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版本差异 聚焦问题晕染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zhe1983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儿童来说,如何对经典开展深度阅读?在班级共读过程中,围绕经典名著不同版本在内容选择、语言风格、编排体例、价值观方面的差异精心设计问题,多策略反复晕染,能增添阅读动力、自能阅读实践、学会阅读艺术、提升阅读能力,即较大程度地实现对经典深度阅读的抵达。
  【关键词】整合差异 深度阅读
  阅读经典名著对儿童的重要性已无须赘言。但面对经典,若只是泛泛读之、蜻蜓点水般轻描淡写,则无法达到水滴石穿的深刻效果,更难以深入心灵深处。因此,经典阅读应该深度阅读才行。对儿童来说,如何对经典开展深度阅读,是个值得细细思量的问题。
  最直接遭遇的问题就是,“读经典”,读的还是经典吗?
  让小学生阅读经典的原著是不现实的,也是行不通的——将《水浒传》原著递到学生面前,学生会愿意读?于是乎,铺天盖地的“改写版”“青少版”“精华版”“美绘本”等应运而生,名气越大的经典作品,版本越多。一时间,此类读物几乎“家至户到”。以《昆虫记》为例,在当当网上输入书名,出现的可供选择的图书介绍共12页,每页20本,竟有200多个版本,不得不让人震惊。
  一方面,很多版本是通过简化故事情节、重新编排行文体例、用儿童可以接受的表达方式,甚至通过强化美编效果,将经典呈现于学生面前,以期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这些改编之后的经典与原著相比,有了很多变化,是改良后的品种、嫁接后的产物,此经典已经非彼经典了——与原著差异之大、改写版本之间的差异之大,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然,在笔者看来,这些由经典衍生出的各种版本,也有很多是非常有特色甚至可以说是很成功的。
  读经典,读的是经典,读的又不是经典!经典的深度阅读,该如何是好?
  在和学生们共读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构建“圆晕式”阅读法,整合经典作品各版本的差异性,让各个版本的特色或是不足成为阅读指导时的一种资源,能比较好地助力经典的深度阅读。
  什么是“圆晕”?将一块石子投进湖水中,水面上就会荡漾起一圈圈涟漪。这,就是“圆晕”。与此同时,石子不断下沉,最终沉淀下来,成为印在湖底的一枚“胸章”。笔者用这一现象来比喻学生们的阅读法,称之为“圆晕式”阅读法:小石子,就是深度阅读时确立的主题;湖面上荡漾开去的圈圈涟漪,表示由此主题延展开去的阅读;最终沉落的石子,代表阅读的深度或收获。
  对《昆虫记》之类非线性结构、章节可以独立成篇的经典名著进行深度阅读,圆晕式阅读法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一、借力“内容差异”,增添深度阅读动力
  和卷帙浩繁的十卷本、400余万字的《昆虫记》原著相比,学生们所看的其他任何一个版本的所获,都颇有些“盲人摸象”的感觉。
  借力策略:谈论、交流——我的《昆虫记》里写了哪些昆虫?
  在课堂上抛出这个问题之后,激荡起的涟漪波就如同引力波一般,你波尚未平息,我波又来侵袭。谈论交流之后,学生们发现,一般一本书中都会介绍20多种昆虫。然而,令大家惊讶的是,每本书中选择介绍的昆虫可又大不相同。比如:有的版本中,介绍了萤火虫、蝉、蟋蟀、寄生蜂、绿头苍蝇……而在另一个版本中,介绍的则是小阔条纹蝶、松树腮角金龟、圣甲虫、朗格多克蝎……有一个版本中的《神秘的池塘》与我们学习的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非常相似,可以说,“估计课文是根据《昆虫记》中的这一章节改写的”。
  借力成效:
  (1)生发敬意
  交流后,学生们就能非常直观、真切地感受到这部经典作品的内容之丰富,所谓的“鸿篇巨制”就应该是这样的作品。由此而生出的对作家、对作品的敬意,变成了深度阅读的动力。
  (2)激发兴趣
  交流结束后,一个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那个说发现《装满昆虫的衣袋》原文的学生的桌前围了好几个学生,都是想阅读《神秘的池塘》。又增添了一个阅读动力源!
