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和实施,新的教学理念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时间,“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方法被广大语文教师所推崇。无论是市县级的观摩课,还是校内的公开课,总离不开小组合作的重头戏。就在大家为“小组合作”拍手叫好的那一刻,我却对“小组合作”这种形式有着自己的一点想法。我觉得任何事物都不能走极端,如果因为新的课程理念的先进性而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未必是理智的选择。教育学理论也指出:“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儿童发展潜力。”在现实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小组合作”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理性思考:“小组合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课程标准提出:“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但在教学实践中,一部分老师对于合作并没有真正领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小组合作”运用过于频繁
中国人有句成语:“过犹不及”,说得是有道理的。然而,有些教师被新课标牵着鼻子走,课堂教学中每一处都想体现新课标理念,小组合作运用过于频繁。有时,也不管问题是否适合合作讨论,都拿过来让学生小组间讨论。造成小组合作呈现随意性,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效果。其实,这也是违背了教育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上学期,有一次参加高一年级的听课活动,教学的课文是《荷塘月色》。在这一节课中,教师安排了五六次“小组合作讨论”,显得一节课多少有些凌乱。再加上每次讨论的时间都很仓促,导致小组讨论草草结束。
(二)“小组合作”缺乏教师参与
虽然新课程理念尤其强调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它也并不是完全抛弃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一部分语文教师打着“新课程理念”的旗号,把小组合作活动完全推给学生。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只是站在一侧耐心等待,或者是在各个小组间简单查看情况;然后让各小组代表汇报成果;最后教师宣布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其实,像这样缺乏教师指导和参与的小组合作仅仅是“有其名无其实”,它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而已,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组合作”完全取代教师讲解
如今,“满堂灌”一词在广大教师心目中似乎已经成为陈旧教学模式的代名词,成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贬义词,这也就意味着传统教育学提出的“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完全被否定。在新课程理念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今天,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老师讲授时间越来越少,甚至有人提出:如果一节课中,教师讲解时间超过10分钟,这就是一堂失败的课,无效的课。在这样的观念下,课堂上乱哄哄的小组合作讨论被推崇为课堂改革的典范。个别学生的脱离文本主旨的胡言乱语,也被教师表扬为“有创新”。课堂上少了教师的讲解,多了学生利用小组讨论的时间去谈论无关话题的现象,因此,老师很难控制每个小组学生讨论的具体内容,结果造成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很少。
例如,笔者一次上公开课,教《故都的秋》这一课,对于五幅秋景图,本来打算详解三个画面的,但为了迎合大家的口味,对于五幅画面完全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笔者的出发点是想面面俱到,可是因为自己讲得少,学生讨论得多,导致结果都没有讲得透彻,教学效果比较不如意。在当天的评课中,参加评课的老师也说出了这一点。
二、探索实践:小组合作教学的策略
(一)结合实际,灵活安排
在语文教学中,并不是只要有问题就需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如果有的问题很简单,更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那就完全没有必要开展小组合作。对于学生意见基本一致的问题,也不需要小组讨论。过于频繁、没有实际价值的小组合作不仅会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还会使学生养成一味依赖他人解决问题的不良习惯。
例如,笔者在教《记念刘和珍君》这一课时,一节课中只安排了一次小组合作讨论。象“在本文中,作者的笔触牵扯到的人有哪几类?”“贯穿全篇文章的感情线索是什么?”等问题,并没有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而多数学生在自主思考后,能够得到相对完整的答案。而在讨论本文的行文思路时,笔者就根据教学需要,安排了小组合作讨论。通过一系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对本文的写作思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有利于学生领会本文的主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
(二)全程调控,参与讨论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全程调控小组活动,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只有教师的有效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
例如,笔者在教《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在“人物亮相”这一教学环节时,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笔者全过程地参与了学生的小组讨论,并从“宝玉和凤姐对自己穿戴方面的态度”、“宝玉和凤姐的美有何区别”等方面,对学生的合作讨论进行指导,因为有了老师的参与,学生的讨论更加热烈而积极,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根据需要,适当讲解
任何时代,都需要继承和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也需要在创新的同时,继承传统。很多教育专家批评当今一部分教师是“穿新鞋”,“走老路”,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有积极的意义,但从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一部分教师认为“旧”就是“不好”的错误认识。笔者认为,那种有了“新鞋”就丢掉“旧鞋”的观念是不切实际的,也是行不通的。虽然新课程理念提出“合作、探究”,但也不代表全盘否定教师的讲解。因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还提出:“引导学生自行钻研、互相探讨,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讲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固然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但可以在兼顾小组讨论的同时,辅以适当的讲解,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有些问题是容易被忽视的,特别是传统的方法更容易被忽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根据教学实际,在继承传统适当讲解的基础上的“小组合作”课堂,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的“小组合作”教学才会在新课程理念的陪伴下踏上辉煌的征程。
