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笔记簿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li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一家非常精致、讲究品味的书店买书,顺道绕到文具部去,发现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在这家书局里的书售价都在一百到两百元之间,可是一本普通的笔记簿售价都在两百元以上,稍微精致一点的则都在五百元以上。由于我平常都使用廉价的笔记本来记事,使我对现今笔记本的售价感到有点吃惊。
  站在作者的角度,一本书通常所使用的纸张都比笔记本要多要好,而一本书的成本有印刷、排版、校对、版税等等费用,理论上成本比笔记本高得多。再加上书籍的流通有特定对象,范围比笔记本小得多,销路比不上笔记本。因此,一本笔记售价在五百至一千元,感觉上价格是不太合理的。
  我问店员小姐说:“为什么这些笔记本这么贵呢?比一本书贵太多了!”她给了一个我意想不到的答复,她说:“哎呀!书都是别人写的,写得再好也是别人的思想,笔记是给自己写的,自己的想法当然比别人的想法卖得贵了。”
  说得真好!
  走出书店,我沿着种满松香树的敦南大道散步,想到笔记本卖得昂贵其实是好现象,表示我们这个社会里的人生活比从前富裕了,大家也更讲究品质了,有能力花更多的金钱来购买进口的文具。
  但是我立刻想到,从前的作家钟理和在写作的时候,甚至没有钱买稿纸,很多文章是写在破旧的纸片上。今年春天我特别到美浓去看钟理和纪念馆,看到作家工整的笔迹写在泛黄的纸片上,心中感慨良深。
  接着我想到了,现在大部分的人都用昂贵的笔记本,但真正拿来写笔记的又有几人呢?记得我在离开书局的时候,店员小姐说:“现在很多人花钱买笔记簿不是用来写的,他们只是收藏笔记簿,有的人一次买很多本呢!”这还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专门收藏笔记本,他们可能从来不写笔记,但他们不断地买笔记,使得笔记本的设计日益精美,售价也一天比一天昂贵了。
  比较起来,我自己是有点实用主义的倾向,再美丽精致的笔记本拿到手里总是要写的,有时候,一年要写掉很多笔记,由于消耗量大,反而不会太在乎笔记本的品质。
  但是一本写满自己的生活、感受,与思想的笔记,虽然形式简单、纸张粗糙,总比那些永远空白的昂贵笔记有价值得多。在这一点,我觉得店员小姐说得好极了,笔记是为了记录自己思想而存在的,如果我们只是欣赏而不用它,那不是辜负了那棵因做笔记本而被牺牲的树吗?
  一个人活在世上,可能庸庸碌碌地过一辈子,然后什么都没留就离开了尘世,因此我常鼓励别人写笔记,把生活、感受、思想记录下来,这样,一则可以时时检视自己生命的痕迹;二则透过静心写笔记的动作可以“吾日三省吾身”;三则逐渐使自己的思想清明有体系。
  一天写几页笔记不嫌多,一天写一句感言不嫌少,深刻的生命、思维就是这样成熟的,如果我们不能在急速流过的每一天,为生活留下一些什么,生活就会如海上的浮沤,一粒粒破灭,终于消失。
  我们有很多人有密密麻麻的电话簿,有麻麻密密的账簿;也有很多人在做生涯的规划,做五年计划、十年计划;可是有谁愿意给自己的今天写些什么呢?愿意给生活的靈光一闪写些什么呢?
