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应用品管圈活动提高患者对跌倒坠床警示标识的认知率。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组织,对科室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按照活动步骤开展相关质量改进。结果:经品管圈活动,将防范措施未落实的例数由改善前的31例下降到改善后的15例,患者不知道相应防范措施的例数由16例下降到7例,完成了预定的目标。提高了患者的知晓率及护士落实措施的执行率,提高了圈员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品管圈;预防跌倒坠床;警示标识
品管圈(qualitycontrol circle,qcc)是指同一工作现场,工作性质相类似的基层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所形成的小集团[1]。2013年8月---10月,我科开展了以提高患者对跌倒坠床警示标识知晓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通过各项措施措施使患者对警示标识的知晓率显著提高,提升了科室的护理质量。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1方法。
1.1-2成立品管圈及选定主题
召开品管圈会议,12名圈员们根据科室存在的问题经过头脑风暴列出了5项待选主题,并对待选主题打分,最终确定了以“提高患者对跌倒坠床警示标识的知晓率”为本次活动主题。
1.3 计划拟定
针对此次活动制定了计划表,时间段从2013年7月------2013年12月,分为九大步骤。
1.4现状调查
圈员们在2013年8月4日-----8月15日利用自制查检表对跌倒坠床警示标识进行检查,共95例。其中缺陷例数:防范措施未落实31例,患者不知道相应的防范措施16例,患者不了解高危项目的含义9例,未向病人解释警示标识含义4例,资料收集不完整2例,标识放置时间〉4小时2例。通过分析得出警示标识知晓率低的原因主要有:1.不知道警示标识作用,2.护士未落实标识中的措施。
1.5设定目标:
防范措施未落实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百分值*圈能力=31-31*73.4%*64%=16(原来有31例有问题。目标是控制在16项以内)。患者是否知道警示标识的相应措施目标值:通过计算,目标值=8(之前100例有16例不合格,现在的目标是100例中有8例以内不合格)。
圈员对改善重点项目展开头脑风暴,做出要因分析。并按80/20原则选定要因:1.医院对患者及家属自身安全责任无要求。2.护士宣教内容不规范。3.护士责任心不强,专业水平有限。
2对策拟定与实施
2.1入院签订协议、沟通记录增加安全条款。由于医院重视程度不够,患者安全缺乏第一道防線。通过与医院沟通,入院时与患者及家属签订安全协议。医生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记录上增加安全条款一栏,并告知其意义。
2.2规范宣教内容,丰富宣教形式。
2.2.1制定出规范的警示宣教程序。由小组成员中选定负责人,制定出规范的警示宣教程序。包括入院时评估筛选,非高危人群提高警惕,注意疾病动态发展。高危人群入院前三天均按不同的预期目标进行宣教,落实措施以及强调落实中的注意事项。宣教程序经讨论通过后,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的宣教程序与方法,2.2.2制作新颖的警示标示。此项目负责人制作出形式多样的警示标示,如漫画,宣传手册,温馨提示卡等插于病人床头,激发病人及家属的好奇心,引起关注。2.2.3.丰富宣教形式。项目负责人制作出预防跌倒坠床的宣传PPT。将PPT课件放在护士工作站配备的电脑里,每周五在病房内播放并进行讲解。
2.3加强护士责任心,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增强安全意识。由科室资深护士主持召开新护士座谈会及安全分析会,通过案例分析对科室人员进行分层培训,提高新护士的责任心。通过在晨会中提问跌倒坠床相关知识,组织学习规范的病房巡视内容,提高护士的专业素养,形成规范的宣教程序。
2.4制定规范的巡视病房内容。护理安全重在预防,为此我科制定了详细的白班夜班责任护士巡视病房内容,严格按此执行。并且通过制定生活服务表格监督大家主动协助病人生活护理,减少跌倒坠床事件可能发生的相关因素。
3效果确认
3.1有形成果:改善前后主要原因数据比较
3.2无形成果
4.讨论及体会
患者发生跌倒或坠床常常会产生严重的后果,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2]。通过此次品管圈活动,我们对提高患者对警示标识的认知率,防止跌倒坠床方面有以下体会:
4.1查检表制定重在“实”。在本次活动中,圈员们制定的计划均从实际出发,将每项措施落到实处。例如,在自制查检表时,小组成员将可操作性放在首位,尽量去除模糊概念,每一步都用清晰具体的数据真实的反映了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全面客观的制定措施。同时,特别增加了是否落实防范措施一栏,避免工作形式化。
4.2预防措施制定重在“先”。在制定措施时,注意对高危患者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了预见性的防范措施,避免了危险的发生。如:患者入院时,根据《高危跌倒坠床评分表》进行评分,≥45分或者年龄≥60岁的患者,在其床头挂跌倒坠床警示标识。根据患者存在的不同危险因素,选择告知预防跌倒坠床内容及相应的注意事项,可以更好达到效果。
参考文献:
[1]林荣瑞,品质惯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157.
