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统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建议“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采用1+X办法,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课外阅读的文章”。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以刘禹锡的两组诗歌鉴赏为切入点,通过“温故知新话诗豪”,“合作探究明初心”,“学以致用绘形象”,“文以载道守初心”四个环节,诵读诗歌,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政治主张,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学生知人论世,在诗歌品析中,鉴赏诗歌形象,初识贬谪文学,体会了中国士大夫文人对独立人格和济世情怀的永恒追求。
关键词:群文阅读;贬谪文学;诗歌鉴赏
中国士大夫文人在贬谪的特定情境中,在理想和现实中窘迫、奔突、与自省的痛苦求索和精神裂变,从而形成了贬谪文学。自屈原至中唐的千年之中,中国的贬谪诗歌大体在“怨愤”格局中发展。直至刘禹锡出,始以另外一种风貌面世。他不仅以巴山楚水二十三年的时间,刷新了中国文人遭贬期限的最高记录,而且以豪迈乐观的精神,创造了贬谪诗歌豪壮劲健的崭新风貌,打破了贬谪文学沉湎于幽怨、孤愤的套数,开辟了贬谪诗歌写作的新路径。
《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为: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政治主张、代表作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前提。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以刘禹锡的两组诗歌鉴赏为切入点,知人论世,在诗歌品析中,初识贬谪文学,体会中国士大夫文人对独立人格和济世情怀的永恒追求。
一、新课导入——温故知新话诗豪
信而见疑,忠而被贬,贤而遭迁。北固亭上,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壮志难酬的辛弃疾倾诉着“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不平;但是,有这样一个人,面对小人刁难,三易其居,环堵萧然,不避风日。换作旁人,早已自怨自艾,牢骚满腹。可他却从容提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从此流传千古。这个人是谁?
他就是贬谪依然守初心的刘禹锡。刘禹锡少年得志,名满京华,22岁进士及第,可谓前途一片光明,他梦想着治国平天下,他誓要瓦解藩镇和宦官手中的权力,“一封朝奏九重天”,永贞革新以失败告终,“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刘禹锡初心不改,一身铮铮傲骨!环堵萧然又如何?被小人刁难又如何?心若被困,天下处处都是牢笼,心之所安,矮瓦斗室也是天堂。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收拾行囊,去湖南常德当他的朗州司马。可是当反对派们都以为他即将消沉颓废下去时,一首刺破天际的诗传到了京城。
什么诗有这样大的影响?就是七年级上册学习过的《秋词》其一。
在新课导入,首先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为基础,了解刘禹锡一生贬谪经历,从而进入第一组诗歌《秋词》的阅读鉴赏。
二、学法指导——察物关情探初心
通过表情阅读选文《秋词其一》《秋词其二》,思考:选文中分别选择了哪两种典型事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
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地齐声朗读全诗。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提醒学生要根据诗歌的情感态度,来确定哪句用升语调,哪句用降语调。教师适时点拨,既然这只冲破云霄的孤鹤表达了豪迈乐观的情感态度,那第二句诗应该用升语调,并请同学们带着有力地肢体动作,读出豪迈乐观之情。
萧索寂寞秋天,在刘禹锡的眼中只有豪迈乐观吗?师生合作朗读《秋词其二》,边读边思考:诗人通过什么典型事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诗歌的前两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所以《秋词其二》流露出的情韵高雅闲淡。一位同学朗读,一位同学点评。
众人伤春悲秋时,刘禹锡却反其道而行之:秋日必胜春朝。心有春之生机,又何惧秋之萧条。更何况,我刘禹锡东山再起,还未可知呢!通过学生对这两首《秋词》的察物关情,不难看到了一位虽遭贬谪,但豪迈乐观,高雅闲淡,初心不改的刘禹锡。
语文教材是打开我们语文学习大门的一把钥匙。总结归纳是我们对所学知识的重建和再加工。师生共同归纳阅读方法——知人论世明态度,察物关情绘形象。
三、举一反三——合作探究明初心
小组合作,阅读探究选文《游玄都观》 《再游玄都观》,析一析选文中“桃”的深层含义,悟一悟刘禹锡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阅读成果展示(2-3组为宜),在此过程中,适机加入小组竞赛朗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某些特殊的思想和感情,如尽、又。
教师适时引导思考:“桃”的深层含义?
