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尝试以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易经》中的“五行、八字”为基础,并根据其包涵的深层次信息对中、小学生进行最初始的性格分析,使教育者能借助学生的生辰八字信息,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指导和引领,从而达到优化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易经 五行 八字 天干 天人合一
易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入易理优化教育是一道古老的命题。孔子著《易传》教弟子三千,开了“引易优教”的历史先河。现代台北师范大学的曾仕强教授、福建师大中文系故主任黄寿棋先生更是精心研究易学教育,誉满海峡两岸的大家。
前辈教育家的成功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在坚持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的原则前提下,适当引用“周易”这一儒家思想代表作的若干理念,可以使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更有的放矢,生动活泼。
易学认为,五行(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元素,五行之气又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又克土、土又克水、水又克火、火又克金、金又克木;阴阳包容配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配五行生克制化,构成了推动世界也包括人类自身变化不已的动力。作为易学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引发我们对中小学生这一教育对象群体评价的再思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为何有着良好教育的“高知、高智”父母正常出生的孩子却对学习一点不感兴趣,学习成绩差强人意?为何有的孩子天生就有家族所不具备的某种特长禀赋?为何一样的家庭条件,一样的生活环境,一样的教育要求下的孩子表现却千差万别……比如有的孩子在学校非常乖巧安静,而在家却顽皮异常表现得非常的矛盾,而有的孩子却无论在如何场合都好动活泼过头了,这些个性方面的特征从某种角度我们可以以遗传基因来解释,但是同父母甚至是双胞胎的孩子在个性方面也表现得迥然不同就有点奇怪了,我们能否从一个孩子出生的具体时间空间来真正探究孩子最根本最原始的本性呢?笔者认为《易经》中的“五行八字”或许可以帮我们解开这些谜团。今天我们已不再简单的将学生划分为“好、中、差;优秀、后进”而是以“学习有障碍、待合格”来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殊不知,现实生活中确如易理所示,中小学生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好与坏的相生糅合体。学生即以总体看,作为未成人的中小学生本质上都是好的,通常所说的“优秀生”身上有成绩但也有缺点,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而通常所说的“后进生”或许在学习上不尽如人意,可在别的方面却有闪光点,也会做出令人骄傲的业绩。不同的时空环境、社会条件会让学生有不同的表现。易理的引入,不仅更新了对教育对象的总体评价,而且在思想品德教育的整体性、联系性方面,也引发了人们深层次的思考。
早在两千多年前,围绕“究天人之际”这一问题,司马迁就作了大胆的质疑。后来,经过历代思想家、教育家的深入探讨,不断修改、充实,“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将人置于阴阳五行变化无穷这一物质世界的大背景去认识,认为人与天、人、社会是相生相克、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的。中国古代这一朴素的哲学思想,为我们今天的青少年思想品德工作,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青少年的思想变化与外在表现,除了与诸多内外因素相关联外,还往往与天道自然、日时干支所属五行相联系。四时季节的周而复始,月亮运行的盈亏交替,人体经脉气血的盛衰变化,五行的相生相克导致人的脾气、性情、言语、行为等方面的种种不同——如果教师适时具备一些相应的五行知识并把握些许生克变化规律,就能较好运用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例如:夏季出生而又多木的孩子,性格多偏急躁,这样就忌火炎、忌厚土,忌金多,针对此类学生就该采用舒缓、柔和的教育方式进行冷处理。而冬季出生的孩子多温暾动作缓慢,……而不同日子出生的孩子所秉承的个性就更加明显:如甲日出生的学生,大方直率有强烈的“老大”意识,凡事喜欢带头不甘人后,有很强的责任感和服务精神,对这样的学生不妨委以班干部等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导带头”的潜能,做好班主任助手,这样对学校班级管理一定是有很大帮助的。而且甲日生孩一旦得到认可就有可能成为栋梁之才。同时甲日出生的孩子心胸宽广,如有失误和闪失教师尽可大胆且毫不犹豫的进行批评指正,他们会很诚恳的接受并加以改正。而“丁”日出生的孩子多数生性低调内敛,他们表面多温和谦逊,但内心却较真执著,勤奋好学并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一旦出现失误往往产生很强的自责心理,对于这样的孩子建议教师不好正面批评,而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戊”日出生的孩子一般比较诚信厚道有担当,对父母长辈较有孝心但相对的有个性,性情较为急躁不服管教……“庚”日出生的孩子秉性直爽外向,敢说敢为,但却有着莽撞冲动的内在潜因,一旦出现对其不利的场合容易引发他们的暴力行为,因此对此日孩子都要记住不可激怒他们。“辛”日出生的孩子一般对艺术尤其是音乐有较强的领悟能力,而且多数有副好嗓子。但是此日生人却自恃颇高喜欢讲究情调,对班集体事物不太上心,属于相对自我的一类。而“壬”日生子则聪明好动,一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且对色彩感受明显,但在生活方面却比较懒散,依赖性强,凡事喜欢临时抱佛脚,缺乏足够的耐心和钻研精神……此外凡是在“甲、丙、戊、庚、壬”五阳日干出生的孩子性格相对外向大方,思维也开拓,敢说敢当,但是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容易产生破坏举动和暴力行为。而在“乙、丁、己、辛、葵”这五阴日干出生的孩子性格就相对低调内敛得多了,他们更善于思考,做事一般会三思而后行,当然如果出现心理问题也容易内心偏激纠结而有阴暗的想法和做法,甚至会容易因为想不开而导致自残自杀等极端的行为。因此若教师能适当的了解学生这些最原始的特性,在教育中能根据孩子的喜好个性进行教育或许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同时,在我们日常的教育中常常会面对一些极个别顽劣偏激“软硬不吃”很有个性的孩子,面对他们偶尔的“个性爆发”无可奈何,但是如果我们能根据天干冲克原理,在他们出现问题难以平复之时配备与之出生日干相和的老师与之接触做其工作,或许能让孩子心生好感而逐渐的稳定下来……