  二、借力“表达差异”,开展深度阅读实践
  读着某一个版本的书,你可能能感觉到作者表达方式的特点。当你将几个版本中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达放在一起阅读的话,你一定会感受到作者鲜明的表达特点。
  借力策略:比較、赏析——有关“蝉出地洞”的描写。
  如果蝉感觉到地面有暴风雨——对于纤弱的蝉的幼虫来说,蜕皮可是一件生死存亡的大事——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实的洞穴底下保护好自己。如果气候看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子击碎薄盖,爬到地面上来。(A版本)
  如果气候条件不如意,如果刮大风下大雨,那对幼虫蜕变是极其严重的威胁,它就又回到洞底屋中继续静候着。相反,如果气候条件适宜,幼虫便用爪子捅几下土层盖板,便可以钻出洞来。(B版本)
  无须多说,阅读后稍加比较、赏析,即能感受到A版本中语言生动有趣,描写的蝉就像一个可爱顽皮的孩子;而B版本中,学术味稍浓厚一些。两种不同的感受缘何而来?不同语言风格之故。
  之后进行一次实践操作:小组共同阅读,围绕“表达差异”的主题,探寻,交流。
  借力成效:
  (1)发现更多表达方式的差异
  交流中,学生们提到,有的版本的作者(或是译者、编者,下同)对昆虫的态度鲜明之极“黎明前的强盗”(蝈蝈)、“穷凶极恶的刽子手”(螳螂);更多版本中的作者只是生动详尽地记录下这些小生命的体貌特征、食性、喜好、生存技巧等,只是给读者带去知识、趣味,其余的由读者去思索。
  (2)明确表达方式差异带来的表达效果差异
  科普作品,可以选择科学性强、逻辑严谨的表达,这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作者对探索生命世界的一丝不苟的实证精神。科普作品,也可以选择像诗人一般去表达——这会让人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呼吸到文学的气息。由此,学生们也逆推出可以根据想要的表达效果选择适切的表达方式。   三、借力“体例差异”,学习深度阅读艺术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最大的不同,后者面对的是一篇文或群文,而前者面对的是“阅读一本书”。如何深度阅读一整本书需要艺术,这种艺术需要学习。
  借力策略:图示、还原——我的《昆蟲记》是按照什么体例(结构、顺序等)编写的?
  上面展示的是笔者选择的三名同学在阅读、结合自身理解画出的这本书的编排体例。这个过程中,笔者还让其他学生根据同学画的体例图还原那本书的大致内容。
  借力成效:
  (1)学会透视一本书
  每一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学习深度阅读的艺术,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学会透视一本书。通过这样的图示、还原之后,作者的匠心昭然而出;与此同时,学生们对经典的阅读也进入了一个更为深入的阶段。
  (2)成为有自我要求的读者
  面对经典进行深度阅读,注定了阅读目标不是获取资讯、不是消遣,而是获得利益——理解这本书,让这本书真正属于你。成为一个有自我要求的读者,要学会在阅读中不断地问自己问题,如策略中提及的。还比如——作者是怎样来写动物发出的声音的?为什要在里面穿插诗歌?等等。阅读时提出问题来——在阅读的过程中,尝试回答问题,养成这样的习惯才能成为一个有自我要求的读者。
  四、借力“价值观差异”,提升深度阅读能力
  都说“经典润泽心灵”,润泽心灵的究竟是什么呢?这答案或许很多,或许也很唯一——一种情感。经典版本差异性的背后,体现的是作者对原著理解的差异、价值观的差异和情感的差异。
  借力策略:关联、抽取——读《昆虫记》,除了看到了虫,你还看到了什么?
  课外阅读课上,这颗小石子激荡起的涟漪可真不小。
  生1:我看到了法布尔。他一直坚持观察昆虫,几乎是废寝忘食了。他的韧劲儿、钻劲儿特别强。
  生2:我还看到法布尔的学生们和他的同事们。我的这本书里提到的小儿子保罗和牧羊人都会帮助他观察昆虫。
  师:除了看到虫,还看到这些人。很好,你们的阅读很细致。还有吗?
  生3:我……我的书里还描写了法国南部普罗旺斯(法布尔故乡)迷人的田园风光。
  生4:我的书里不仅写了《装满昆虫的衣袋》的那个池塘,还写了法布尔为了更好地观察昆虫而建造的一个户内池塘。
  师:是啊,这本书让我们看见的东西有很多。刚才大家列举的这些都是从文字表面看见的。你能看到文字背后的东西吗?
