埋在我心中已久的问题。  对于党争最初的印象,源于中学时代《明朝那些事儿》中明末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的争斗,这场持续51年之久的党争甚至被史学家认为是导致明亡的根本所在。我的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