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瓷杯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2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捡来的瓷器史》中,作者涂睿明在《天价的酒杯》一篇里说,2014年4月8日,在香港“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上,一件明代成窑的小酒杯最后以2.8亿港元(约合2.6亿元人民币)成交。这件天价的瓷杯,全名叫“大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斗彩鸡缸杯诞生于明朝成化年间,此后不久,它便迅速成为中国陶瓷史上备受关注的明星品种。据涂睿明介绍,在明朝的官方记录《神宗实录》中,就已经有“神宗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的记载。而当时文人的笔记《万历野获编》里说:“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
  成窑的彩杯,在明清时期,便已经是极其值钱的珍稀物品了。
  你想到了什么吗?
  妙玉奉茶。
  刘姥姥嬉游大观园时,贾母带着一群人到了妙玉的住处栊翠庵,要在那里休息一下,吃一杯茶。宝玉留神看妙玉如何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妙玉那样的人,捧给贾母用的,当然是最珍贵的器物,与众人有别——“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再看贾母。这杯用成窑五彩小盖钟装着的“老君眉”茶,她吃了一半,便笑着递给刘姥姥,让她尝尝这个茶。刘姥姥很自然大方地接过茶杯,一口吃尽,还笑嫌这茶“好是好,就是淡些”。这完全不识货的粗鄙评价,又惹得众人大笑。
  茶毕,妙玉嫌弃刘姥姥脏了她的杯子。宝玉就说:“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吧,她卖了也可以度日。”妙玉想了想后,答应了:“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是我吃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你要给她,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吧。”
  于是,这个价值不菲的成窑杯子,就被刘姥姥带走了。一个在当时就是珍稀物品的杯子,一个在后世能够成为天价宝贝的杯子,就这样,由出身扑朔迷离但来头绝对不小的妙玉从外面带进大观园,亲自捧给贾母用过,随意间给刘姥姥用过,再经宝玉赠送,由刘姥姥带出了大观园。
  这个杯子,刘姥姥回去肯定不会卖掉。第一,她回去时,已经有了置地的银子;第二,贾府所赠的礼物,她一直怀着感恩的心收着——鸳鸯和平儿送给她的旧衣服她都舍不得穿。所以,这个精致小巧的成窑五彩瓷杯,这个只要不砸不毁就不会有任何老化变质的坚硬瓷器,她定会一直珍藏着。她不一定知道这个杯子的市价,但在她心中,這个杯子的价值无与伦比,因为那是贾府送给她的礼物。
  这个杯子后来会到谁手上?应该是巧姐和板儿。
  刘姥姥很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这个成窑五彩茶杯的价值。对于妙玉,这个杯子是身份尊贵的象征,她自己都舍不得用,只在贾母来的时候,亲自捧与贾母。对于贾母,这只是她每日享用的珍稀器物中的小小一件,自己用一下,随手递给刘姥姥用。而对于宝玉,这是他对所有人、所有物的平常心,是他对穷苦人的慈心善意:一件东西,白砸了可惜,不如给人度日。
  但是,在刘姥姥眼里,很可能它只是一个好看的杯子。不,在她心里,它的意义远远超越了杯子本身,那是贾府曾经给过她的怜恤和温情。那个成窑瓷杯,在刘姥姥心中,就是“瓷杯(慈悲)”,从她在大观园第一次看到它开始,到把它留给巧姐的那一刻,从来都是,没有变过。
