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骏:没有句点的书写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lizh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他被称为“新人”——短篇小说《绑架》获得“贝塔斯曼·人民文学”新人奖,人生因此打开一条通向崭新世界的道路。
  而十年后的今天,尽管他很不情愿,但媒体仍然叫他“悬疑天王”——他以惊人的速度和激情写作,接二连三地发表长篇小说,至今已经出版十六部;他的小说,总销量已经突破600万册,连续六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畅销记录”;目前的悬疑作品已经有三部被改编成电影,最新的《荒村公寓》即将于8月份上映……
  他就是蔡骏。
  初春,乍暖还寒。大雨滂沱的午后,在上海写字楼的“蔡骏工作室”,我见到蔡骏。眼前的他,身量不高,平静,普通,一件半新的毛衣,黑色牛仔裤,厚厚的棉服。当陌生的我看向他的眼睛,他会下意识地把目光稍稍移开去,神情不大像当了爸爸的男人,不大像用想象力创造悬疑世界的畅销书作家,却更像一个腼腆的青年。他戴一副眼镜,我忽然想起这样一句话:“这仿佛能替他抵御这个世界窥探的目光,让他得以安全地从后面注视着我们。”
  除了谈到作品的时候,蔡骏并不太热衷于谈话,他不是口若悬河的那种人。面对提出的问题,他一一作答,用词审慎,口气温和。
  
  关于写作:
  文字不是寂寞的长街
  
  如果用现在的流行词汇去评价少年时期的蔡骏,大约“宅男”很适合——在其他小男孩忙着调皮捣蛋打架逃课欺负小女生的时候,蔡骏却一头扎进自家的书房。因为父母的爱好,家里藏书颇多,小蔡骏在白纸黑字间找到莫大的乐趣,原来方块字有这么大的力量!
  十七八岁的时候他开始写诗,写了很多的诗歌,2000年开始写中短篇小说。在“三驾马车”驰骋网络文学世界时,他也在“榕树下”开始发表自己的作品。“那时候并没写悬疑,写作纯出于对文学的爱好,比较偏向于纯文学。其实现在看那时候的作品,还是挺喜欢的。”
  中专毕业后,蔡骏在邮政系统工作,负责《行业年鉴》的编写。这项工作算不上有趣,但能留给蔡骏大量属于自己的时间。闲暇时他热衷于阅读和写作,2000年,他的短篇小说《绑架》获得“贝塔斯曼·人民文学”新人奖,这对他是很大的鼓励。“可是从2000年一直到2004年,我虽然也有4、5部长篇写好并且出版了,但销量都非常一般,没什么太大影响。” 蔡骏双手自然地放在腿上,对当年的叙述十分平静。
  在当时的榕树下网站,有许多文笔极好的写手因为看不到希望而停笔了,而在那几年时间里,蔡骏始终未曾放弃,一直默默地写着。“对我来说,写作是我最喜欢的事情,是娱己。不管别人喜欢不喜欢,肯定不肯定,首先我能在写作当中得到许多快乐。”
  正因为这样,蔡骏并没有把写作当成生存手段,而是他一个最幸福的爱好。他直到2007年才辞职,辞职理由很出人意料:因为宣传太多常常请假,影响了本职工作。
  一件事如果你做了一万个小时,你就能成为行业内最好的人——蔡骏对这句话深以为然。2005年,《地狱的第19层》和《荒村归来》一出版即告畅销,从此“蔡骏”几乎成了悬疑畅销书的名片,《天机》销量更是高达230万册。
  到目前为止,每年保持出版两部长篇小说,说明了蔡骏的勤奋。
  这个脑子里闪现着无数灵感火花的男人,就像一台永动机,一波一波毫不停歇,营造着自己的黄金时代。作为一个作家,作为一个只因热爱写作所以不肯停笔的人,他为自己赢得了不可思议的胜利:这对所有没有学院背景、正行走在文学之路上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温暖的鼓励。
  
