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怎样写人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li_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来信】
  编辑老师:
  我是一个高三学生,按照老师的布置我写了一篇《瞧,这个人》,我觉得写得不错,可老师还要我修改,说还可以“升格”。我现在寄给你们看看,请指导。谢谢!
  学生:王项
  
  【编辑回复】
  王项同学:
  你提出的问题很好,现在不少学校老师都在指点学生写升格文,因为“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好办法。我们请江苏省盱眙中学赵道夫老师给你说说。
  
  王项同学,读了你的习作,很为你高兴。你给我留下了精彩,也留下了思考。在讲你的文章之前,先讲一讲关于“写人文章”的要求:
  最好是选出这个人突出的一点,围绕这一点去写,写深写透。用事写人,让人在故事中用自己的行动表明自己,特别要注重细节描写。忌作者自己包揽,下评语。文中不能没有“我”,“我”是线索人物,要以我的眼、我的心认识、理解这个人。这其中特别强调三点:1、围绕一点写深写透,2、用事写人;3、细节描写。这三条就是写好这篇作文的基本方法。
  现在从你的作文中选出一段来看看:
  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世界上任何形容母爱的词都加到上面也不为过。我曾经在一本书上读过一篇文章,说所有的母亲都喜欢在孩子睡觉时端详他们,当时我还不信。……
  就这段话来看,有人,有事、也有情,文从字顺。文章显然捕捉到母亲在床头端详自己的这个细节,但仅用“愣愣”一词来摹画母亲的眼神,没有在最能体现母爱的“眼神”上多加停留,进行细致描摹,因此,总给人意犹未足的感觉,没有形成情感的高潮,文章的感染力就不是很强。
  怎么办?我们来为它“细化分解”。我请我们班级的同学修改,现选三段给你介绍一下:
  升格语段一
  ……眼睛愣愣地看着我,我分明地感觉她的目光在我的头发上抚摸,妈妈好长时间没有爱抚我的头发了,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妈妈的目光抚上了我的眉,漫上了我的眼,我的眼珠不自觉地转动了几下,她的目光便一如我儿时她那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按摩着我的眼睑,我知道她在让我好好睡眠。妈妈的目光滑到了我的脸颊上,似平在找寻着什么,我知道那是找她自己的影子,又似乎在欣赏着什么,我知道,那是在欣赏凝聚她一生心血的艺术品。……
  这一语段中抓住“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一句,即“眼神”这个细节细细地分解。从头发、眉毛、眼睑到脸颊,仿佛电影中的慢镜头将那一瞬间延长,并用特定镜头加以放大,用文字细致描写,这样就把母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文章因此让阅卷者眼睛一亮,来了神气。
  这方法来自哪儿,来自课文,请看: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朱自清的《背影》中那位父亲攀月台过铁道的细节正是运用了细化分解法才让我们感受到他深沉而浓烈的父爱。
  升格语段二
  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秋夜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阳与小草的交谈!
  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将细节写得生动形象,文采飞扬。这就是细节描写的第二招——运用修辞,画其神韵。《故乡》中的杨二嫂的外貌描写是运用不同的修辞方法;杨绛笔下的老王病入膏肓时的样子都是运用不同的修辞方法,才使作品人物活灵活现。
  升格语段三
  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在这眼神的普照下,顿时有种异样的感觉:我好像变成了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在酣然入眠,感动得母亲满脸都是幸福;一会儿,我好像又变成了一朵俏丽的月季花,激动得母亲绽开了笑颜;一会儿,好像又变成了一幅画,陶醉得母亲在那儿欣赏啊欣赏!……
  这一段文字综合前面的方法,“变换角度,增加层次”。一层一层写下来。可以说是美不胜收。
  总之,描写是记叙文的生命。没有描写,就没有活灵活现的人物个性,没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我们总是惊叹和好奇——为什么平凡的生活,在高明作家的笔下,总是溢彩流光,震撼人心?秘笈是他们在关键处、动情点能用墨如泼,浓墨重彩,丰其形,展其神,掀起读者的情感狂涛,而不是像我们,三言两语,一触即回,这就是你的不足。
  最后,还有最重要的一条,交给了方法,要掌握它,必须多练,熟能生巧,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其他文献
分类是解题中常见的数学思想,要求熟练掌握.然而我们分类时往往会因忽视某种情形而失误,或因运算而错误.对可分可不分类的数学问题能否回避分类,避免这些失误?这里,向同学们介绍几招.  招术一:巧用函数的性质  例1 若(x+1)-15|1-x|(1+2x)2>(1-x)2.  解得x>0或x0)的焦点为F,经过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点C在抛物线的准线上, 且BC∥x轴,求证:
期刊