[2]冯茂群,方菊花.患者坠床事件分析与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9,9(5):49-50.
关键词:品管圈;预防跌倒坠床;警示标识
品管圈(qualitycontrol circle,qcc)是指同一工作现场,工作性质相类似的基层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所形成的小集团[1]。2013年8月---10月,我科开展了以提高患者对跌倒坠床警示标识知晓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通过各项措施措施使患者对警示标识的知晓率显著提高,提升了科室的护理质量。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1方法。
1.1-2成立品管圈及选定主题
召开品管圈会议,12名圈员们根据科室存在的问题经过头脑风暴列出了5项待选主题,并对待选主题打分,最终确定了以“提高患者对跌倒坠床警示标识的知晓率”为本次活动主题。
1.3 计划拟定
针对此次活动制定了计划表,时间段从2013年7月------2013年12月,分为九大步骤。
1.4现状调查
圈员们在2013年8月4日-----8月15日利用自制查检表对跌倒坠床警示标识进行检查,共95例。其中缺陷例数:防范措施未落实31例,患者不知道相应的防范措施16例,患者不了解高危项目的含义9例,未向病人解释警示标识含义4例,资料收集不完整2例,标识放置时间〉4小时2例。通过分析得出警示标识知晓率低的原因主要有:1.不知道警示标识作用,2.护士未落实标识中的措施。
1.5设定目标:
防范措施未落实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百分值*圈能力=31-31*73.4%*64%=16(原来有31例有问题。目标是控制在16项以内)。患者是否知道警示标识的相应措施目标值:通过计算,目标值=8(之前100例有16例不合格,现在的目标是100例中有8例以内不合格)。
圈员对改善重点项目展开头脑风暴,做出要因分析。并按80/20原则选定要因:1.医院对患者及家属自身安全责任无要求。2.护士宣教内容不规范。3.护士责任心不强,专业水平有限。
2对策拟定与实施
2.1入院签订协议、沟通记录增加安全条款。由于医院重视程度不够,患者安全缺乏第一道防線。通过与医院沟通,入院时与患者及家属签订安全协议。医生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记录上增加安全条款一栏,并告知其意义。
2.2规范宣教内容,丰富宣教形式。
2.2.1制定出规范的警示宣教程序。由小组成员中选定负责人,制定出规范的警示宣教程序。包括入院时评估筛选,非高危人群提高警惕,注意疾病动态发展。高危人群入院前三天均按不同的预期目标进行宣教,落实措施以及强调落实中的注意事项。宣教程序经讨论通过后,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的宣教程序与方法,2.2.2制作新颖的警示标示。此项目负责人制作出形式多样的警示标示,如漫画,宣传手册,温馨提示卡等插于病人床头,激发病人及家属的好奇心,引起关注。2.2.3.丰富宣教形式。项目负责人制作出预防跌倒坠床的宣传PPT。将PPT课件放在护士工作站配备的电脑里,每周五在病房内播放并进行讲解。
2.3加强护士责任心,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增强安全意识。由科室资深护士主持召开新护士座谈会及安全分析会,通过案例分析对科室人员进行分层培训,提高新护士的责任心。通过在晨会中提问跌倒坠床相关知识,组织学习规范的病房巡视内容,提高护士的专业素养,形成规范的宣教程序。
2.4制定规范的巡视病房内容。护理安全重在预防,为此我科制定了详细的白班夜班责任护士巡视病房内容,严格按此执行。并且通过制定生活服务表格监督大家主动协助病人生活护理,减少跌倒坠床事件可能发生的相关因素。
3效果确认
3.1有形成果:改善前后主要原因数据比较
3.2无形成果
4.讨论及体会
患者发生跌倒或坠床常常会产生严重的后果,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2]。通过此次品管圈活动,我们对提高患者对警示标识的认知率,防止跌倒坠床方面有以下体会:
4.1查检表制定重在“实”。在本次活动中,圈员们制定的计划均从实际出发,将每项措施落到实处。例如,在自制查检表时,小组成员将可操作性放在首位,尽量去除模糊概念,每一步都用清晰具体的数据真实的反映了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全面客观的制定措施。同时,特别增加了是否落实防范措施一栏,避免工作形式化。
4.2预防措施制定重在“先”。在制定措施时,注意对高危患者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了预见性的防范措施,避免了危险的发生。如:患者入院时,根据《高危跌倒坠床评分表》进行评分,≥45分或者年龄≥60岁的患者,在其床头挂跌倒坠床警示标识。根据患者存在的不同危险因素,选择告知预防跌倒坠床内容及相应的注意事项,可以更好达到效果。
参考文献:
[1]林荣瑞,品质惯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157.
[2]冯茂群,方菊花.患者坠床事件分析与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9,9(5):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