  关于《人间》:
  即使并不美好,也是真实的现实
  
  蔡骏最新出版的作品是《人间》系列。
  故事发生在一个失忆的失意男人古英雄身上,由此引发了自我与欲望的斗争,写出了在身份、地位、周边环境等变化后,人性表现的多重可能性,是“我与我之间的较量”。正因为古英雄凝聚了许许多多个“你”的命运,他似乎是你,但又不是你,从而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对于“谁是我,我是谁”的追问,对于人性的探索与命运的关注,引来了许多探讨和争论。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曾经问过这个问题——我是谁?”蔡骏说:“当然那时候问还是挺单纯的,并没有想太多,不过随着年纪渐长,这个问题似乎被忘记了。人在长大的过程中,不断有其他人、有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告诉你,你应该怎么走,选择怎样的道路,做出怎样的表现……这些东西就像一个模子,把你往规定的方向塑造。现在你问问自己,你真的知道自己是谁吗?你是自己想成为的‘谁’吗?”
  窗外,雨声正大,蔡骏如是说,让我有些默然。有多少人能够回答他提出的问题?被安排的人生,是否能够因为《人间》的质问而多几个问号?
  很多人在感叹,为什么最后要让古英雄死去?为什么要让莫妮卡毁容,变成平凡的丑小鸭??为什么最后的幸福结局居然是个梦???
  其实,这些也是我想问蔡骏的:难道在人与欲望的对决中,只能残酷入骨,毫无救赎?
  “你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吗?”
  “不是我悲观,而是现实世界就是如此残酷。圆满和美好,那些在幻想中存在比较多吧……其实第三部《拯救者》的结局和我预先构想的不一样,因为写着写着,古英雄这个角色似乎自己能够走动,我只是在体会在当时情况中,他的心理、反应和决定。他给自己背负了太多太多东西……这些加在一起,最后的结局自然地出现了。至于莫妮卡,我倒认为,她最美好的东西从始至终都保留着,甚至更为闪亮。”
  
  关于悬疑:
  自己与自己的战斗
  
  写作者仿佛是一个文字世界的王,在这里,他构思、创造、主宰;而读者走进这个世界,观看、追随、崇拜。
  然而对于一个悬疑小说的写作者来说,这“王的尊严”似乎时刻被挑战——面对悬而未决的谜题,不明去向的未来,读者首先是猜测,其次是动用一切脑力解谜,最后甚至还会挑刺。几乎所有人都期待着:我看到了这开始,却猜不到结局。
  想要超出大部分人的想象和判断,这真得很难。
  “悬疑小说相对于其它类型来说更加难写,因为悬疑小说作家要同时具备两种素质,就是感性思维跟理性思维都要很强大。感性的、形象的思维,带着充沛的情绪,希望文字与情节淋漓尽致;而理性的一面,总要约束住内心,不能天马行空,要符合逻辑,要把各种元素合理地交织在一起……所以说有时候也经常会内心很矛盾,冲突很强,觉得自己也蛮分裂的。”蔡骏如是说。
  除了内心深处两个“自己”的交战,自己对自己的突破也是一个没有止境的挑战。
  《天机》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但蔡骏对于“悬疑”这一类型小说的尝试远没有结束。“《天机》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故事的时间在七天内结束,还是一个比较常规的悬疑结构。但到了《人间》,我想挑战另一种写法,想有更大的故事背景和现实意义;《人间》最重要的并不是解谜也非宝藏,而是主人公命运的变化发展,是对生命意义和现实的思考与询问。选择了第一人称,写作上也给自己加大了难度。”
  其实,蔡骏算得上是大陆悬疑类型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他的写作历程,也可以看作是大陆悬疑小说的成长历程;而他的探索,无疑也将为这条创作道路带来新的可能性。
  
  关于灵感:
  “我的梦远比小说精彩”
  
