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农村建设中体育运动的发展新理念

来源 :中国教师与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e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之一,而农村体育的发展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基础和乡风文明的体现。因此,本人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体育运动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等新理念,并就如何和谐、全面、协同及本土发展的路经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体育;需求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设中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生活富裕则是生产发展的真实体现和直接目的。 毋庸置疑的是,广大农民的体质和身心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和直接目的的尽快实现。因此,注重农村体育发展,增强农民身体素质,提高农民身心健康水平,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我国农民奔向小康生活的必经之路,而“新”则体现着与以往状况的不同,其中改变原来单一的劳动状态,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而农村体育的发展和体育文化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农民的身心健康,增强农村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减少医疗支出,节约经济开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1] ,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农村体育的发展和体育文化建设的推进,还有利于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那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树立起怎样的理念、通过什么路经才能更好地体现体育文化在农村的有效功能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60%,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就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关注农村人口的需求,把农村人口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2],要以全体农村人口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为宗旨,寻求和谐发展之路。
  农民体育是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源泉
  竞技体育的发展壮大虽然离不开不同层面上的专门培养,但不能否认的实事是,“苗子”的产生离不开普及程度和广大农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70%优秀运动员来自农村。农村蕴藏着大批能吃苦耐劳的运动人才,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地[4]。以往在发现农村体育人才时,往往感到年龄过大,运动寿命较短,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体育运动开展不力,很多运动天才在无人发现、过问中随时日而自然消失,即使是个别人被伯乐发现大都已过最佳培养年龄段,且运动寿命不长了。
   不难想象,如果农村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从小有条件参与到一项或几项健身和竞技体育运动中去,不仅可以有效增强农民群体的体质,减少疾病,节约开支,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打下良好基础,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减少不良生活习惯,使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而且也可以为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打下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也就是说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可以促进全民健身和奥运金牌两大战略协调发展。
  2.合理布局,全面发展
  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新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单一形式,力求为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此,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2.1按地域布局
  按地域布局,就是要根据各个区域的经济水平、村落距离、人口密度、交通状况等综合因素,除简易、最基本的设施做到村村都有外,其他要求较高的场地器材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前瞻性原则下先适量修建,尽量做到使有意愿参与者每周可参加3次左右所喜爱的体育运动。所谓前瞻性原则,就是要在考虑现实条件的同时,长远规划,使布局地域性充分体现出来,例如足球场不可要求村村都有,若计划最终应达到3个自然村建1个,那么起初修建时可选取6个自然村先建起1个,以后根据经济发展,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采取中插法逐步达到目标;又如在山区修建足球场地时,应按地形特点选址,且易小而多,而不应一味强调场地标准,必要时应以五人制足球运动为主要发展方向。
  2.2按民族特点布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特色鲜明、种类繁多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各民族除参与一些大众运动项目外,都有自身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因此在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中,除大众运动项目外,应特别重视按民族特色运动布局运动场地和必要的体育运动器材。例如,可规划修建能够逐步改建的赛马场、拳击台、摔跤场地等等,统筹安排,由简到全,步步扩展。这样就会使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展壮大起来,为中华体育运动的大发展增光添彩。
  2.3按经济发展水平布局
  经济条件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没有钱难于成事是同样适用于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最朴实的道理。就目前情况看,新农村建设中也存在着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及村与村之间的不同经济差异,如果用一个尺度要求办好一切事情是不现实的,农村体育的发展更是如此。因此,运动项目、场地、器械等的布局应在长远规划的前提下,按地域总体经济实力合理布局,即要做到规划周到,兼顾各方;先建后建符合实际,先易后难,先简后逐步发展的科学化布局,切不可一哄而上,中途而止,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不良影响。
  2.4按环境特点布局
  环境特点是大自然的产物,多数情况下不易或不可改造,与城市社区相比自然环境对农村体育的影响和制约更为明显。因此因地制宜地发展体育运动应该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即应发展中长跑的地区不应苛求短跑;应发展山地自行车运动时不应再“创造”过多的场地自行车运动场;足球运动场应以小型便利为起点,以地方适宜性而修建……总之,即使经济条件允许,也不能脱离地域特色而去盲目发展不适宜的项目,因为这里还存在一个居住人群的运动习惯问题,而运动发展的目的是全面健身,只要能达到此目的,运动类型和形式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且符合地域特征的运动类型和形式更容易达到这一目的。
  3.突出乡情,本土发展
  乡情即乡土之情,是农村一切需办事情能够办成、办好的基础保障之一,农民体育运动的开展与发展也不例外,要尽可能地突出乡情,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立足农民需求,实行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稳步发展,逐步提高的方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因地制宜、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就地取材[5]。潜心做到壅根扩张的发展之路。
  3.1以本地基础体育为本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年来,虽然国家对农村体育发展直接的投入不多,但是勤劳质朴的农村成员还是通过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法发明发现了许多适于开展的、有中国农村特色的体育活动[2]。近年来,国家的投入不断加大,各地农村的体育运动随地域和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而持续不断地前行,因此各地都有一些群众喜爱的运动项目存在且发展着。故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运动的规划实施首先应重视本地已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项目,使它们向正规、健康和有利于健身的方向发展,以打下运动基础,进而扩展,以求逐步达到基本完善的地步,使每个农村成员都能参与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而只有在已有运动项目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才能有效引导农民积极加入到体育运动行列中,从而达到改善体质的目的。