“贵和持中”是中国易学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周易》认为,无论是天人合一还是阴阳五行,都有一个平衡协调的问题,因为阳太盛则阴不柔,阴太盛则阳不振;天道不爽,人间焉得安宁?阴阳五行任何时候都不要太过或者不及,否则就要失去平衡,需要“制太盛”“救不足”了。
易学思维中的“天人合一”论,应该是人与天,主观与客观的辨证统一论,既要认识到人天统一性的一面,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强调各自原有的独立性的一面,要在尊重客观规律认识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保护自然、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在自然中生存得更好,发展得更好。
易学主张“贵和持中”,注重人的和谐发展,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存,对今天的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仍极具现实指导意义。试举“三结合”教育为例,今天不少青少年在学校学习的,在家里听到的,在社会上看到的,通过各种媒体、网络了解到的很多是十分不和谐的冲突,频频出现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异体”的失衡现象,出现意识形态与现实割裂的对立。这对青少年学生正在形成的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及心理健康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我们上下一心,各方联动,有针对性地从指导思想上去把握,致力于校内外教育环境的不断净化,时时刻刻为中小学生寻找能体验高尚情感、体验成功喜悦的机会,创设能磨练他们心理素质的氛围,寻求实现“三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的新的平衡的支点,创立新的教育平衡,促进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新的层面上的和谐发展。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21世纪的教育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更应当格外珍惜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对先哲们的思想认真仔细的加以重新解读,批判继承,赋予新的生命力,为我所用,为教育改革所用。
“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书目
[1]《易传》《三命通会》《神奇之门》
【关键词】易经 五行 八字 天干 天人合一
易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入易理优化教育是一道古老的命题。孔子著《易传》教弟子三千,开了“引易优教”的历史先河。现代台北师范大学的曾仕强教授、福建师大中文系故主任黄寿棋先生更是精心研究易学教育,誉满海峡两岸的大家。
前辈教育家的成功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在坚持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的原则前提下,适当引用“周易”这一儒家思想代表作的若干理念,可以使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更有的放矢,生动活泼。
易学认为,五行(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元素,五行之气又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又克土、土又克水、水又克火、火又克金、金又克木;阴阳包容配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配五行生克制化,构成了推动世界也包括人类自身变化不已的动力。作为易学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引发我们对中小学生这一教育对象群体评价的再思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为何有着良好教育的“高知、高智”父母正常出生的孩子却对学习一点不感兴趣,学习成绩差强人意?为何有的孩子天生就有家族所不具备的某种特长禀赋?为何一样的家庭条件,一样的生活环境,一样的教育要求下的孩子表现却千差万别……比如有的孩子在学校非常乖巧安静,而在家却顽皮异常表现得非常的矛盾,而有的孩子却无论在如何场合都好动活泼过头了,这些个性方面的特征从某种角度我们可以以遗传基因来解释,但是同父母甚至是双胞胎的孩子在个性方面也表现得迥然不同就有点奇怪了,我们能否从一个孩子出生的具体时间空间来真正探究孩子最根本最原始的本性呢?笔者认为《易经》中的“五行八字”或许可以帮我们解开这些谜团。今天我们已不再简单的将学生划分为“好、中、差;优秀、后进”而是以“学习有障碍、待合格”来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殊不知,现实生活中确如易理所示,中小学生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好与坏的相生糅合体。学生即以总体看,作为未成人的中小学生本质上都是好的,通常所说的“优秀生”身上有成绩但也有缺点,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而通常所说的“后进生”或许在学习上不尽如人意,可在别的方面却有闪光点,也会做出令人骄傲的业绩。不同的时空环境、社会条件会让学生有不同的表现。易理的引入,不仅更新了对教育对象的总体评价,而且在思想品德教育的整体性、联系性方面,也引发了人们深层次的思考。
