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认知分析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tian2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生的语言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不仅传播着社会中的新兴文化,同时也体现出语言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结合隐喻和转喻的观点对网络流行加以认知分析。
  【关键词】 隐喻 转喻 网络流行语
  1 引言
  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因特网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我国网民的数量也随之逐年激增。网民们在网络上交流使用的语言形式被称作网络语言,这是一种约定成俗的表达方式。然而由于网络语言极具个性化和新颖性,很多网络语言一旦出现便迅速流行开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网络流行语。比如“囧”、“雷”、“给力”、“坑爹”、“伤不起”、“范跑跑”、“神马都是浮云”、“羡慕嫉妒恨”等。网络流行语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并传播着社会新兴文化,而这种新型的语言形式也获得了语言学者们的关注,从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词汇学等不同角度对网络词语加以研究。本文认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有一定的认知理据,因此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认识产生机制进行探索,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理据,以便更好地认识网络流行语的价值。
  2 网络流行语的认知分析
  2.1 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机制。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体验哲学家们认为人们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语言和文化行为的,即通过隐喻认识世界,并通过隐喻重塑人类经验(李郁、刘东杰,2012)。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机制和认知方式,可以使人们凭着熟悉的经验来理解不熟悉或陌生的经验。隐喻化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映射过程,是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Lakoff & Johnson 认为,隐喻是借助一个概念(源域)的已有认识来理解另一个概念(目标域)。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在相似性关系,这种相似性可以是现实相似性,但更多的是语言使用者的心理相似性。束定芳也曾指出,人们利用不同事物之间可以感受到的相似性为基础,创造出隐喻,从而使人们获得对其中某一事物新的观察角度或认识(束定芳,2003)。很多网络语言就是这样产生并被人们接受的。隐喻主要分为三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空间隐喻。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主要涉及概念隐喻和实体隐喻的作用。
  实体隐喻是指人类以自身经验和生理实体为基础,把事件、行为、情感、思想等抽象概念转换成实体。作为“2008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的“囧”字来源于实体隐喻。“囧”是网络中流行的一种表情符号,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有关“囧”字的来源,目前还无定论,主要有“窗户说”、“仓禀说”、“祭名说”、“地名说”等。但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不与目前它所表示的“郁闷、无奈”之意相连。认知语言学认为,情感是基于心理变化的复杂的概念结构,与人们的生理结构和生活经验密不可分。“囧”字以其楷书外貌似失意的脸在网络中迅速流行。其中,大“口”被视作人脸,“八”被视作郁闷而下垂的眉毛,小“口”则视作无奈慌张而张大的嘴巴,三者合并在一起就代表“愁眉苦脸”的郁闷表情。另外另一个网络流行词“槑”(音同梅),部首木,《康熙字典》释义为“古之梅字”。然而由于“槑”字是由两个“呆”字组成,网友们便取其一旁理解为“呆”的意思,并且调侃为“很呆,很傻,很天真”。“雷”原本指自然现象,比如“电闪雷鸣”,然而在网络语言中,“雷”则表示收到“惊吓”。当人们看到某些事物时,脑子忽然感觉“轰”的一声,像是被雷电击过一样。因此人们用“雷”字来表现受到“惊吓、震惊”的感受,比如,我真被这个消息“雷”到了。
  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经验)来组织和构造另一种概念(经验),使两者概念相叠加,即描述一种概念的词语用于描述另一种概念,比如“辩论就是战争”、“时间就是金钱”。在网络用语中,很多流行词的出现,便是通过隐喻的思维方式,以一种概念来表达另一概念,借助联想使两种概念产生联系,使旧的词汇产生新的意义。
  网络流行语中结构隐喻的一个典范就是“山寨”的出现和使用。山寨本指“在山林中设有防守栅栏的地方或有寨子的山区村庄”。山寨所占范围不大,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隐蔽,政府一般很难管理。因此,人们就根据“山寨”地处偏僻、难以管理这一特点,把那些同样地处偏僻而政府工商部门难以管理、生产规模较小,没有营业牌照的小工厂称为“山寨”工厂。虽然“山寨”工厂生产出的东西与名牌产品外表类似,但它们没有正式的品牌,继而“山寨”就衍生出“盗版、伪劣、仿冒”之意。“山寨手机”、“山寨文物”、“山寨博物馆”等词在网络中不断出现,用来讽刺那些仿冒之物。
  又有网络流行词“躲猫猫”。“躲猫猫”原意是指一种儿童游戏,亦称捉迷藏,娱乐性很强,即蒙住一人双眼,把此人转的不辨方向后,众人闪躲,蒙眼者追。然而自李乔明事件后,该词就被赋予新的含义。2009年2月,李乔明意外死于看守所,而警方的解释是其玩“躲猫猫”游戏时不慎撞墙而死。警方的解释颇具搪塞之嫌,网友们因此戏谑“躲猫猫”十分危险,并用该词表示某些部门或个人规避法律责任的一种托词。
  2.2 网络流行语中的转喻机制。转喻同隐喻一样,也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不同的是,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而转喻则是同一认知领域内用突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转喻的主要功能是对事物的指称,涉及的两者之间是邻近性关系。赵艳芳也曾指出“转喻是相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替代另一事物,如整体与部分、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