  《人间》的故事框架诞生于蔡骏拍婚纱时,百无聊赖的等待中。一个故事忽然在脑袋中成型,他迅速在纸上记下突如其来的灵感。
  作为一个高产的作家,尤其是一个高产的悬疑作家,他常常会几个故事同时构思,“无数个灵感同时爆发,肚子里有几百个小说稿”——蔡骏这样说大概会气死很多人。
  平时有非常大量的阅读,历史、宗教、科学、音乐、哲学…… “其实我看书并不是为了写作,只是我喜欢。我读的量远远超过我写作需要的。”他认真告诉我。
  “你大概一天写多少?写作时如果没有灵感怎么办?”
  “如果长篇的话,每天会有固定的写作时间和字数。我生活很规律的,也不会熬夜,我已经习惯有效率的写作。没灵感的事情几乎没有吧……我算是那种进入状态很快的人,只要开始写稿会很快沉浸进去。有时候写得特别入迷的话,做梦也能梦到我在写稿子。”
  “你的梦也会成为你的灵感来源吗?”
  “当然!有的梦就在以前的小说里被采用了!可惜,大部分的梦都没有记住……要知道,我的梦远比小说精彩!”蔡骏有点小遗憾,也有点小得意。
  
  关于未来:
  可能性与责任感
  
  现在蔡骏身为畅销书作家,有许多宣传和活动要参加;是“蔡骏工作室”的老板,旗下运作三本类型杂志《谜小说》、《秘密》、《九州幻想》,甚至会尝试网络游戏;之前还因为对《沉没之鱼》采用了从未有过的“译写”而被媒体关注。
  但他却有些纠结,说自己最理想的境界是隐身在笔纸之后,专心写作,他还有好些故事没有完成;在创作上,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可以完善的地方。说起有时宣传上“悬疑天王”的头衔,类似“悬疑史诗”的口号,蔡骏微微转过头去,赶快解释:“这是出版社的宣传……我看到也会觉得有些尴尬。”
  “觉得悬疑小说已经成为束缚你的一个标签了吗?”我问。
  “是啊。当初写悬疑小说是有一定偶然性的,我本身对于各种文学类型都很喜欢,尤其喜欢历史。而且,我相信目前我创作的这些作品,仅仅是我创作生命中的一小部分,我一定还会写出许多其他不同类型的更好的作品。”
  至于在其他领域的工作,蔡骏也坦言,自己并不是一个太主动的人,只不过某个合适的时刻,有合适的合作方式找来,所以就做了下去。
  其实我觉得,蔡骏心中对悬疑类型小说怀有一份深重的责任感——无论是开工作室推介作品、尽力配合各种宣传或进行写作的多种尝试,无不是用温和坚持的方式,为悬疑小说的普及与成长积累着力量。他熟知这个世界运作的规则,却在内心保有坚固的信仰。“每次听到仍然有人把悬疑小说和恐怖小说混为一谈时,我会尴尬,也知道自己要走的路还长。”
其他文献
每逢“台北书展”,消费者都会抱怨推销员向他们推销图书,特别是针对家长推销大套童书。若遇上这样的销售员,我总拿出以前修习儿童文学与儿童发展的知识,要求销售员说出儿童各阶段的阅读需求与人格发展的关系,以他能流利对答作为听下去的杀手锏。销售员是专业的,这个知识属于对童书的职业认识,对一般读者来说,不一定需要了解细节,但是阅读可以协助人生认知发展的观念却是需要的。    阅读,人生心灵的故乡    儿童的
期刊
12月的图书零售市场,不出意外地开始摆脱11月的低迷,渐渐回暖。开卷公司的零售市场分析报告表明:12月开卷综合指数为264.82,比11月上涨 14.22点,环比上升5.67%,同比上升14.12%。与上月相比,本月全国9个主要细分市场(文学、经管、教辅、少儿、法律、英语、医学、生活、计算机)中,除教辅和英语外均表现为环比上升。与上月相比,全国五大地区图书零售市场中,除东北地区外均表现为环比上升。
期刊
博客来、金石堂、诚品三大连锁书店接续公布年度畅销书榜,“中国时报开卷版年度好书奖”发榜,金石堂“2009十大影响力书”出炉,2010年“台北国际书展”(1/27-2/1)登场,一月书市理所当然的生猛有劲,风光无限。    书展“年度之书” 出炉     “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公布的六本“年度之书”,小说类是甘耀明《杀鬼》(宝瓶)、张爱玲《小团圆》(皇冠)、陈淑瑶《流水帐》(印刻)。非小说类是王鼎钧《