  生5:老师,我想起了书中关于金龟子的描写,自恃身强体壮,以武力半路劫持粪球。这样让我想起隔壁班的王雨泽,他就是像金龟子这样的人。
  这个发言之后,学生们的思路彻底打开了——昆虫的生活就像我们人类的生活一样,虫性即是人性;写昆虫,就是在写生命……
  借力成效:
  (1)汲取榜样力量
  在对《昆虫记》进行深度阅读的过程中,这位“像哲学家一般去思考,像艺术家一般地去观察,像诗人一般地去感受和表达”的伟大学者法布尔的形象日渐清晰。从字里行间看到的那份孜孜不倦、那份求实精神、那份不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明明白白绝不罢休的博物学家感人至深的品质,无不对小读者们产生着影响。
  (2)塑造心灵成长
  四年黑暗生活才换来一个月阳光下的生活,可是,这又怎样?丝毫不会影响在阳光下快乐歌唱的蝉的心情。毛毛虫的可笑在哪里?只会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不会思考不会创新。绿头苍蝇很讨厌?如果没有它们,这世界上将会有很多的动物尸体无法很快消失。这些昆虫的蜕变、繁衍和死亡,无形中指引着学生们透过昆虫世界重新认识人类世界、认识我们自己。
  对儿童来说,如何对经典开展深度阅读?思量、实践之后,用一句话概括——围绕不同版本的经典名著在内容选择、语言风格、编排体例、价值观方面的差异精心设计问题,多策略反复晕染,能增添阅读动力、自能阅读实践、学会阅读艺术、提升阅读能力,较大程度实现对经典深度阅读的抵达。?筻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猜想不是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而是有根据的想象,所以既要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又要引导学生小心验证。在循序渐进式的猜想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概括出规律,从本质上把握规律的本质。  【关键词】猜想 验证 数学模型  近日有幸参加一个培训活动,聆听了一位名师执教的《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对执教者循循善诱,引导学
赵国防 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首批“齐鲁名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无锡市社会事业领军人才,无锡市“教育名家”培养对象,无锡市教育督导工作先进个人,无锡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梁溪区人民政府兼职督学。先后有两百余篇文章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主编参编教师培训用书十余本,应邀赴北京、上海、山西、青岛等地讲课讲座三百余场次。  【关键词】课程资源 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应当凸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个核心目标,而标点符号的运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最近,笔者观摩了一些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研读了他们的教学实录,发现不少名师善于发掘标点符号的价值,并巧妙引导学生与文本智慧对话,品味标点符号的精妙,创造标点符号的生命,演绎了别样的精彩。  一、巧妙设疑,引导智读
未来已经到来,只不过还没有分布均匀。  ——【美】威廉·吉布森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是以人的视角看花,若以花的视角看人,恐怕就是“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了。同样,对于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在有的老师眼中,可以说是极少有变化,一个经验管用多年;而在有的老师那里,却感觉变化迅速,需要不断学习、成长。视角不同、立场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看到的风景也不同。对多数教师而言,坚守岗位
【摘要】一年级新生在入学以后,面对新的生活,会产生很多情绪问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通过游戏、对话、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等各种教学策略,对他们进行情绪管理的指导,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  【关键词】情绪管理 小学新生 教学策略  一年级新生进入学校以后,面临着很多的新问题,如新的学习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规则要求等,都需要他们去适应。在这个适应过程中,他们必然会产生很多的困惑,遇到不少的
【摘要】课程改革中将“应用题”更名为“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脱胎于应用题,但绝不同于应用题”。六年级处于过渡学习的重要阶段,借助《圆柱与圆锥》单元复习,本文浅析如何把握教材的特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 能力复习课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改革中将“应用题”更名为“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脱胎于应用题,但绝不同于应用题”。而六年级的教学又有别于其他
“探索规律”,作为新课程进一步强化和突出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加强和重视“探索规律”的教学,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优化学习方式,而且对于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促进思维能力逐步提升等方面均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二学段“探索规律”内容的要求是“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的趋势”。面对“隐含的规律”和“变化的趋
我国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是对古今中外优秀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的有益借鉴。在对话教育经典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围绕文本(教学资源)共同分享的幸福旅程。新课程实施以来,人们逐步走向教学的本源,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先学”我们的理解就是让学生先“尝试”;“以学定教”也就是要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而要提高“尝试”“导
【摘要】在语文课堂中隐藏着许多“积极德育”的因素,这需要每位语文教师用尊重、宽容、理解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无形的、有形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推进德育,进而提升学生在集体中的存在感、归属感、认同感,促使其心理能量日益强大,道德素养日益提升。   【关键词】积极德育 语文课堂 道德素养   在常见的语文课堂中,隐藏着许多“积极德育”的因素,这需要每位语文教师善于去捕捉,勤于去思索,勇于去实践。育海无涯,舟
【摘要】“数学阅读课”是为了追求“数学好玩”,促进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而开发的一种数学新课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大数学、大教育的理念,或者精选教材内容进行适度改造延伸,或者补充有价值、可探究的课外阅读材料。数学阅读课的教学实施“以学习为中心”,是一个学生摸索、顿悟的自主学习过程,教师功在课前,隐在课中,导在学后,为学生发展提供高品质服务。  【关键词】数学阅读 设计原则 内容设置 教学操作  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