千树桃花,也就是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結贵之徒。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
道观中非常宽阔的广场已经一半长满了青苔。经常有人迹的地方,青苔是长不起来的。百亩广场,半是青苔,说明其地已无人来游赏了。
种桃道士则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派。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因而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就树倒猢狲散。
当有小组分享第二首《再游玄都观》时,适机创设情景,进行两两对读。
创设情境:同学们抓住“桃”这一典型事物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句诗透露的思想感情:对自己,是胜利的喜悦;对政敌,则是无情的鞭挞和嘲笑。现在相邻的两位同学,两两相对,此刻你就是一贬再贬,不改初心的刘禹锡,而你面前的这位同学,就是你二十余年的政治宿敌,用充满蔑视嘲笑的语气,一人读上句,另一人读下句。
师生明初心,一个内心真正强大的人是无所畏惧的。人世沧桑,岁月如流。将近知命之年,刘禹锡仍然不知掩盖锋芒,不知圆滑世故,依旧傲骨铮铮,豪情满怀。对于把“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当成人生信条的刘禹锡来说,他知道自己的初心是什么,因为他始终记得他年少时的梦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黎民百姓一片清明。 四、达成共识——学以致用绘形象
与刘禹锡有着相似际遇的白居易曾这样评价刘禹锡,“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结合刘禹锡的诗文,学以致用,进行续写,来描绘所感受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学生体会从诗豪刘禹锡的诗文中感受到的“豪气”,结合刘禹锡的诗文,学以致用,进行续写,描绘刘禹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教师提供开头:唐代是一个高歌的时代。刘禹锡,不是最顶尖的歌王,却以豪气雄霸千古。他,“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的刚毅不屈,黯淡了玄都观的夭夭桃花……
贬谪文学对后世影响极大,不必说“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柳宗元,也不必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单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苏轼,就值得我们去探究去思考。
贬谪也好,挫折也罢,对于人生,那不是句号,而是一个逗号。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明白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恪守与坚持。只要初心不改,每一次坚守都是人生最美的惊叹号。
五、课外延伸——文以载道守初心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送孟东野序》指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刘禹锡以豪迈乐观的精神,创造了迁谪诗歌豪壮劲健的崭新风貌,在思索中积极振起,坚守初心,砥砺前行。教师进行课外延伸,推荐阅读贬谪文学家经典古诗句以及《碧霄一鹤——刘禹锡传》。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以刘禹锡的两组诗歌鉴赏为切入点,通过“温故知新话诗豪”,“合作探究明初心”,“学以致用绘形象”,“文以载道守初心”四个环节,诵读诗歌,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政治主张,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新课导入”,“学法指导”,“举一反三”,“达成共识”环环相扣,学生知人论世,在诗歌品析中,鉴赏诗歌形象,初识贬谪文学,体会了中国士大夫文人对独立人格和济世情怀的永恒追求。
参考文献:
[1] .《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第2版
[2] .《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
程莎莎(1985.08)女,汉族,陕西省汉中市人,大学本科学历,宜宾学院学士学位,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区行知中学校,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作者单位:宜宾市翠屏区行知中学校)
关键词:群文阅读;贬谪文学;诗歌鉴赏
中国士大夫文人在贬谪的特定情境中,在理想和现实中窘迫、奔突、与自省的痛苦求索和精神裂变,从而形成了贬谪文学。自屈原至中唐的千年之中,中国的贬谪诗歌大体在“怨愤”格局中发展。直至刘禹锡出,始以另外一种风貌面世。他不仅以巴山楚水二十三年的时间,刷新了中国文人遭贬期限的最高记录,而且以豪迈乐观的精神,创造了贬谪诗歌豪壮劲健的崭新风貌,打破了贬谪文学沉湎于幽怨、孤愤的套数,开辟了贬谪诗歌写作的新路径。
《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为: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政治主张、代表作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前提。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以刘禹锡的两组诗歌鉴赏为切入点,知人论世,在诗歌品析中,初识贬谪文学,体会中国士大夫文人对独立人格和济世情怀的永恒追求。
一、新课导入——温故知新话诗豪
信而见疑,忠而被贬,贤而遭迁。北固亭上,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壮志难酬的辛弃疾倾诉着“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不平;但是,有这样一个人,面对小人刁难,三易其居,环堵萧然,不避风日。换作旁人,早已自怨自艾,牢骚满腹。可他却从容提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从此流传千古。这个人是谁?