  很多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就是通过转喻思维的突显性,比如“兲”字。“兲”,音同“天”,古代生僻字,指“天”的意思。网友们初见此字时误理解成“王八”的意思,但他们将错就错,把“兲”字一拆为二,便出现了“真兲”、“兲蛋”等说法。“兲”字的使用体现出网络语言的趣味性,“叫兲兲不应”、“偶的兲呀”可谓一语双关。
  近年来,“被自杀”、“被就业”“被小康”等“被XX”在网络上频繁出现,深受网民欢迎。在“被XX”句法中,XX位置的词语一般都代指着一定的行为事件,大多是一种行为转喻。比如“被慈善”转喻指称“参加慈善活动”,“被小康”则指称“过上小康生活”。
  3 结语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体现了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并给人们带来诙谐的语言感受。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读网络流行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思维内部机制之间的联系,探究网络流行语产生和演变的内在动因以及深层机制。
  参考文献
  1 Lakoff G,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李郁等.语言哲学框架下隐喻发展研究[J].学术交流,2012(11)
  3 陆苏阳.网络流行新词的隐喻研究探析-以2008-2010年网络流行新词为例[J].文艺生活,2011(4)
  4 马静.浅析ABB式名词造词现象[J].语言研究, 2010(8)
  5 祁伟.试论社会流行语和网络语言[J].语言与翻译,2002(3)
  6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我是一名普通教师,从事教学多年,教了许多年的老教材,近几年才教新教材,通过教学实践,感觉到在教授新教材时,首先要领会它的理念,尽快转变教师的观念和角色,在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方法要新旧结合。在新形势下教师要培养跨学科的整合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  我从2005年秋季开始教《新目标(英语)》七年级,在此之前,我参加了本地区的
期刊
“作文难,作文难,一见作文我心就烦”。这是在学生中流传的一句口头禅。作为教师应该从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打开学生自己生活的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写作激情上下功夫。  1 以兴趣为重,激活学生的创作激情  对小学生来说,尤其要以兴趣为重,让他们写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写内心世界的感受,他们才会高兴地说,高兴地写;反之,只能是为作文而作文,言不由衷,全靠胡编乱造,视作文为苦事。在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写作的
期刊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为人处世的能力。语文教学大纲中把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目标。它不但突出了口语交际的重要性,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下面,是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
期刊
编者按:学案教学,早就有之。但翻捡起来,总是感觉难如人意。学案,又叫导学案,但真正起到导学作用的,感觉又特别少。《西游记》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长安城中,有一位渔夫名叫张稍,他每日送与卖卦先生袁守诚一尾金色鲤,袁守诚就与他袖传一课,依方位,百下百着。这一天他又请袁守诚为他卜卦,袁守诚便教他“在泾河弯头东边下网,西岸抛钩”,这样便会满载而归。  由这个故事,
期刊
【摘 要】 历史的本质是人的生活痕迹,具备人的生活气息,但历史课本只能记载下历史的瞬间,没有了历史细节才让历史知识缺乏活力。本文从历史瞬间入手,推敲历史人物的细节来激活历史课,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触觉、历史学习观、知识建构方式三方面得到体验。  【关键词】 历史细节 历史瞬间  1 历史是怎么“死”的?  认为历史难学的学生并不单单是成绩差的群体,部分成绩不错的学生学习历史也是靠背诵和加强题量来解决问
期刊
最早接触“生本课堂”这一名词,是在2009年的2月,那时我们的盛校长在学校的一次会议上提出的。之后,便形成了书面形式的20条生本理解及操作要求,从此,我们的课堂就一步步朝这个方向努力。也就是在那时,我对这一理念的认识经常停留在云里雾里,似乎缺少一位指点迷津的向导,虽然自己的课堂也在为之改进,但总觉得缺点什么。直到它的出现——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让我冲出了层层迷雾,对“生本课堂”有了较
期刊
古往今来,“天才出自勤奋”似乎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为后盾,学习就是被动而枯燥的,造就不了什么人才。那些小画迷、小球迷、小棋迷,对他们所爱入了“迷”,就露出了人才的萌芽。我看孩子的画是不是有发展前途,不看现在画得好坏,只注意观察他入迷的程度。有了浓厚的兴趣,他的学习才是积极的、主动的、轻松愉快的,有如饥似渴的吸收消化能力,表现出超人的才智和坚强的毅力。如果不具备这种条件,只凭
期刊
导学互动的基本理念是“变教为导,以导促学,学思结合,导学互动”。“导学”是课堂教学的主线,“互动”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导”是前提,“学”是目的,“动”是根本。抓住了根本,就实现了“导学”。“导学互动”教学改变了过去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那么,我们在“导学互动”教学中怎么做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
期刊
1 多元化的课堂学习评价  1.1 巧用评价介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1.1 课堂教学最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作出积极的反馈,正确的给予鼓励和强化,错误的给予指导与矫正。我校每班人数都在八十人以上,不可能对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较详细的观察和评价,以往的评价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表扬与批评,对学生来说只是暂时的快乐体验,时间长了老师与学生都记忆模
期刊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倡导“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模式,其中“创设问题情境”环节是一节数学课是否“高效”的关键。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不但可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情境创设  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