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比较教学古诗词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r8232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如诵读、品读感悟、诗画结合……如此种种,使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更加精彩。笔者认为,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另辟蹊径,巧借比较来让学生学习古诗,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古诗词在创作、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特点,进而使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更加深刻。
  一、比较题目
  在古诗词中,诗题是一首诗浓缩的精华,它往往包含了作者在创作时的独具匠心。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题的比较入手,帮助学生发现诗词的结构或者在选字上的奥秘,从而使学生对古诗词的印象更加深刻。
  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由于学生前面已经学过《村居》这首诗,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让学生比较:同样是描写村居,它们的题目有什么区别?经过比较后,学生明白了在《清平乐·村居》中“清平乐”是一个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是我国著名词人辛弃疾所作,而《村居》是我国清代诗人高鼎所作,主要写了孩童们在村边放风筝的画面。这样经过比较阅读以后,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
  在这两首诗中,根据所学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取了比較阅读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学,学生对古诗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感受更加深刻,教学效果显著。
  二、比较作者
  在古诗词创作的过程中,由于受历史背景、文化因素、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诗词所表达流露出来的情感也不一样,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就诗词的作者展开比较,以使学生真正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诗词所要表达的独特情感。
  如《江雪》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恰好他被贬到了永州,精神上受了很大的刺激。因此,在这首诗中他主要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的清高孤傲,在山、鸟以及渔翁的描写表达上,整首诗给人一种孤独冷清的感觉。而《山行》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山径、白云、人家、红叶等,表现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赞美,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在教学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就这两首诗词的作者进行比较:同样是唐代的诗人,同样都是描写景物的,为什么给人们的感觉如此不同?这样通过比较以后,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古诗词有更进一步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上述案例中,根据诗词的特点,我主要采取了让学生就诗词作者进行比较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对两首诗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进行比较阅读,从而使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走入了深处。
  三、比较情感
  古诗词大都蕴含着一定的情感,有思念家乡的,有歌颂友情的,有表达自己对大自然喜爱的等。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就古诗词所表达的不同情感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切体会诗词情感,增强表达效果。
  如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的时候,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让学生比较:同样是送别诗,这两首诗有什么区别?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经过比较阅读以后认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则是通过对送别时周边景物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眷恋之情。这样经过比较以后,学生对于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及送别诗不同的表达形式也有了进一步的感受与体会。
  在上述案例中,我主要从情感的方向出发,引导学生展开比较阅读,促使诗词中的表达方式及情感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有效拓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广度,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高青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教育部在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呢?笔者以为,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语
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而培养语言运用能力需要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那么, 在教学中,如何突出实践,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呢?  一、进行口语表达实践  《乌塔》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盛新凤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没有在课文的思想内容上纠缠,而是别出心裁,依据文本,创设情境引发了三次有层次的语言实践,来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通过独白体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诚然,当下社会是一个呼唤团结协作的社会,没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学生就无法真正契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阅读教学就应该顺应学生的认知思维,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要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发展,还要促进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领悟升级和阅读技巧的有效提升,进而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  一、梳理合作意识,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
《祖父的园子》是统编本五年级下册的经典课文,改选自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诗意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浓墨重彩地描摹了童年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地劳作和戏耍的欢乐生活。其中,“我”就是童年萧红的化身,而“园子”则包含着双重的意蕴:一种是属于记忆的“园子”,氤氲着童年的乐趣和“园子”的美学,是萧红对于童年生活的“生命的回望”;一种是属于感觉的“园子”,笼罩着现实的
现代教育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进入课堂,各种教育模式层出不穷,但仍有不少教师在“穿新鞋,走老路”。我认为,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是仍然没有牢固树立“以学为本,以生为主”的“双主”意识,仍然徘徊、逗留在“怎么教、如何教”的教法问题上(走的是传统路线),忽略或淡化了以学生“怎样学、如何学”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要处理好这个问题,除了教师要积极主动转变教学观念外,更多的还需要我们从操作层面引导教师把目光聚焦于
期末考试前,学生们显得紧张而忧郁,教师们则个个面露愠色,整座校园显得烦闷而焦躁。  办公室里,闷在作业堆里的我,飞速地在本子上用笔圈画着学生们的错别字,望着满眼的红“×”,一股无名之火腾地在胸中蹿出。难写的字、重点背的课文,都强调了不下十遍,怎么就记不住呢?这是迎接考试的态度?深深的忧虑像一瓶散发着馊味的饮料,溢满了整个心房。  忽地,门外传来一阵阵开心爽朗的笑声,抬起沉重的头,定睛一看,哟——原
在教学中习作是一个重点,在听、说、读、写四个环节里,尽管写被列在了最后,但这恰恰体现了写的重要性。写是一种综合性的信息输出活动,具有较高的难度。写看起来只是让学生进行写話或者习作,但是相对于他们的认知能力而言,已经是一种挑战性很强的学习过程了。在通常情况下,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是通过习作来完成的,这符合教育的规律。而且通过习作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有技巧的,近年来的小学教学研究表明,微习作一样可以培养学生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相关阅读内容进行“短平快”写作的一种习作训练策略。统编本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或隽永潇洒,或激越昂扬……彰显着祖国语言文字无穷的魅力。学生现在不仅仅要学习语言和文字,更重要的是运用语言文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教材中的优秀片段,挖掘教材蕴藏的写作元素,充分把写的训练有机融于阅读教学之中,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就能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教材中的课文,有许多精妙的词句段篇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巧借课文,反复品读这些新颖独特的词语、富有哲理的句子、引发共鸣的段落,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不仅助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促使学生的表达更加灵动、更加鲜活。  一、积累词语,个性表达  很多学生由于缺少词汇量的积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非常贫乏,表达缺乏感染力。要使学生能够写出独特的句子,拥有自己的语言风格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了一些小古文,这些小古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与浓缩,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那么,在小古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呢?  一、激  激,即激发兴趣,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