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结构视角下的大学创新文化培育路径探析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zhenhui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育创新文化是大学发展的重要使命,各个院校也正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创新发展。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创新文化培育为例,探讨和分析大学创新文化的内涵和培育的具体措施,为推动高等教育创新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创新文化;结构视角;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5-0120-02
  现代大学因其所拥有的创新基因和创新本质,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引领着全社会的创新激情。没有创新文化,大学就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战略空间,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如何进一步孕育大学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造就一流的创新人才,引导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文化结构视角下大学创新文化的内涵
  文化以一种潜在的、自然的方式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精神意识和行为习惯,使人们在这种氛围中自然地向着一定目标不断前进。任何文化都包括精神及价值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物质文明这三个层面。大学创新文化是创新文化在大学领域的表现形式,根据文化结构,大学创新文化也包含三个层面:创新精神、创新制度体系和创新物质文化。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包含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等。创新精神强调勇于质疑、另辟蹊径,不盲目跟从、墨守成规。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创新制度体系是指激励科研创新的制度规范以及这些制度规范的制定与实施。它是将大学创新的精神追求转化为具体的物质文化环境和师生创新实践活动及成果的保障系统与实现途径。在科研创新实践活动中,创新制度体系在协调师生员工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保证大学的凝聚力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创新物质文化包括创新平台、创新实践活动及创新成果。它是大学创新文化的外在表现。创新主体以创新平台为载体,参与各类创新实践活动,最终获得创新成果,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实际所需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
  在大学创新文化体系中,创新精神是灵魂与原动力,创新物质文化是形式和条件,而创新制度体系则是创新精神和创新物质文化的中介,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创新精神的驱动和制度保障下,师生激情投入创新实践活动,取得创新成果。而各项创新实践的进行和创新成果的获得又将形成一股正能量,促进创新精神的升华和创新制度体系的完善。
  二、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是培育大学创新文化的突破口
  一直以来,创新精神是本科以上教育阶段强调的重点,但在高职教育领域却相对弱化,受重视程度明显较低,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在“新常态”下的发展前景。笔者认为,创新精神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较本科及以上教育而言,实有过之而无不及,亟须摆到高职教育发展的首要位置谋划推动。目前,高职教育总体社会评价不高,认为学生不具备创新潜能。这种状况与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有密切关系,传统教育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创新精神以对知识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前提,其基本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求知动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加强高职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的培养,才能改善高职生的整体素质,促进高职生由“机器人”向“技术人”“创新人”转变。
  在培养学生创新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是最重要的主体,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引领全校创新的关键。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要有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师队伍。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大纲统一、教材统一,教师上课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既没有创新空间,也没有创新动力。“国家创新,教育为本;教育创新,教师为本”。教师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活动中能否充分施展才能,是决定大学兴衰的关键。因此,教师的创新精神是大学创新文化灵魂的灵魂,只有推动教师的创新主体意识不断觉醒,才能为创新文化建设注入强大的动力。
  三、建立激励创新的制度体系是培育大学创新文化的重要保障
  (一)坚持以创新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制度理念
  一些学校由于创新投入资金不足、科研力量薄弱、硬件条件缺乏等诸多困难,使得创新之路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但这些原因决不是阻碍创新的根本原因。从归因角度分析,它只是阻碍创新的外部因素,影响创新实践的程度及速度。影响创新的根本性原因是没有以创新作为核心价值观。发展创新能力首先是理念问题,只有形成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制度理念,才可能将创新落实到实处、转换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因此,要始终将创新作为指导思想,作为干部选拔、教师竞聘的根本标准。
  (二)建立激励创新的制度规范体系
  制定有关激励创新的规章制度、规定办法、校风校训,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师生员工的主体性地位,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到制度的制订、修改和完善过程中,实现制度的制订者与执行者的统一,切实增强制度的内在效力。近年來,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建立了一整套激励创新的制度规范,为学院的创新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保障。如,制定《教师科研工作量计算与考核办法》,引导和支持广大教师积极争取高水平高层次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和科研奖项;制定《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及激励办法》,扶持组建创新团队,鼓励跨科室、跨专业、跨学科合作,积极发挥创新团队的力量;制定《创新创业工作优秀指导教师评比办法》,建立导师制体系,激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各项科技创新项目及创业项目,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制度规范的实施是关键
  创新制度文化最终体现为每一位师生员工自觉执行制度。学院着力从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建设,保障各项制度规范落实和执行。一是优化管理体制。积极推进二级管理体制改革,以实施目标管理为导向,以健全考核监督为保障,积极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系部在推动创新改革中的积极性。二是建立长效机制。独具匠心地建立“科技银行”,为每位教师建立账户,以积分制形式统一管理科研创新活动贡献值,根据教师在科研创新、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获得的成果记录积点,以此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保障各项创新制度的落实。三是坚持绩效导向。结合高校绩效工资考核,进一步推进聘任、绩效考核、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通过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各项创新制度的落实,努力营造公平、竞争、合作的创新环境。   四、校企合作是当前培育大学创新文化的捷径