期刊
走在零下17度的北京,是我一生难逢的体验:供暖的烟囱排出直挺挺的烟,经常性要靠松鞋缝里的积雪、三不五时要在内线车道拦出租车、吃猪头肉、萝卜皮,喝大杯白酒,艳阳下整个人扑通躺进积雪的田地……我是幸福的旅人,苦里作乐也无妨。  我是每年例行性由海外来采书的,所以看展会就从采购者的角度来看问题。教辅书属于项目(非例行性采购),少儿书与音像制品,前者碍于简体书在台识字率偏低以及后者法条尚未开放,版权冲突的
期刊
在众声喧华、假面惑人的文化语境下,能够镇守寂寞,从缥湘盈架的故纸堆中寻觅出一汪鲜活的精神清流,实属不易;能够始终对这些故纸烟云持着“只有每天看上一眼才心安”的初恋情怀,则非一句“实属不易”所能概括得了。期刊收藏家谢其章数十年来弦歌不辍地执着于古旧书和老期刊的搜寻与研读。兀坐斗室,骛于高远。渔猎既广,识见自融。于是有了《漫话老杂志》、《创刊号风景》、《创刊号剪影》、《旧书收藏》、《封面秀》、《梦影集
期刊
你相信爱情吗?  我相信爱情。  但是,相信爱情的哪个方面呢?我想每个年龄对于爱情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不是不相信爱情,有时候,我是不相信自己。爱情本身是没有问题,是美好的,但是爱情为什么会出那么多问题?我觉得是人的问题,因为人是会不停改变的。十几岁的时候跟二十几岁的时候,或者三十岁的时候,对于爱情的理解和追求应该是不一样的。    你是个浪漫的人吗?  我没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这
期刊
张小娴是香港皇冠出版社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合作时间已超过十个年头,可说是跟出版社同步成长。  当年香港皇冠出版社的总经理麦成辉先生,在张小娴出道初期已看出这位文坛新星的文字别有一股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绝对是潜力无限,深信她将来必定会成为耀眼的重量级作家,于是诚意邀请她加盟。他为张小娴完整地分析如何经营她的写作,才能发展成长远的事业,这样长期的经营计划在当年是罕见的。这个量身打造的企划叫张小娴印象深刻
期刊
她是近代第一个新闻系毕业的女学生,也是第一个让报社派驻国外的女记者。这位身材娇小的江南女子,写起小说却是大气磅礡,英气逼人。她不是别人,正是早期台湾文坛知名度颇高、风头更健的女作家徐锺佩。上世纪60年代,一部《多少英伦旧事》,让她海内外扬名。  她出生于1917年。在那风气保守的年代,女孩能出外读大学的不多,谁知她进大学不算,还大胆直闯不收女生的新闻系。当时的中央政治大学规定女生只能选读教育、统计
期刊
进入版权代理这行,至今是第六个年头。我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把外文书的中文版权卖给本地出版社(包括台湾和大陆),由他们翻译成中文发行,简单说就是“版权输入”。不过做我们这行的,或多或少都会有“反攻国外”的念头,希望有朝一日能反其道而行,把中文作者的书卖到海外去。  那是个很美好的梦想,可是实践的难度很高。  首先,要打进国际市场,最好能有英译稿供人审读。中翻英的价格高昂、人才难寻,文学作品的翻译更不是找
期刊
Text_(大陆) Photo_中信出版社 Design_Phil Mattson亲爱的鲸鲸:  我还深深地记得,那个晚上,一口气看完你的《失恋33天》——豆瓣上第一部日记体小说。我在你的书里,认出了自己在某时某刻的某个身影。  你用一支会笑会刻薄的笔,写失恋的眼泪和苦痛;你写失恋的“失”,更写失恋的“得”——《失恋33天》像一束温暖真诚的灯光照进读它的人的心里。你说,就算是漫天乌云,乌云背后仍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