一、理性思考:“小组合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课程标准提出:“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但在教学实践中,一部分老师对于合作并没有真正领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小组合作”运用过于频繁
中国人有句成语:“过犹不及”,说得是有道理的。然而,有些教师被新课标牵着鼻子走,课堂教学中每一处都想体现新课标理念,小组合作运用过于频繁。有时,也不管问题是否适合合作讨论,都拿过来让学生小组间讨论。造成小组合作呈现随意性,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效果。其实,这也是违背了教育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上学期,有一次参加高一年级的听课活动,教学的课文是《荷塘月色》。在这一节课中,教师安排了五六次“小组合作讨论”,显得一节课多少有些凌乱。再加上每次讨论的时间都很仓促,导致小组讨论草草结束。
(二)“小组合作”缺乏教师参与
虽然新课程理念尤其强调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它也并不是完全抛弃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一部分语文教师打着“新课程理念”的旗号,把小组合作活动完全推给学生。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只是站在一侧耐心等待,或者是在各个小组间简单查看情况;然后让各小组代表汇报成果;最后教师宣布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其实,像这样缺乏教师指导和参与的小组合作仅仅是“有其名无其实”,它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而已,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组合作”完全取代教师讲解
如今,“满堂灌”一词在广大教师心目中似乎已经成为陈旧教学模式的代名词,成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贬义词,这也就意味着传统教育学提出的“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完全被否定。在新课程理念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今天,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老师讲授时间越来越少,甚至有人提出:如果一节课中,教师讲解时间超过10分钟,这就是一堂失败的课,无效的课。在这样的观念下,课堂上乱哄哄的小组合作讨论被推崇为课堂改革的典范。个别学生的脱离文本主旨的胡言乱语,也被教师表扬为“有创新”。课堂上少了教师的讲解,多了学生利用小组讨论的时间去谈论无关话题的现象,因此,老师很难控制每个小组学生讨论的具体内容,结果造成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很少。
例如,笔者一次上公开课,教《故都的秋》这一课,对于五幅秋景图,本来打算详解三个画面的,但为了迎合大家的口味,对于五幅画面完全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笔者的出发点是想面面俱到,可是因为自己讲得少,学生讨论得多,导致结果都没有讲得透彻,教学效果比较不如意。在当天的评课中,参加评课的老师也说出了这一点。
二、探索实践:小组合作教学的策略
(一)结合实际,灵活安排
在语文教学中,并不是只要有问题就需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如果有的问题很简单,更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那就完全没有必要开展小组合作。对于学生意见基本一致的问题,也不需要小组讨论。过于频繁、没有实际价值的小组合作不仅会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还会使学生养成一味依赖他人解决问题的不良习惯。
例如,笔者在教《记念刘和珍君》这一课时,一节课中只安排了一次小组合作讨论。象“在本文中,作者的笔触牵扯到的人有哪几类?”“贯穿全篇文章的感情线索是什么?”等问题,并没有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而多数学生在自主思考后,能够得到相对完整的答案。而在讨论本文的行文思路时,笔者就根据教学需要,安排了小组合作讨论。通过一系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对本文的写作思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有利于学生领会本文的主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
(二)全程调控,参与讨论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全程调控小组活动,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只有教师的有效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
例如,笔者在教《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在“人物亮相”这一教学环节时,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笔者全过程地参与了学生的小组讨论,并从“宝玉和凤姐对自己穿戴方面的态度”、“宝玉和凤姐的美有何区别”等方面,对学生的合作讨论进行指导,因为有了老师的参与,学生的讨论更加热烈而积极,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根据需要,适当讲解
任何时代,都需要继承和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也需要在创新的同时,继承传统。很多教育专家批评当今一部分教师是“穿新鞋”,“走老路”,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有积极的意义,但从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一部分教师认为“旧”就是“不好”的错误认识。笔者认为,那种有了“新鞋”就丢掉“旧鞋”的观念是不切实际的,也是行不通的。虽然新课程理念提出“合作、探究”,但也不代表全盘否定教师的讲解。因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还提出:“引导学生自行钻研、互相探讨,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讲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固然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但可以在兼顾小组讨论的同时,辅以适当的讲解,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有些问题是容易被忽视的,特别是传统的方法更容易被忽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根据教学实际,在继承传统适当讲解的基础上的“小组合作”课堂,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的“小组合作”教学才会在新课程理念的陪伴下踏上辉煌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