早在两千多年前,围绕“究天人之际”这一问题,司马迁就作了大胆的质疑。后来,经过历代思想家、教育家的深入探讨,不断修改、充实,“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将人置于阴阳五行变化无穷这一物质世界的大背景去认识,认为人与天、人、社会是相生相克、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的。中国古代这一朴素的哲学思想,为我们今天的青少年思想品德工作,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青少年的思想变化与外在表现,除了与诸多内外因素相关联外,还往往与天道自然、日时干支所属五行相联系。四时季节的周而复始,月亮运行的盈亏交替,人体经脉气血的盛衰变化,五行的相生相克导致人的脾气、性情、言语、行为等方面的种种不同——如果教师适时具备一些相应的五行知识并把握些许生克变化规律,就能较好运用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例如:夏季出生而又多木的孩子,性格多偏急躁,这样就忌火炎、忌厚土,忌金多,针对此类学生就该采用舒缓、柔和的教育方式进行冷处理。而冬季出生的孩子多温暾动作缓慢,……而不同日子出生的孩子所秉承的个性就更加明显:如甲日出生的学生,大方直率有强烈的“老大”意识,凡事喜欢带头不甘人后,有很强的责任感和服务精神,对这样的学生不妨委以班干部等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导带头”的潜能,做好班主任助手,这样对学校班级管理一定是有很大帮助的。而且甲日生孩一旦得到认可就有可能成为栋梁之才。同时甲日出生的孩子心胸宽广,如有失误和闪失教师尽可大胆且毫不犹豫的进行批评指正,他们会很诚恳的接受并加以改正。而“丁”日出生的孩子多数生性低调内敛,他们表面多温和谦逊,但内心却较真执著,勤奋好学并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一旦出现失误往往产生很强的自责心理,对于这样的孩子建议教师不好正面批评,而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戊”日出生的孩子一般比较诚信厚道有担当,对父母长辈较有孝心但相对的有个性,性情较为急躁不服管教……“庚”日出生的孩子秉性直爽外向,敢说敢为,但却有着莽撞冲动的内在潜因,一旦出现对其不利的场合容易引发他们的暴力行为,因此对此日孩子都要记住不可激怒他们。“辛”日出生的孩子一般对艺术尤其是音乐有较强的领悟能力,而且多数有副好嗓子。但是此日生人却自恃颇高喜欢讲究情调,对班集体事物不太上心,属于相对自我的一类。而“壬”日生子则聪明好动,一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且对色彩感受明显,但在生活方面却比较懒散,依赖性强,凡事喜欢临时抱佛脚,缺乏足够的耐心和钻研精神……此外凡是在“甲、丙、戊、庚、壬”五阳日干出生的孩子性格相对外向大方,思维也开拓,敢说敢当,但是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容易产生破坏举动和暴力行为。而在“乙、丁、己、辛、葵”这五阴日干出生的孩子性格就相对低调内敛得多了,他们更善于思考,做事一般会三思而后行,当然如果出现心理问题也容易内心偏激纠结而有阴暗的想法和做法,甚至会容易因为想不开而导致自残自杀等极端的行为。因此若教师能适当的了解学生这些最原始的特性,在教育中能根据孩子的喜好个性进行教育或许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同时,在我们日常的教育中常常会面对一些极个别顽劣偏激“软硬不吃”很有个性的孩子,面对他们偶尔的“个性爆发”无可奈何,但是如果我们能根据天干冲克原理,在他们出现问题难以平复之时配备与之出生日干相和的老师与之接触做其工作,或许能让孩子心生好感而逐渐的稳定下来……
“贵和持中”是中国易学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周易》认为,无论是天人合一还是阴阳五行,都有一个平衡协调的问题,因为阳太盛则阴不柔,阴太盛则阳不振;天道不爽,人间焉得安宁?阴阳五行任何时候都不要太过或者不及,否则就要失去平衡,需要“制太盛”“救不足”了。
易学思维中的“天人合一”论,应该是人与天,主观与客观的辨证统一论,既要认识到人天统一性的一面,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强调各自原有的独立性的一面,要在尊重客观规律认识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保护自然、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在自然中生存得更好,发展得更好。
易学主张“贵和持中”,注重人的和谐发展,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存,对今天的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仍极具现实指导意义。试举“三结合”教育为例,今天不少青少年在学校学习的,在家里听到的,在社会上看到的,通过各种媒体、网络了解到的很多是十分不和谐的冲突,频频出现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异体”的失衡现象,出现意识形态与现实割裂的对立。这对青少年学生正在形成的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及心理健康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我们上下一心,各方联动,有针对性地从指导思想上去把握,致力于校内外教育环境的不断净化,时时刻刻为中小学生寻找能体验高尚情感、体验成功喜悦的机会,创设能磨练他们心理素质的氛围,寻求实现“三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的新的平衡的支点,创立新的教育平衡,促进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新的层面上的和谐发展。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21世纪的教育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更应当格外珍惜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对先哲们的思想认真仔细的加以重新解读,批判继承,赋予新的生命力,为我所用,为教育改革所用。
“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书目
[1]《易传》《三命通会》《神奇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