他就是贬谪依然守初心的刘禹锡。刘禹锡少年得志,名满京华,22岁进士及第,可谓前途一片光明,他梦想着治国平天下,他誓要瓦解藩镇和宦官手中的权力,“一封朝奏九重天”,永贞革新以失败告终,“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刘禹锡初心不改,一身铮铮傲骨!环堵萧然又如何?被小人刁难又如何?心若被困,天下处处都是牢笼,心之所安,矮瓦斗室也是天堂。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收拾行囊,去湖南常德当他的朗州司马。可是当反对派们都以为他即将消沉颓废下去时,一首刺破天际的诗传到了京城。
什么诗有这样大的影响?就是七年级上册学习过的《秋词》其一。
在新课导入,首先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为基础,了解刘禹锡一生贬谪经历,从而进入第一组诗歌《秋词》的阅读鉴赏。
二、学法指导——察物关情探初心
通过表情阅读选文《秋词其一》《秋词其二》,思考:选文中分别选择了哪两种典型事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
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地齐声朗读全诗。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提醒学生要根据诗歌的情感态度,来确定哪句用升语调,哪句用降语调。教师适时点拨,既然这只冲破云霄的孤鹤表达了豪迈乐观的情感态度,那第二句诗应该用升语调,并请同学们带着有力地肢体动作,读出豪迈乐观之情。
萧索寂寞秋天,在刘禹锡的眼中只有豪迈乐观吗?师生合作朗读《秋词其二》,边读边思考:诗人通过什么典型事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诗歌的前两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所以《秋词其二》流露出的情韵高雅闲淡。一位同学朗读,一位同学点评。
众人伤春悲秋时,刘禹锡却反其道而行之:秋日必胜春朝。心有春之生机,又何惧秋之萧条。更何况,我刘禹锡东山再起,还未可知呢!通过学生对这两首《秋词》的察物关情,不难看到了一位虽遭贬谪,但豪迈乐观,高雅闲淡,初心不改的刘禹锡。
语文教材是打开我们语文学习大门的一把钥匙。总结归纳是我们对所学知识的重建和再加工。师生共同归纳阅读方法——知人论世明态度,察物关情绘形象。
三、举一反三——合作探究明初心
小组合作,阅读探究选文《游玄都观》 《再游玄都观》,析一析选文中“桃”的深层含义,悟一悟刘禹锡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阅读成果展示(2-3组为宜),在此过程中,适机加入小组竞赛朗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某些特殊的思想和感情,如尽、又。
教师适时引导思考:“桃”的深层含义?
千树桃花,也就是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結贵之徒。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
道观中非常宽阔的广场已经一半长满了青苔。经常有人迹的地方,青苔是长不起来的。百亩广场,半是青苔,说明其地已无人来游赏了。
种桃道士则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派。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因而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就树倒猢狲散。
当有小组分享第二首《再游玄都观》时,适机创设情景,进行两两对读。
创设情境:同学们抓住“桃”这一典型事物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句诗透露的思想感情:对自己,是胜利的喜悦;对政敌,则是无情的鞭挞和嘲笑。现在相邻的两位同学,两两相对,此刻你就是一贬再贬,不改初心的刘禹锡,而你面前的这位同学,就是你二十余年的政治宿敌,用充满蔑视嘲笑的语气,一人读上句,另一人读下句。
师生明初心,一个内心真正强大的人是无所畏惧的。人世沧桑,岁月如流。将近知命之年,刘禹锡仍然不知掩盖锋芒,不知圆滑世故,依旧傲骨铮铮,豪情满怀。对于把“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当成人生信条的刘禹锡来说,他知道自己的初心是什么,因为他始终记得他年少时的梦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黎民百姓一片清明。 四、达成共识——学以致用绘形象
与刘禹锡有着相似际遇的白居易曾这样评价刘禹锡,“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结合刘禹锡的诗文,学以致用,进行续写,来描绘所感受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学生体会从诗豪刘禹锡的诗文中感受到的“豪气”,结合刘禹锡的诗文,学以致用,进行续写,描绘刘禹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教师提供开头:唐代是一个高歌的时代。刘禹锡,不是最顶尖的歌王,却以豪气雄霸千古。他,“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的刚毅不屈,黯淡了玄都观的夭夭桃花……
贬谪文学对后世影响极大,不必说“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柳宗元,也不必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单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苏轼,就值得我们去探究去思考。
贬谪也好,挫折也罢,对于人生,那不是句号,而是一个逗号。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明白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恪守与坚持。只要初心不改,每一次坚守都是人生最美的惊叹号。
五、课外延伸——文以载道守初心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送孟东野序》指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刘禹锡以豪迈乐观的精神,创造了迁谪诗歌豪壮劲健的崭新风貌,在思索中积极振起,坚守初心,砥砺前行。教师进行课外延伸,推荐阅读贬谪文学家经典古诗句以及《碧霄一鹤——刘禹锡传》。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以刘禹锡的两组诗歌鉴赏为切入点,通过“温故知新话诗豪”,“合作探究明初心”,“学以致用绘形象”,“文以载道守初心”四个环节,诵读诗歌,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政治主张,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新课导入”,“学法指导”,“举一反三”,“达成共识”环环相扣,学生知人论世,在诗歌品析中,鉴赏诗歌形象,初识贬谪文学,体会了中国士大夫文人对独立人格和济世情怀的永恒追求。
参考文献:
[1] .《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第2版
[2] .《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
程莎莎(1985.08)女,汉族,陕西省汉中市人,大学本科学历,宜宾学院学士学位,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区行知中学校,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作者单位:宜宾市翠屏区行知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