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宝贝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n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妮宝贝,1998年开始在网络上发表小说,从2000年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至今,已有《八月未央》《彼岸花》等八部作品。所有的作品均进入全国文艺类图书畅销榜,还被介绍或选载进入德国、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
  谈到动笔的冲动,安妮宝贝曾说:“应该是跟长期阅读,某种先天成分以及一个人的反省和观察记录的习惯有关。”因为小时候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安妮宝贝有一半的童年与祖母在乡下度过,家里的保姆常常换人。她会披着母亲的围巾对镜扮越剧名伶,还喜欢一个人躲进院落后面的草丛,捉蜻蜓、蟋蟀,躺在草地上仰望蓝天。“童年的时候我得负担一些成人的情绪。例如对孤独和分离的忍耐。这样的孩子容易变得颓废和不羁。……但是我选择了阅读。看了很多书。”这段自述告诉我们,童年的体验给予安妮宝贝的是孤独的创伤,以及为什么她觉得自己的写作与长期的阅读有关。
  读过安妮宝贝八部作品的人肯定能明显感觉到她的风格在改变。早期作品《告别薇安》《八月未央》等,充满了阴郁疼痛、孤独颓靡的末世情绪,给人绝望苍凉的感觉。而后期的《二三事》,特别是《清醒纪》《莲花》《素年锦时》,不再阴暗晦涩,而是对人生、生命的自省和追索之后的淡定、超脱,非常笃定明朗。安妮宝贝在《八月未央》新版本自序里说:“《告别薇安》《八月未央》,是两本比较特殊的书。它们是转折点上的一个标记。这两本书代表着我的写作青春期的结束。”为什么她的身上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因为安妮宝贝在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关系。皮亚杰用“平衡”来解释这种关系,他把“平衡”的过程看作是主体与环境之间“同化”与“顺应”交互进行的过程。如果说“同化”是物被人的同化,“顺应”则是人对物的适应。早期的安妮宝贝是在“同化”环境。离开优越的银行工作转向编辑、广告、出版,自己“走天涯”,带有一种青春的执拗和对抗。她一直保持离群索居的边缘状态,从事写作之后更是很少与外界接触,很少接受采访之类的商业活动。曾写作到深夜,只睡两三个小时后去上班,也经历过人情冷暖,更多的是观察、记录和自省,最终从对自身的生活状态的思量来描写工业化大城市中游离者的生活,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父亲的亡故给安妮宝贝很大的打击。或许这可称作她创作的一道分水岭,从这以后她开始“顺应”环境(需要说明的是“顺应”并不是“妥协”,而是跟环境心平气和)。安妮宝贝说:“当自己经历过一些事情,开始成熟和懂事了,但那个人却不在了。如果你一直都很爱一个人,明白自己又一直在用错误的方式对待他,但却没有改过的机会了,这是让人很难过的。”所以“父亲的离开,对我产生的影响极其深重。我相信这种怀念,不会随着时间消失,而是会变成一种更为广博和沉默的苍凉。它使我对爱和生死的问题,重新产生反省”。
  除了至亲死亡导致安妮宝贝的创作风格改变之外,不断行走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凝固不变或简单重复不利于作家保持其创作活力,对安妮宝贝这样少与外界接触的作家来说更是如此。于是她通过旅行来使自己的创作活力长盛不衰。旅行的过程中她会接触不同的人和事,可以观察、记录并反复思省爱、死亡、人生等一系列永恒的问题。在越南、柬埔寨行走之后,她写了《蔷薇岛屿》送给父亲。书里出现了许多关于“我”和父亲、关于死亡的场景,安妮宝贝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承担感情的变故。同样,因为去了墨脱,经历了蚂蟥区、山体滑坡等种种艰险,多次站在生与死的边缘,所以她创作了《莲花》。旅途上渐行渐远,在精神的道路上安妮宝贝也渐行渐远。可以说这种风格的变化是她修行的过程。
  曾有人说:“一个智慧的人,他的人生走向应是从早年激烈的悲观主义到温和的怀疑主义再到明晰的乐观主义。这个乐观主义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坦然和淡定,是世事沧桑之后的豁达。”纵观安妮宝贝的创作,不难看出,正好经历了这么一个发展过程。虽然童年的孤独感一直跟随,但成长的经历、反复的自省已让她与生命达到某种平衡,获得光明、温暖、开放的感情。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大学文学院2009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审读2011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170套,古诗词鉴赏题就达近百首。细细品读这些诗词,内容含蓄,意境幽远,手法灵活,语言凝练,让人感动,给人启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词鉴赏重点考查学生的感悟体会、审美分析、体验表达等综合性能力。选材上,课内外兼备,名篇居多;命题内容上稳中有变,角度灵活;考查方式上综合
期刊
