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岁,命运象风筝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mbk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2005年第5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获评委会奖的影片《青红》被认为反映了70年代的年轻人青春的压抑与叛逆。本文认为,影片主人公青红并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具有强烈的叛逆色彩和个性追求,在父母想要回归的上海梦面前,她更多表现出的是顺从。她的一些叛逆的行为不过是为了在太深的压抑下松一口气。但来自父母与小根的双重压力却使她终于断裂,酿成了一出悲剧。
  [关键词] 青红 命运 风筝
  十九岁,命运像风筝,总有一根线操纵在别人手里。这是我看《青红》时,脑海里渐渐浮现的一句话。
  从影片海报所强调的年龄——“十九岁,……”——来看,这应该是一部青春片,王小帅这个名字似乎也表明了它的青春取向。可王小帅偏偏在影片结尾处写着:“谨以此片献给我的父母和所有像他们一样的三线职工!”
  于是,十九岁的年龄被笼罩在了父母的阴影之下。
  于是,我注意到了影片的另一个名字,也就是影片的英文名:Shanghai Dream(上海梦)!
  问题是:谁的上海梦?
  尽管父母口口声声地声称回上海是为了子女,可青红和她的弟弟对于是否能回上海并没有太强的愿望。弟弟觉得远在上海的外婆内心并不欢迎他们回去,自己是否回去也无关紧要。而青红,尽管她也用自己迟早要走的理由来拒绝小根,可从她与小珍的谈话里可以看出,她内心深处对于与本地人交往、乃至结婚并没有特别的抗拒。
  念念不忘要回上海的是父母这一辈人。尤其青红的父亲,为了回上海,他想尽种种办法,最后抛弃户口档案带领全家偷偷逃离了这个地方。为了回上海,他千方百计阻止自己的子女与当地人发生关系,并不惜用跟踪、隔离等方法阻止青红与当地青年小根的交往,乃至亲自出面要对方断绝与青红的来往。
  父亲的上海梦是可以理解的,他生在那里,长在那里,那里是他眼里的世界,梦里的繁华,而当他离开那里之后,那里就成了他二十年来夜夜梦里的明月光。他是如此强烈而执着地渴望着回到那里,为此他一直不肯放弃听收音机的习惯,也一直不肯让自己,乃至自己的子女在异乡的土地上落地、更谈不上生根了。
  可是青红呢?
  作为主人公,十九岁的青红在片中一直沉默不语。小根夜夜在山坡上等他,她沉默不语父亲每天跟着她,她沉默不语小珍带她去参加地下舞会,她还是沉默不语。作为主人公的她,在影片中时时处处都显得如此被动,让人看不清她的所思所想。说她内心有小珍一样的冲动?她对于地下舞会有着明显的不喜欢;说她没有小珍一样的冲动?她分明在父母讨论离开的那个夜晚走出家门去赴了小根的约会。说她不反感父亲的跟踪与隔离?她分明用逃走、绝食等手段进行过抗争说她反感父亲的跟踪与隔离?她拒绝小根的口气与父亲如出一辙。说她不喜欢小根?她分明喜欢过他送来的红鞋子、与他一起的约会说她喜欢小根?她分明在长时间里漠视过他的等待,拒绝过他的礼物,甚至,在最后的拥抱中,她的“不”也是清楚而坚决的。
  那么,哪一个才是真正的青红?这个十九岁的女孩象一朵飘落的雪花,当你刚刚将她把握住,她就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或许这一切只因为她比我们都更清楚地知道:十九岁,命运象风筝,总有一根线操纵在别人手里。这不是因为那只手的残忍,更因为风筝没有那根线便无法飞起。所以,尽管李军在父亲的追打中声称死也不跟那个已经怀上了他孩子的乡下女子结婚,终于也还是老老实实地将她娶进了家门尽管小珍曾为了感情与李军一起离家出走(我不想用私奔这个词,因为在影片里的这个地方、这个年代,这个年纪,我们所说的都是离家出走),可最终也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家。
  也许青红只是比别人都更清楚地知道命运的真相。这个沉默的女孩,当她对着别人或自己的命运冷眼旁观,她又怎会看不到操纵命运的那只手?既然无法与它抗争,她选择了默默地服从。于是她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让它们与回上海这个大前提相冲突;于是她自觉疏远着小根,不让他成为自己扎根此地的理由。她或许知道自己内心的冲动,可她不让这冲动与那只手相违背。即使在忍无可忍时有过一些反抗,可那也并不是因为她想违背那只手所安排的命运,而只是想让紧绷的弦松一口气。所以在逃离父亲的跟随之后她只会逃到小珍的家里再让小珍的父母把自己送回去在走出家门去赴小根的约会时她也没有接受小根的拥抱反而对他提出了分手的要求。青红的这种自觉有时候让人觉得她与父亲之间的矛盾也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深。因为对于她来说,回上海虽不是她自身强烈的渴望,却是一个她可以接受的愿望。或许对于十九岁的青红来说,这也是一种可以理解的状态:本身既没有特别强烈的愿望,也就不抗拒接受父亲的安排。正象她告诉小根的:我觉得自己还小。她是真的觉得自己还小,她还不想对生命作出自己的选择。她象那只漂浮的风筝,还没有选定自己飞翔的方向,也就不想摆脱命运的绳索。
  可是父亲不理解她的这种漂浮,他夸大了她那些貌似叛逆的行为,不知道她其实是准备顺从的;小根也不理解她的这种漂浮,他夸大了曾经承诺的意义,不知道十九岁的青红其实尚未作好承担命运的准备。他们从不同的方向逼她,最后终于使她断裂。她在一个无人的午后用刀切向了自己的手腕。虽然父母的及时抢救挽回了她的生命,可留住生命的她已经忘记了所有发生的一切。
  这个十九岁的女孩,在还没有做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梦的时候就已永远失去了它。
  影片最后青红一家坐上车远去了。父母身边的她笑得安详而宁静,仿佛所有的一切都不曾发生。
