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历史课程教学中,重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教学,切身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的意识和探索能力,成为越来越多的初中历史教师关注的问题。笔者在多年工作中,尝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景教学法,并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利用直观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是过去的人类活动的记录,是人类发展的记载,不会重演也无法再现。但是,历史都具有鲜明和突出的情景性,要把过去的历史现象和历史画面,重现在学生头脑里并使其形象化,形成具体、清晰的历史表象,使学生在表象的基础上进行体验、想象,使文字记载的历史在学生头脑中变得栩栩如生,生动形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书本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创设一定的历史情景来进行教学,是当今历史学科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带领学生,探寻多种多样、新鲜活泼、生动感人的历史情景,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更具形象性和直观性的情境中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更轻松的掌握历史知识。人们认识规律,大都从感性认识开始。学生仅仅通过历史书本来认识远离现实的历史,必然有一定的难度,初中生尤甚。而通过创造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认识历史、学习历史,则可更好的激发学生形象思维,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感知历史,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并能在掌握历史的基础之上,以史为鉴。
创设历史的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运用直观教具图案、照片、文物、投影、录像等,或通过学生模拟教具、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手法,让学生切身感受、体会历史。通过对历史的再现,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达到思想素质教育之目的。例如:新版的历史课本图文并茂,图案形象、鲜明,在讲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内容,并从该内容的背景、起因、时间等因素出发,营造一个完整、充分的故事情境,并以图助文。例如第三册中国历史彩图《圆明园废墟》再现了侵略者们疯狂的劫掠的焚毁的可怕场景。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进攻北京,闯进北京西北效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侵略者放火烧毁了圆明园。这座凝聚着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世界名园,化成一片焦土!
教师再适时引导:历史带给我们的是伤、是痛、是悔恨、是耻辱,更是一次深刻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记住过去的耻辱,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再现历史情景的直观教学,使学生在轻松学习中受到思想教育。
二、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以往的传统教学是教师直接讲述教学内容,学生被动接受内容,整个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产生依赖顺从思想,思维也仅限于老师所讲述的内容,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质疑问难的精神。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需要入手,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勤思、敢问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时时感受到真实的学习情景,并且让学生始终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情景中,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我在讲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一课时,引导学生阅读,并根据课前学生自己搜集的有关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相关材料,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学生们一般提出的问题有:英、法、美等国重新瓜分世界的意图是什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存在对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是祸?是福?为什么远东之争主要是美日之争?
通过学生在自行思考的过程中,让学生能主动发现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发出疑问,寻找问题答案。从难点入手,灵活掌握历史知识,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三、根据教学目的,设计活动情景,促进学生积极探索
学生学习知识,不应是通过教师的单方面传授,而应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利用必要的材料和工具,运用已有的知识而主动获得。因此,教学的中心不在于教师,而应在学生。教师在课堂中更多的是扮演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在教学中教师多给学生设置活动的场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这种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的方法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笔者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扩展学生学习的思维,培养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个体转向合作学习。在合作學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消化知识、吸收知识。同时,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他们之间观点的对立可以更好地引发认知冲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探索对未知知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还能引起观念的更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从而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经过此前尝试,把这种教学方法引进课堂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能给学生以施展才能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整体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利用直观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是过去的人类活动的记录,是人类发展的记载,不会重演也无法再现。但是,历史都具有鲜明和突出的情景性,要把过去的历史现象和历史画面,重现在学生头脑里并使其形象化,形成具体、清晰的历史表象,使学生在表象的基础上进行体验、想象,使文字记载的历史在学生头脑中变得栩栩如生,生动形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书本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创设一定的历史情景来进行教学,是当今历史学科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带领学生,探寻多种多样、新鲜活泼、生动感人的历史情景,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更具形象性和直观性的情境中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更轻松的掌握历史知识。人们认识规律,大都从感性认识开始。学生仅仅通过历史书本来认识远离现实的历史,必然有一定的难度,初中生尤甚。而通过创造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认识历史、学习历史,则可更好的激发学生形象思维,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感知历史,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并能在掌握历史的基础之上,以史为鉴。
创设历史的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运用直观教具图案、照片、文物、投影、录像等,或通过学生模拟教具、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手法,让学生切身感受、体会历史。通过对历史的再现,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达到思想素质教育之目的。例如:新版的历史课本图文并茂,图案形象、鲜明,在讲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内容,并从该内容的背景、起因、时间等因素出发,营造一个完整、充分的故事情境,并以图助文。例如第三册中国历史彩图《圆明园废墟》再现了侵略者们疯狂的劫掠的焚毁的可怕场景。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进攻北京,闯进北京西北效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侵略者放火烧毁了圆明园。这座凝聚着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世界名园,化成一片焦土!
教师再适时引导:历史带给我们的是伤、是痛、是悔恨、是耻辱,更是一次深刻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记住过去的耻辱,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再现历史情景的直观教学,使学生在轻松学习中受到思想教育。
二、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以往的传统教学是教师直接讲述教学内容,学生被动接受内容,整个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产生依赖顺从思想,思维也仅限于老师所讲述的内容,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质疑问难的精神。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需要入手,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勤思、敢问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时时感受到真实的学习情景,并且让学生始终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情景中,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我在讲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一课时,引导学生阅读,并根据课前学生自己搜集的有关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相关材料,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学生们一般提出的问题有:英、法、美等国重新瓜分世界的意图是什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存在对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是祸?是福?为什么远东之争主要是美日之争?
通过学生在自行思考的过程中,让学生能主动发现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发出疑问,寻找问题答案。从难点入手,灵活掌握历史知识,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三、根据教学目的,设计活动情景,促进学生积极探索
学生学习知识,不应是通过教师的单方面传授,而应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利用必要的材料和工具,运用已有的知识而主动获得。因此,教学的中心不在于教师,而应在学生。教师在课堂中更多的是扮演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在教学中教师多给学生设置活动的场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这种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的方法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笔者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扩展学生学习的思维,培养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个体转向合作学习。在合作學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消化知识、吸收知识。同时,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他们之间观点的对立可以更好地引发认知冲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探索对未知知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还能引起观念的更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从而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经过此前尝试,把这种教学方法引进课堂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能给学生以施展才能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整体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