  校企合作在创新物质文化层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校企合作既是创新平台,又属于创新实践活动,具备双重身份;另一方面,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源泉,高职教育迫切需要来自生产一线的鲜活知识。因此,校企合作成为培育创新文化的快车道。教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在科技推广、生产服务等社会生产实践中,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积累科研素材,迸发科研灵感;学生在平台的实践中找寻学习的根本目的,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创业平台是技术转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成果孵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石。学院按照“总体规划、整合资源、完善功能”的要求,加快推进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与龙头企业成立产业研究所和分析检测中心,提升青年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参与技术革新、创新教学方法的能力。在企业建设一批“教师工作站”,鼓励教师积极深入企业,轮流进入生产一线,把握产业动向,掌握企业需求,了解企业难题,开展应用研究,為企业排忧解难,提升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积累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的资本。引进“创新公园”入驻校园,建立大学生“支点”创业中心,孵化、成长、落地一条龙服务,成为南通市首批“众创空间”。
  (二)校企共推体制机制创新
  要解决企业经济效益与人才培养质量、企业生产性与学校教育性之间的矛盾,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学院基于企业化经营的薛窑科研实训中心,建立“三创人才工厂”,将学生培养与公司运营、项目管理融为一体,采用轮岗方式,让学生参与公司运营的每个环节,建立学生生产性实训质量评价制度,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教师与师傅身份融通机制,基地教学管理与经营管理协调机制等。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让每个主体在其中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最终实现了“共赢”。
  (三)校企合作共促产业创新发展
  学院接轨南通地方产业,已成为南通市校企合作示范典型。学院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相关企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与中天环保共同牵头成立“江苏环保产业职教联盟”,与海岸电梯学会建立南通电梯科技创新产业联盟;与如皋花木大世界、南通金土地有限公司等组建南通园艺产业校企合作理事会,为南通园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与市科技部门合作,积极筹建省级科技服务超市,打造南通智慧农业云数据中心,为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万健.文化结构视角下的大学制度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2(19):60-61.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与达利(中国)有限公司所建立的厂中校——达利产学研中心为依托,经过实践探索,对厂中校决策议事机制、利益平衡机制、教学参与机制、激励约束机制进行了阐述,为厂中校的长久运行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关 键 词] 厂中校;校企共同体;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5-0030-02  “厂中校”是深化校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等部门要求高职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以产教融合发展为方向,支持引导职业院校在不同方向和领域分类发展、办出特色,促进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全面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
期刊
[摘 要] 随着当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会计进入了云时代,“云代理记账”应运而生,“云代理记账”的发展也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习实训难题找了突破点。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与无锡航天信息有限公司校企共建“云代理记账”产教融合实训平台为例,积极探索实训平台的建设内容与运行保障机制,以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会计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关 键 词] “云代理记账”;会计专业;产教融合;实训平台  [
期刊
[摘 要] 在跨境电商迅猛发展之时,中央大力推动经济转型、释放社会活动,在2014年9月的达沃斯论坛上,首次在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并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全国兴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跨境电商领域创新创业势头借此契机蓬勃发展。为响应国家号召,顺应市场发展需求,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为例,就其商务英语职业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基地建设进行研究,旨在更好地
期刊
[摘 要] 提问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极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情感交流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和锻炼学生双语表达的能力。以连云港开放大学为例,通过研究课堂教学,分析了提问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提问技巧和策略,以期更好地促进英语教学工作。  [关 键 词]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问;技巧;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
期刊
[摘 要] 一些高职语文教师将语文课程狭隘地理解为由教学大纲、教材、教案组成的静态体系,造成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活脱节。从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课程意识,通过学习地方文化、组织整本书阅读、系统学习诗歌、服务学生社团活动等课程化策略,开发多元立体的动态课程体系,是高职母语教育的出路之一。  [关 键 词] 高职母语教育;课程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期刊
[摘 要] 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结合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生从业现状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探索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新思路和新方案。主要归纳室内设计行业的典型项目,序化以培养室内设计人员所必需的典型“项目课程包”,重构与优化以“项目课程包”为主体的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以带动高职室内设计技能性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 键 词] 室内设计专业;项目课程包;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G
期刊
[摘 要] 从LBL(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到P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再到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高校的教学方法逐渐趋于强调分析的过程。以山西大同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西方经济学》 本科教学为例,提出了基于案例的启发式(CBHT)教学方法,并对其模式构建、应用要点进行分析。结合第一轮实践效果,提出了该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  [关 键 词] 教学;CBHT;西方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
期刊
[摘 要] 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结合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存在的问题和现状,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必须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丰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在课堂内外都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利用多种方式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  [关 键 词] 新媒体环境;应用型本科;心理健康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职业结构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式下的教学体系。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特色专业,在教学体系上已暴露出诸多问题,因此,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以职教联盟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为主线,构建科学合理、良性循环的多方共赢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