  唯有我们抓住生活的真实,才能填补笔记的空白,若任令生活的流逝,笔记就永远空白了。
  选自《悦读馆》
其他文献
赖显增,一个人过,只有40多岁,无残无疾,半傻不傻,在贫困户中是一个特例,没有通水、通电,危房也没有改造。我第一次去看他时,他蹲在自家屋前的水田下面的水渠里洗手,双手使劲儿压低往水渠中伸,腰身拉得长而直,隔老遠看真像一只黄狗一样埋头在水渠里喝水。说起用水的事,村里原来没有统一规划的自来水,都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人家一伙分别搞的自来水。最早搞的只要每个人头摊上200块钱,就能接上白花花的自来水。接到赖显
我爸生前是个电工,春夏秋冬,腰上永远别着个牛皮做的套子,里面永远插着几把锃亮的钳子和螺丝刀,人一动,就叮叮当当地响。搬迁之后新村里大半人家的电线都是他拉的。他熟悉每戶人家的线路,电路坏了,往往别人无法找到埋在墙壁里的电线。隔三差五,就有人来找他修电路,他都很高兴,放下手里的活,就叮叮当当地去了。他一个很好求的人。不用别的,管一顿饭就可以。有趣的是别人家的电线从没出过问题。拉电线的人自己家却差点失火
我一直忘不了三十年前的一件小事。原本我觉得它微不足道,但后来事情的发展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并且不为我所控。我读七年级那年,每天走路去上学。由于经常晚起,再加上路上贪玩,所以我经常迟到。那天,琼斯老师严肃地对我说:“佩克,你已经连续迟到一周了,如果你明天再迟到的话,班里所有的杂活全部由你一个人干。”不幸的是,第二天,我又迟到了。我可不愿意一个人干那么多活,摆椅子、擦黑板、收拾桌子……于是,当琼斯老师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
说南京人不讲究吃,真是冤枉南京人。  当年夫子庙的一家茶楼上,迎面壁上有一副对联:“近夫子之居,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傍秦淮左岸,与花长好,与月同圆。”  这副对联非常传神地写出了南京人的闲适,也形象地找到了南京人没出息的根源。传统的南京人,永远是一群会享受的人。这种享乐之风造就了六朝金粉,促进了秦淮河文化的繁荣,自然也附带了一次次的亡国。唐朝杜牧只是在“夜泊秦淮近酒家”之后,才会有感歌女“隔江犹唱
从客观上说,饭菜香不香,可不可口,与厨师的手艺有关,甚至与做饭用的水质有关。从主观上来说,饭菜香不香,可不可口,与人生际遇、环境氛围有关,与一个人的心境有关。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生活中,常见这样的场景:窗外飘着鹅毛大雪,窗内温暖如春。一家人围坐在冒着热气的丰盛的饭桌前,吃着菜,喝着汤,抑或品着家酿的小酒,享受着亲情的温馨。屋子里热切着的,有含笑的老人,有说笑的后辈,有吃饱了,喝足了,在一边玩耍的孩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胆子很小,一直到他去世,都活得谨小慎微。长大以后,当我知道父亲的这件事情之后,对父亲的印象才有所改变。  偶然一次,父亲对我说,在部队行军的途中,要求轻装,必须丢掉一些东西,他却还带着一些旧书,舍不得扔掉。其实,说这番话的时候,父亲只是为了教育我要珍惜书籍,结果不小心说漏了嘴,無意中透露出他的秘密。当时我在想,部队行军,这么说,他当过军人,什么军人?共产党的,还是国民党的?那时候
前几天和你在网上聊天,你的一句话真有点伤我的心,你大概是无意的,随口一说,你说,做你女儿真倒霉。  还记得吗,你上来态度就很激烈,问我为什么几天没消息,一口一个自私,一口一个白痴。我说你怎么骂人,你说跟我学的,还问我为什么没有老郝那样的朋友。我说你不要当愤怒天使,问你是不是因为是我女儿受到别人什么亏待。你说那倒没有。既然无关别人,那就是我亏待你了。  我不是在这儿抱怨,你有权表达你的感受,我不能当
母親与父亲离异那一年,我才7岁。我和姐姐周文姬、妹妹周星霞一同判给了母亲凌宝儿。在1968年的香港,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孩子讨生活,其艰难可想而知。  那时我们三个孩子都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不管多么困难,每个星期,母亲都要买点肉或买条鱼给我们加餐。每当吃这些丰盛的“大餐”时,菜一上桌,我就把菜端到自己的身前,专挑好的吃。姐姐妹妹却懂事得很,从不和我争。但是我的饭量很小,吃了两块就吃不下去了。然后,我
像是从天上来的,它突然出现在我们眼前。其实它提醒了我们。它在踏进我家窗台时,已经用它一贯的“喵喵”声打过招呼,可我们正沉浸在一场讨论当中。我隐约听到了,可我也以为只是幻觉。  可,一切不是幻觉。一只猫,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第一个发出惊呼的是我女儿,她一见,心生欢喜,立马央求我收留它。  见它,我并不陌生。年初,母亲来我家时,它就来过。楼上的窗户恰巧打开了,它应该是从那里来的。我那时见它,也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