  这个“瓷杯(慈悲)”,经由几个人,到了巧姐手里。她是大厦倾覆后,虽然历经劫难,但逃出生天的“金陵十二钗正册”成员。她是王熙凤唯一的女儿,是王熙凤这一生唯一的牵挂。而王熙凤,就是那个接济刘姥姥、成全刘姥姥的人。
  慈悲流转,因果循环。茶杯的故事,就到这里了。
  可是,我想说的,不止这些。
  在《京华烟云》中,道学修养深厚的姚思安在因为避战乱而暂时离开北京城的时候,告诉心爱的女儿姚木兰,不要执着于收藏的那些古董器物的价值,你若把那些东西看成一文不值的废物,那它们就是废物。他对木兰说:“要知道,物各有主。在过去三千年里,那些周朝的铜器有过几百个主人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永远占有一件物品。拿现在说,我是主人。一百年之后,又轮到谁是主人呢?若不是命定的主人掘起来那些宝物,他只能得到几缸水而已。”木兰听了父亲的话后明白了:“福气不是自外而来的,而是自内而生的。一个人若享有真正的福气,或是人世间各式各样的福气,必须有享福的德行,才能持盈保泰。在有福的人面前,一缸清水会变成雪白的银子;在不该享福的人面前,一缸银子也会变成一缸清水。”
  父亲的话,姚木兰一辈子都牢牢地记在心里。
  在《红楼梦》中,妙玉是成窑五彩杯最初的主人。可是,曹雪芹先生很吝惜地安排“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孤僻清高、高傲自我、目无下尘的妙玉享用不起那件宝贝。“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虽然日日念佛,可她心中没有那份平常心,没有那份对人谦逊平等的悲悯心。
  在曹公巨笔之下,那位妙玉最看不起的贫婆子刘姥姥,却享用得起。虽然是个乡野老妇,她却有着万人不及的大智慧、大勇敢、大情义。知恩图报、有情有义的刘姥姥,不仅落落大方地把茶一口吃尽,而且带走了杯子。
  后来的巧姐也享用得起。这朵生在富贵中,却家破人亡、被卖到烟花柳巷的贾府小花,历经劫难,最后被刘姥姥从火坑里救出,在山野乡下,有了适合自己的平实生活。那时的她,已经看透了富贵与繁华,看淡了人与人之间的往来纠葛,看透了纸醉金迷、觥筹交错、笙歌艳曲背后的实质,明白了人这一生最重要、最珍贵的东西为何物。所以,巧姐,她会在田间、纺车边上收获属于自己的真实生活。那个杯子值多少钱,对她来说都已经无所谓了。在她眼里,那是亲爱的刘姥姥留给她的东西,这个东西的价值无与伦比。
  (留 痕摘自浙江文艺出版社《青春红楼》一书,刘 宏图)
其他文献
那大概是爸爸去世的第十年。妈妈和我一起办什么事,她突然说:“有的时候,我看到人家用轮椅推着自家流口水的老头儿,都觉得很羡慕。你爸爸要是在世,即便是那个样子,我也会觉得很幸福。”  我完全不理解这句话。怎么可能呢?如果家里有一个那样的人,不是落入了无底洞般的艰辛吗?难道不是会令每个人都痛苦吗?  这次对话虽然离现在不过几年时间,我的想法却好像发生了许多变化。当时我还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想着万一自己得了
期刊
“我看不见了”,一种奇特的失明症在城市暴发,患者的眼睛不会有任何不适,却有如陷入一片牛奶海洋,所见一切皆为白色。眼疾本身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视力。不明原因的失明引发公众的恐慌,为防止进一步传染,所有的失明者和感染者被关进一座废弃的精神病院加以隔离。  这是小说《失明症漫记》的开篇。这部小说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的代表作之一。  隔离区发生的故事是小说的主线。没有自由,没
期刊
海边的椰树下,一位长者脚趿拖鞋,下身穿着花纹短裤,倚靠在一堆竹简上。他眉头轻皱,手捋长须,正若有所思地远眺。另一个长者是一位束着长发,站在演讲台前传道解惑的讲师。前者是美国人李渡眼中的“存在大师”——道家学派的宗师老子,后者则是“正直大师”——儒家的圣人孔子。  李渡原名Stewart Lee Beck。Stewart一名起源于苏格兰,Beck起源于德国,他的朋友孙祝旻觉得Lee和中国李姓读音相近