2011年11月有幸聆听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望月》一课,两个完整的课时诠释了王老师所践行的“诗意语文”的教学思想,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王崧舟老师在《望月》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月景的写作顺序,再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之美,最后落实到写上,学生的写水到渠成,写的训练扎实有效。王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精妙的课堂掌控力、精彩的语言让与会老师折服。仔细品味这节课,它带来的不单是享受,更多的是思考
期刊
习作过程是一趟心的旅程,是教学者欣赏习作者心灵放飞的过程。如何将教师的智慧潜移默化地变为动力传输到学生的心田,让习作者从倾听者处获得力量、汲取营养,使习作更加精彩呢?通过对一节习作课的思考让我有所收获。  苏教版第11册习作2中,要求学生想一想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然后跑到爸爸(或妈妈)面前,看着他(她)的眼睛认真地说:“我爱你!”或者写在纸上给他们看。爸爸妈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将整个过程记
期刊
“上课要简约清晰一点。”这是三十年前一位特级教师在一次语文教研活动时讲的话。我感到这句话虽朴素,细细品味却很有道理。几十年来,虽然教学改革波澜起伏,被认为好的课,无论是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或是教学重点的突破,或是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总离不开思路清晰、简约有效。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努力追求着简约清晰的价值取向。  一、课前准备,精于文本解读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演奏一首优美的
期刊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变化多端,许多现象难以捉摸。可是在地球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有一种现象却年年如是,终而复始。这种现象就是我们熟知的四季轮回,季节更替。  文学史也有许多以四季为写作对象的文章,在散文中有一组颇具特色,它们是《春》《海滨仲夏夜》《故都的秋》《济南的冬天》。这四篇散文各有特色,具有品味赏析的价值。  任何作品都有基调,即文章的主要精神。这几篇文章的基调各不相同。朱自清满怀喜爱讴歌、
期刊
课堂教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维纳斯正因为断臂,才更具艺术魅力,教学正因为遗憾才让我们不断进取。我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地遭遇着“遗憾”,感受着“遗憾”,但我发现,当“遗憾”被成功利用后,“遗憾”便再也不是“遗憾”,俨然成了教育过程中的另一种资源。  “学”的遗憾。我班的小豪成绩非常不理想,作业经常不做或少做,但他的课堂积极性却出奇的高。起初,我怯于让他起来读书或回答问题,因为他的回答经常是词不达意,
期刊
语文教学似乎永远是个怪圈,一旦钻了进去,便云里雾里的,不知身在何处,也不知路在何方了;而一旦跳了出来,便又如梦方醒:啊,语文原来很简单,不就是读书嘛!古代、近代乃至现代,有多少语言巨匠、国学大师,都没有经历过如今这令人眼花缭乱的语文课堂,他们其实都是读书读出来的。由此,笔者以为,读书指导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抓手。    一、读书指导:何以应为语文教学的第一抓手    将读书指导视为语文教学的第一抓手,
期刊
赵宪宇(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著有《教育的痛和瘁》等教育散文三部曲等):要我评价许昌良先生,应该说很荣幸,也很有话可讲。虽说接触不长,但我对他的了解却比较深。不仅因为他在来无锡之前已经是苏北和江苏有名的人物,来无锡之后,更是如鱼得水,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更加活跃,真可谓誉满大江南北了。  2009年,许昌良先生参加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评选,许多评委对他出色的成绩都感到震撼,也令我第
期刊
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2010年重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四个学段中的写字教学都分别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但是,长期以来,义务教育阶段的写字教学存在着随着学段的增加而逐渐弱化的现象,到第四学段(7~9年级)往往被忽视,教师和家长常常抱怨,孩子越大,字写得越差。存在大量书写问题不利于中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从深层次分析,初中阶段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
期刊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多少名篇佳作让我们铭记于心,感动至今。从《诗经》里的《关雎》到《汉乐府》里的《孔雀东南飞》,从徐志摩的《偶然》《再别康桥》到汪国真的《曾经这样爱过你》,从但丁的《新生》到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当“爱情”撞进了语文的教学课堂,面对“爱情”,是绕开主题还是小心翼翼、遮遮掩掩?如何在课堂上对“爱情”作品进行解读?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