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细节教学运用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tv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尔扎克认为:“艺术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有的作家认为:细节是艺术品的灵魂,作品的高度、深度是由它的细节决定的。喜欢阅读的人不难发现,众多的文学作品包括经典名著,读后令人难以忘怀的,往往是那些看似“枝微末节”的细节。确实,细节描写的表现力是惊人的。许多难以言状的情景,往往只需要一个细节就清楚了;花了大量笔墨写不活的人物,常常只需要一个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便呼之欲出了。在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没有一处没有细节描写,可以说,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文学。
  一、细节描写能凸显人物的性格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有的细节虽只寥寥几笔,但对人物性格的显示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把人物刻画得入微传神,栩栩如生。
  “看着范进洗了脸,郎中又拿茶来吃了,一同回家。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范进中举》)
  这一有些夸大了的屠户低头为范进扯衣服的细节,写出了胡屠户极力讨好范进的奴颜婢膝的神态。与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在范进面前“腆着肚子”“臭骂”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活画出胡屠户趋炎附势的丑态。
  “孩子们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已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孔已己》)
  孔已己已经“弯腰下去”看见豆不多了,但为什么“直起身又看一看豆”呢?说明他看到孩子们都不散,仍想再给孩子们豆吃,可看看自己的豆不多了,也没给成。这一细节描写,写出了孔已己性格的另一面——善良。
  二、细节描写能烘托人物心情
  人物的心情,除了通过面部表情、语言表达外,也可通过细小的动作流露出来。因此,细节描写也是烘托人物心情的重要手段。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甲虫飞进来,但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唱歌吧!’”
  这段文字的细节描写比较多,挂在铁杆上的字帖,是韩麦尔先生精心所制,可以看出他内心深处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小小字帖,烘托出教室里的爱国气氛;孩子们没受甲虫影响专心画“杠子”,刻画出了孩子们对法兰西文字的热爱;小弗朗士对鸽子叫声所产生的联想,可以看出他内心在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这平平常常的细节,烘托出法国人民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
  三、细节描写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细节是构成基本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往往离不开一些细节的推动作用。也就是说,某些细节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它却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如果没有这细微的铺垫,故事情节就无法关联。
  “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橘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橘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小橘灯》)
  小姑娘削橘皮,揉橘子,一瓤一瓤掏橘瓣,这些细节,虽不能表现小姑娘的性格特点,但它们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小姑娘制作小橘灯是作者重点写的,而此处小姑娘的诸多动作,为后文写她制作小橘灯作了准备。如果没有小姑娘剥橘子这些细节,就没有“我”临别时小姑娘制作小橘灯,就更不会有作者由小橘灯所受到的鼓舞、所看到的希望,小姑娘的形象也就不是那样鲜明。
  细节描写虽然是作品的“细微末节”处,但决不是作者信手拈来之物,而是他们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认识得最透彻、理解得最深刻之处,倾注了作者独有的审美情结,因而其含义是极其深刻的。其细小的形式与深刻的含义构成了一对矛盾,矛盾现象无疑使人产生意料不到之感,于是又可从中体验到一种创造的骄傲与快乐,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有人说:艺术的“真”让人感动,艺术的“美”让人回味。美的东西是让人回味无穷的,反过来说,让人回味无穷的东西本身就是一种美,所以细节很关键。
其他文献
文学现象的发生和变化同世间万物一样应该是有规律可循的,文学现象的发生和变化不是孤立的,而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作家的思想立场、艺术感觉和审美修养等个人因素以及他所处和所属的种族、时代、社会结构、社会道德等社会因素,分别影响并共同作用于文学现象的发生和变化。影响文学现象发生和变化的因素远不止这些,还包括宗教、法律、民俗、习俗乃至气候、生态等。家族兴衰虽然作为一个独立因素,它对文学现象的发生和变化所起的
期刊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过程等,进行理性化的审视、分析和反省,并用文字进行概括,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这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教学反思是一种高度自觉和自主的自我研修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精神活动,是一种高层次的工作方式。  因此,一个关键的问题便是,教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呢?其实,如果对于一堂课而言,应该落实三个环节,奏响课堂反思的“三部曲”。  一、厚重的序曲
期刊
关于课改,在此之前,听到的更多的是呼吁,是概念,却鲜于实践,或偶有实践,却行之未远。只有真正加入到课改的队伍中来,改变作为一个观望者的身份,变成课改的参与者,身在其中,才能真正体会到课改的滋味。只有成为真正的行动派,才可能嗅其芳,品其味,亦可嚼其苦,以资成长。在不断的努力和实践中,顺应课改的新潮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很深的感触。  较之过去,现在的课堂教学
期刊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本中,古典诗词所占比例相当重,这一比例就使古典诗词必然成为历年高考必考内容,因此指导高中学生学习欣赏古典诗词非常重要。  一、合理整合相关资源  教师需有效利用教材。因《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生对必修与选修教材掌握的侧重点不同,同时也因课时限制,教师与学生要将教材所选古典诗词全部精讲精练不太可能也没必要,因此合理整合教学资源,有效利用教材,精讲与比较阅读相结合就
期刊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至理名言,许多教师为此虽孜孜以求,但“高投低效、无所适从”的事实,一直困扰着广大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究其原因,传统语文教学的流弊严重干扰了初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以致语文教学的效率始终不尽如人意。  下面针对语文教学中的流弊,谈三点对策:  一、把兴趣引进课堂——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  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
期刊
还记得自己的第一节课。我惶恐的站在教室门口,望着大家,我怯怯的问了一句“大家的座位是随便坐的吗?”“是”面对大家的回答,我竟放弃重新排座的计划了。接着教室里乱哄哄的,不知道大家在说些什么。我喊了几声“别说话了!”然后接眼巴巴的等着大家五六分钟安静下来。在这五六分钟的时间里,我纠结着,我该怎么办,领导看见了怎么办,如果我再吼一声,他们会不会烦我呢……忘了那几天我是怎么过的了。直到教师节那天,师父的一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标志,同时又是教师教学的难点。针对这些问题,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培养兴趣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中产生,而是从人们对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如果学生对学习有一种想要学的愿望,就会产生一种积极情绪。学生从上小学就开始写作文,对作文不感兴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提高语文方面的能力,主要有两个基础,一是阅读,一是生活,但学生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亲自体验,只能通过读书来增加阅历,所以阅读是增强语文能力最根本的环节。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例很大。同时,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大凡写得好的学生也恰恰就是那些会读的学生。现就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做如下探讨:  一、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阅读兴趣
期刊
一、导语  恩格思曾经说过,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想象和联想是放飞思维活动的方式,通过想象和联想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表达的情感更深刻含蓄,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我们学过的许多童话、诗歌、散文,都是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如,在《天上的街市》中,作者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星星,又由天上的星星联想到天上美好的街市,又由地上的东西联想到天上的物品,再联想到天上的牛郎织女在天街闲游。作者通
期刊
一、问题意识是创造发明的基石  所谓的问题意识,是指人们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之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创造性,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所以,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判断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