其他文献
[摘要]摄影新闻以视觉语言讲述故事,以镜头展现事件中的毒丈.作为视觉文本,摄影新闻可凝结时空的瞬间而具有当下感、固其丰富的色彩和图形呈现的具体可感的影像而具有视觉冲击力,构图布局的取舍与色杉的明暗可以使读者产生意向性联想;而“图像化”的信息呈现方式适合读者的阅读思维和习惯。因此,媒体应充分应重视根影新闻的价值。  [关键词] 摄影新闻 视觉文本 当下感 意向性关联  新闻的视觉文本包括报纸、杂志
期刊
在电影史上,一般认为电影中声音的出现要比画面晚30余年。但在观众看来,剧院放映的电影一开始就是有声音的。意大利导演卡瓦尔康蒂在《电影中的声音》(1939)一文写道:“电影中的声音的历史并不是像许多历史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从有声片开始的,而是和电影本身的发明一起出现的。在电影史中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时期,在公开放映影片时是没有某种声音伴奏的,无声的电影从来没有存在过。”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为着放
期刊
[摘要]香港服装设计师张叔平用他对服装和电影的特殊理解,将服装与电影完美结合。本文探讨了张叔平关于电影服饰中美的表现、服饰设计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进而认为他的服饰美学观是在不和谐中体现和谐,在“艺术丑”中体现服装的审美价值,“打乱”一些顺序,排出一个新的形式来让人感受这种“美”的结论,作者认为,张叔平的服饰美学观是在吸收传统的同时也颠覆它,是电影服饰设计中的另类。  [关键词] 美 丑打
期刊
一、引言    伴随着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的出现,人类社会早已开始了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过渡。目前,电影、电视已经普及,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已在全球逐步渗透,孕育着巨大潜力和动力的信息时代已经降临。信息时代的特征之一,就是人类与计算机之间要进行各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换。因此,电影电视文化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林杏光先生1937年生于广东省兴宁市。曾
期刊
“有了电影《情人》和《印度支那》的越南就成为熟烂的地方,轮渡、三轮车,法国白人、越南下等人、汗水与精液、占有与遗弃。这个亚热带暖流经过的地方,仿佛天生就让人欲望沉醉,不知其所。”  《印度支那》一部史诗般的影片。三个小时的时光在爱情、战争与革命、军人、殖民地中,从混乱走向消亡。  有些电影真的可以让你没完没了的看,难以描述的美。凯瑟琳·德纳芙和凡尚·佩雷的精巧组合。初见佩雷是在《芳芳》里面,没什么
期刊
[摘要]语言是生活的反映。语言的变迁,反映的是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本文拟以“x客”的词语演化为分析路径,探索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标志的E时代的语言模仿和变迁。  [关键词]X客 模仿 词语类化    最近,笔者在《三联生活周刊》上接连读到了三篇文章:《维客:知识共享者与第二个博客》(2004年第7期)、《移动博客:从聪明暴民到神经漫游者》(2004年第24期)、《赌客》(2004年第24期)
期刊
1、前段时间,炒得风风火火的韩国电影配额缩减问题,您作为业内人士,一定也关注到了。您可以先给我们解释一下关于电影配额的相关概念吗?  答:银幕配额制度(Screen Quota)也被称作国产电影义务上映制度,强制规定所有影院的每一个影厅,每年都必须放映一定天数以上的国产电影。其目的是为了阻止外国影片(主要是指好莱坞大片)蚕食本国电影市场,为国产片的发展保留一定空间。英国最早出台了该制度,目前韩国、
期刊
[摘要] 由马基麦吉迪导演、侯赛因阿贝迪尼和佐拉巴拉米主演的伊朗影片《巴伦》折射出以下几个问题:在没有任何希望的情况下人应该怎么办?在绝望的谷底上帝在哪里?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又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代青年大学生,一些有益的东西值得借鉴。  [关键词] 《巴伦》影片 大学生 布望  当代青年大学生,有的找工作连连碰壁,有的考研落榜,有的为毕业前即将各奔东西的爱情陷入迷茫,
期刊
[摘要] 侯咏的《茉莉花开》是一部女性电影。在影片中,他刻画了不同年代的三个女性形象,较为真实地展现了当今女性的生存困境,借此呼吁女性应有独立意识:这体现了其“寓言性”电影的主张。然而,正因为过分强调影片的“寓意”,使得第三个人物形象“花”,本应拥有自主意识的成熟女性不够真实丰满,流于传统女性的单薄与肤浅:这是影片的遗憾。本文从影片的“寓言性”入手,探讨了影片中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 寓言性
期刊
[摘要] 电影《与狼共舞》是多元文化观在电影界的一次成功折射通过对其电影音乐的分析,说明作者对其情有独钟及其流行的愿因,进一步引发对中国电影音乐的期盼。  [关键词] 电影音乐  近一段时间以来,不经意之间总能听到从电视机里传来的那耳熟能详的经典——《与狼共舞》的电影音乐。不同的频道,不同的内容,都有它的存在。有时是北方电视合作为文学内容节目的背景音乐,有时出现在南方电视台的一个广告片里。总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