求解数学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快速地找到解题的突破口,那么,如何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呢?本文结合实例谈一些具体做法.  1. 紧扣定义  理解定义、掌握定义、活用定义是解题的一把金钥匙,也是寻找解题突破口的一条重要途径.  例1 若点M(x,y)满足(x+3)2+(y-1)2-|x-y+3|=0,则点M的轨迹是   解:由(x+3)2+(y-1)2-|x-y+3|=0,得(x+3)2+(y-1)
期刊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只有一处错误的一组( )   A.卓(zhuō)越脂(zhǐ)肪  看质(zhǐ)量规规矩矩(jǔ)  B.法 (fà)国氛(fèn)围  令(lìng)狐冲浑身解(jiě)数  C.挫(cuǒ)折潜(qiǎn)能  办公室(shǐ)天气暖和(hé)  D.体(tí)己炽(zhì)热  好模(mó)样发生口角(jiǎo)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
期刊
“数形结合、以形助数”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利用这种思想方法解题直观形象、一目了然.但利用不当往往会出现失误,而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就此试举几种常见的失误,期待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作图不规范导致失误  例1 若直线y=2a与函数y=|ax-1|(a>0且a≠1)的图象有两个公共点,则a的取值范围是   错解: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作出y=2a与y=|ax-1|(a>0且a≠1)的图象. 
期刊
模块五  一、重点单词  1. admit 2. delay 3. stand 4.blame 5.persuade 6. anxious 7. lay 8. range 9. appreciate 10. concern 11. raise 12. remain 13. benefit 14. involve 15. approach 16. urge 17. intention  二、重
期刊
英语中,it句型的种类较多,与其相关的句型也不少,而且这些句型容易混淆,同时也是历届高考中的重点内容。现将历届高考试题中出现过的这类句型及相关句型归纳如下,并配上高考试题,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一、It is / was + 强调部分 + that从句  考点说明:该句型是强调句型。将被强调的部分放在前面,其它部分置于that之后。这一句型可以强调除谓语以外的任何成分。强调的主语如果是人,t
期刊
江苏省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属于半开放题型,考生按照汉语或表格提示写出主体内容后还需写一个开放性结尾 (要求考生谈自身感受)。例如:2009年江苏高考英语卷书面表达题要求考生以鼠标为切入点,根据表格提示的信息,用英语写一篇短文,要点涉及三个部分:①鼠标的必要性;②鼠标的便捷性;③如果过分依赖鼠标…… (请考生结合自身感受,列举两到三点)。不少考生面对开放式结尾不知所措,而江苏省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特别强
期刊
江苏省08年高考卷把对向量数量积的考查安排在填空题的第五道,09年放在填空题的第二题,难度一降再降,可以说,对向量数量积的检测已“无路可退”.而2010的江苏省考试说明中仍然要求等级为C级,八大C级要求之一.那么数量积的考查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呢?复习重点该放在什么地方?我认为既然无路可退,那就只能向前.  纵观近两年来其它省市的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08、09年的高考试卷中多处出现了与向量数量积有关
期刊
2009高考尘埃落定,全国各地18套试题异彩纷呈,稳中出新。在 “语言文字运用”这块自主创新园地里更是娇艳多姿,除了原有的仿写、压缩、变换长短句、提取关键词、拟写广告语、串联词、解读漫画等等外,我们又看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题型。这些新题型,考查内容丰富多彩,绝大部分都关注着时代生活中的语言现象。考查的形式别致新颖、灵动多样。下面从常见的命题角度,就江苏高考语用题和其他高考试卷中相关语用题作横向比较
期刊
众所周知,定语从句的学习一直贯穿于高中英语教学之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因其纷繁的要点,学生一直觉得难以把握。为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关系对之进行梳理,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其要点。    一、概念定位法    首先,定语从句与其它从句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其紧接在某一名词或代词(语法上称之为先行词)之后,从而对之进行修饰和限制。略举几例作一比较:  The students who take a gap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