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引导学生戒掉网瘾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初三,作为班主任的我发现一些学生并不是我想象中那样踏实自觉,班里的学习气氛也不如我想象中的那样浓厚,个别学生的学习成绩非但没有进步反而退步时,心里着实着急。作为一名班主任,我首要任务就是弄清这些学生不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
  一、案例简介
  我校地处安庄镇驻地,镇上开有几家网吧。班上的孟某、李某和冯某等几名学生家里有电脑且经常上网。自从上了初中以后,迷恋上了网络游戏进而常常因为考试成绩的下降而遭致家长的责骂。由于住校,每周才回家一次,便利用课外活动和晚休时间到网吧上网,为此我频频与学生家长联系,反映其在校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很不端正,经常在外上网,甚至上课的时候无精打采,提不起学习兴趣,也常常白天旷课在宿舍睡觉,并且屡教不改.
  二、对案例进行的分析
  在这些学生的眼中,认为学习是被动、烦恼的事。学习负担、频繁的考试、艰苦紧张的学习生活都带来了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状态。而电脑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络游戏中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且学生的自制力又较弱。究其原因:
  1.学校的因素。初三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初一、二年级的学生重一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其它方面的素质,这种对学生能力的错误评价也使学生颇为不满。有的教师仅仅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学生的平时表现不好便全盘否定他们的能力,公然歧视他们。没有哪个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因为他是个独立的人。不管有没有被师长当一个独立的人看,他是个有着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感知的情绪情感的人。人在社会上是需要得到认同和尊重的,这样他才会有归宿感,有群体感,有不孤单,有不恐惧被抛弃,有不对抗被抛弃的感觉。人总是在有意无意中对抗被抛弃的感觉,这时一旦他其他方面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认同,他会很快沉迷其中。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最好的忘记被抛弃感觉的介体就是网络,网络也是唾手可得的最方便最包容自己的介体。沉迷于网络的学生是很可怜的,自己想做个好孩子,但又不知道怎么样有效解决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在家父母不理解自己,在学校也得不到尊重。沉迷于网络的孩子都有个特点就是聪明,聪明的人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也有更高的认同和尊重的需求。
  2.家庭环境的因素。家庭环境是造成学生有网瘾的重要原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给学生的学习情绪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当孩子学业成绩上的表现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仅仅停留在不停地批评,不断地否定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时候,会导致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不正确的归因,再加上对父母不理解的不满,那么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学生会更为消极对待自己的学习,从而把用在学习上的精力投入到网络游戏中。还有父母都在外打工,为了孩子与自己联系方便给孩子买了手机,为了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愧欠买了电脑,从而为孩子的上网提供了便利。
  三、对问题行为的诊断
  网络成瘾,学生表现为对学习厌恶反感,经常逃学或旷课,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在本案例中,该学生即使知道学习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他的未来,但是他仍然对学习表现得非常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宁愿承受老师、家长以及其他亲朋好友的责骂,也要逃课去网吧上网。这种行为的直接结果就是学习成绩的急速下降,进行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四、治疗方法
  1.让父母应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加强对孩子的精神关怀。
  家长应该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所需所想,给孩子以精神上的关怀、理解与安慰。如家长可经常与孩子聊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共同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尊重孩子的认知,满足孩子对精神之爱的需求,减少孩子上网的欲望。
  2.积极采取措施转移学生注意力,将学生的求知欲引向正确的轨道。
  老师设法引导学生的求知方向。从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特性出发,帮助其树立起远大的目标,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加强其自控力。在班内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活动,让各种学生的特长与兴趣都能得以展现,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只以分数论英雄。有意识的将学生的视线从网络上转移。
  3.加强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与控制力。
  让学生树立一个坚定正确的奋斗目标,以此为动力培养学生的控制力与忍耐力。加强自身情操的陶冶,对一些生活中的困惑,积极与外部沟通。学生如想上网,可有意识地转移目标,参加一些自己热爱的活动。上网时,应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好奇心和欲望。
  4.家庭和学校应进行经常性沟通,建立起有效的监控系统,控制有上网瘾的孩子的作息时间,以此构建一个良好的外部小环境。
  总之,只有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恰当地选择具体的方法进行治疗,才能保证治疗的效果,最终达到解决问题行为的目的。
其他文献
班级管理工作,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初做班主任时的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班级管理的琐碎、繁忙,都让每一位班主任深有体会。但班主任工作体验更多的是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安慰。全国优秀班主任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说:“我们所做的都是必须要做的。我们感受了学生太多的爱,我们只有用更多的爱去回报我们的学生。”  一、与后进生和问题学生携手不抛弃不放弃。  任何一个班,都有几个后进生和问题学生,他们是最容易
期刊
【教学案例设计背景说明】  七年级(上)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第四单元课文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科学探索精神。《看云识天气》就是其中一篇,为讲读课文。  初一的学生思维很活跃,好奇心强,对于文章的兴趣是有的,但由于是说明文,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如果把各种文体知识灌进去恐怕学生兴趣会打折。所以教学时必须激发兴趣,教学设计要生动活泼,这
期刊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每位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但是,事实上在农村学校里有部分学生由于教师的、个人的、先天的、后天的等种种原因害怕学语文,感到难学,从惧怕学习到不愿意学习。这些差生也是有思想、有自尊、相对独立的人,他们渴望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尊重,渴望能融入到班级大家庭之中。如果我们能满足他们的这种合理需求,让他们感受到阳光般的关爱,他
期刊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情感必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效应。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情感效应达到教学目的呢?  一、自身做起,提高素质  教材中的文章就是一个情感的“世界”,里面有古今中外的名人儒士的优美篇章。教师就是要在这个“世界”中寻找人生的主题,引出情感的内涵,走进作品,读透思想。因而,教师的素质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是否具有丰富的学识
期刊
一、古诗文默写  熟记考试大纲规定的古代诗歌及文言课文的名句。按大纲中要求的考点进行复习。  二、语言运用  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怎样辨识汉字读音的正误,怎样辨识错别字,怎样辨析和修改病句,怎样仿写,怎样整合信息,怎样读懂图表,怎样完成综合题的表达,怎样做到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怎样根据表达需要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等。  三、古诗文阅读  广东中考考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理解并翻
期刊
作文教学始终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教师苦于难以激活学生的写作欲望,找不到作文教学的突破口;学生抱怨作文是老师制造的“紧箍咒”,一上作文课就怨气冲天。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处于学生怕写,教师怕批的尴尬境地。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真正提高教师教作文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是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现总结出来,供同行参考。  一、少
期刊
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及高效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根据此定义,课堂管理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状态,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它是通过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策划来实现教育目的的行为。传统课堂管理观认为管理是应对性的,教师企图以权威来控制学生行为,达到专制的目的。但是效果
期刊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所以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以来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中学生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读好书的习惯和兴趣,没有读好书的愿望和眼光。学生的阅读量太少,阅读能力低下。探究目前学生阅读现状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没有具体的阅读目标。我们清楚
期刊
探究性阅读倡导者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从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对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是对所学知识意义主动建构。在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确定阅读目标,自主开展阅读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自学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在多年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有效教学方法:  一、巧设悬念,激
期刊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孩子在中小学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将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和一生的发展,因此对教育和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这个崇高的责任对于一些教师来说也是负担。尤其是在教育越来越被重视的当下,教师因为职业工作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更加突出和普遍。而造成教师心理压力的原因主要表现为:  一、成就动机被阻。  社会要求教师是一个高素质的模范公民,教师偶尔的行为闪失会遭到周围舆论的强烈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