期刊
1665年,一场瘟疫席卷了英国伦敦。为了躲避瘟疫,牛顿离开剑桥大学,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进行自我隔离。有人说,正是在家乡的那段时间,牛顿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事实果然如此吗?  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莫过于“牛顿的苹果”。法国文学家伏尔泰曾在文章中描述,牛顿在乡下躲避瘟疫的那年,有一天,他坐在苹果树下,被树上掉下来的一颗苹果砸中脑袋。牛顿突然有了灵感,意识到苹果下落与月球绕地球运动一样,都受到万有引力
期刊
从2020年3月28日开始,匈牙利实施了“禁足令”。虽然当时全国确诊新冠肺炎病例343例,死亡10例,但对一个经济不算发达、人口不足千万的小国来说,政府丝毫不敢松懈。  被“禁足”的前一天,日暖天蓝,我仪式性地在老城区散步一圈,拍了一组告示,准备给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上网课用。告示写得一张比一张有人情味。残疾人用品店留下电话号码,有急需的顾客可预约服务;书店在停业通知上不忘写上一句:“我们相信
期刊
人类发展的历史,几乎与灾难同行。火山喷发、地震、海啸或飓风,自然之神的每一次震怒,都在顷刻之间将人类苦心经营的文明果实打落在地。灾难的形式复杂而多变,却无一例外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  而每一次“重建”,既是人类智慧与勇气的证明,也体现了大自然的慷慨与仁慈。正是在一次次的重建中,人们得以回到灾难的发端之处,思考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开始的。从“猫舞蹈症”到“水俣病”  起初,只是发生在村庄里的一些怪事,最
期刊
1895年1月,当清帝国在甲午战争中败局已定之际,时任湖南巡抚的吴大澂主动向朝廷请缨,带领新老湘军20余营、计1万余人高调出关,两个月后便一败涂地,被撤去帮办军务职,交部议处。  书生报国也好,纸上谈兵也罢,吴大澂毕竟站了出来。  1895年6月,也就是《马关条约》签订两个月后,吴大澂给张之洞发了一通电报,提出愿毁家纾难,将家藏古器共3200种抵与日本,“请减去赔款二十分之一”。  这一次,吴大澂
期刊
你的手充满时辰,你走向我——而我说,  你的头发不是褐色的。  于是,你把它轻轻提起来放在悲伤的天平上;它比我还重……  他们乘船到你那里,把它变成货物,然后把它拿到欲望的市场摆卖——  你从深处向我微笑,我在那仍然很轻的位置上对着你哭泣——  你的头发不是褐色的,他们拿出海里的盐水,而你给他们鬈发……  你低语,他们正用我来充满世界,而我在你心中仍然是一条凹陷的路!  把岁月的叶子放在你身边——
期刊
讲一个吴宓与蜀人雷少卿的故事吧。  这是一个有古风的故事,吴宓和雷少卿夫妇萍水相逢,雍容揖让,颇见古道古风。  那是在1938年,云南蒙自。  西门内路北,蜀人雷少卿夫妇在这里开着一家粥饼铺,主要售卖莲子桂圆粥和一种当地人称为粑粑的米饼。粥是每碗三分,饼是每枚一分,价极廉而味甚美。  吴宓到蒙自半年,经常在此处用餐,喜爱这里平民化的美食。  雷少卿是个六十开外的老先生,吴宓称他为“有道之隐君子”。
期刊
你有過不理智的消费吗?本来没想着要买,结果鬼使神差地掏了钱。  我要科普一个没有商家愿意让你知道的真相:营销套路是怎么让人多花钱的。  答案是:它们利用了所有人都会有的一种情绪——焦虑。确切地说,是大多数焦虑背后隐含的恐惧。  恐惧带来压力,而压力会让人产生做点儿什么的欲望,去减轻或消除压力。  商家正是利用这种规律,刻意制造“恐惧信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最后让我们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  比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