  3.2以乡土体育为主发展
  乡土是指农民的生活方式具有浓厚的乡村社会与农业生产的性质与特点,乡土气息浓不仅体现在农民的生活方式中,而且在农民的体育文化活动中也是最典型的特点[6]。乡土体育是土生土长的运动形式,它植根于农村,对体育设施要求不高,趣味性强,简便易行,也具有省钱、能锻炼及可操作性,例如:挑粮食、举重物、负重跑等项目,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对促进当地生产发展功效显著,符合农民健身的习俗和需要。
  3.3以个性体育为特点发展
  地方或区域内的某一特长运动项目,是长期存在于群众中的经久不衰的运动形式。它不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是“天才”运动员产生的土壤,发展好它们不仅对农村体育的开展大有好处,而且会给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例如,草原地区的赛马、山地区域的长跑和自行车、寒冷地区的滑雪和冰上运动、江河地域及海洋沿岸的游泳及划艇等等。
  3.4以民族特色体育为基础发展
  多民族和谐共处是我国社会的一大特点,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传统优势运动项目,我们应在抓好各民族具有普遍健身意义的运动项目的同时,注重每个民族独具特色的某一具有天赋的运动项目及其各子项目的有效发展。肯定地说,如果5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运动中能够精炼出一半运动大项,我国对世界体育运动的贡献将是深远而伟大的。
  以上所谈仅仅是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文化和农民体育运动项目发展应重视的一些理念和路径,绝不是实施者主观臆想就可以见效的。各级政府和相应的主管部门应将其视为利民利国的千秋大业,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要,提高农民身体素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观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充分发挥体育的作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29(03):150-151.
  [2]李素.由农运会看多元化农村体育发展趋势[J].理论前沿,2009,(06):33-34.
  [3]魏强.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及策略[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23(01):63-66.
  [4]李会增,赵晓红, 王向东等.对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04): 6-9.
  
其他文献
【摘要】在初中数学解题时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等个体性差异的影响,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本文从实际出发,并从学生解题错误的成因入手,通过观察错题、发现错误,巧妙利用错误,有效促进教学。  【关键词】巧用错误;有效性;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日显重要,也逐渐被许多教师所认可。这里主要探讨利用学生的错误来提高教学有效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哪个年级,也不论是哪些学生,都会出现这样那样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围绕学生学这一中心展开的学与教的对立统一。追求课堂高效是追求学校教育发展的关键。学是内因,所以,教师要通过既注重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注重知识、能力,更注重素养;既注重课堂,更注重课外;既注重一般生、拔尖生,更注重学困生;既注重学为内因,更注重中、小学生心理的可塑性,来对每个学生从小做好自信心培养以营造高效课堂,以其良好素养,
期刊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日益突出。  【关键词】特长生;文化课学习人要健康成长,必须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明的传播是要文化世代相传而来的。要让孩子更快,更健康的成长,无疑是把他们按时送到学校进
期刊
对中学设及到的理科有数学、物理、化学及生物等教材非常的熟悉,它们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中学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差生”,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理科差生,有的差得一塌糊涂,不可救药。下面就如何转化“差生”,谈一点我平时怎样做的工作,仅供大家参谋,有需要改进的请多多指出,我乐意接受。    1.教师对“差生”的尊重和接纳    我
期刊
1.问题的提出 1.1高中物理学习中的问题 高中生在物理学习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经常有学生反映做题时想不到用某某定理或定律,考试前脑子一片空白等。这种现象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学到的物理知识比较零散,知识间逻辑关系不清晰,没有良好的认知结构;二是思维能力较差,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 1.2复习课的重要性及教学难点 新授课与习题课是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巩固具
期刊
1.案例简述  七年级生物上册《种子植物》中涉及一系列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为了直观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因地制宜地综合资源优势,结合具体实验操作过程,需要整合教材内容,将前后实验时间顺序变更、将部分实验装置创新合并,进行探讨实践并收集有价值视频资料进行七八年级学生学习、复习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完善教育教学。  2.案例正文   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七年级生物上册中《被子植物的一生》教学内
期刊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指出数学课程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并以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实现对于人才素质的培养。做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和转变,最终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1.转变教师教学方式   由于新课程要体现时代
期刊
【摘要】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是以美术鉴赏为主,大量的图象和专业知识加之繁重的学业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必然会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学生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在课改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如何与时俱进,上好一堂美术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角色观念;因材施教;互动;结合实际Shallow talk how t
期刊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相信,通过实施创新教学策略,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会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也必将迎来语文教学的又一个艳阳天。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
期刊
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正涌向学校,并迅速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尤其是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在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作为学校工作重要内容之一的学校管理在信息技术面前则显得无所适从,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与学校管理手段的陈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学校管理人员不适应现代学校管理的状况越来越明显。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固然有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建设滞后,学校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