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俄文学构建之比较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ming_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俄文学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二十世纪尤为明显。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文学,在特殊的时代,通过一定的政治关系而建立起了偶然而又密切的文学历史关系。
  关键词:中俄文学;构建;文学目的;社会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2
  
  俄罗斯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几乎遍及了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期整个中国的文化和革命进程。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彷徨无助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展示了另一种“成功”的可能。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开始,处于“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时期的中国文学开始融入世界文学的潮流。不管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潮、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还是十月革命前后的革命文学,都是中国文学吸收养分的土壤。当时中国文坛出现了无数西方流派的摹仿者,但最终对中国文学和社会变革影响最深并结出果实的首推俄国文学。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解放初期,前苏联文学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左翼文学,无论在创作还是思想影响上都成为当时中国的主流文学趋势。文学成为了学习的一个媒介和对象。中俄文学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影响和借鉴,而是相同思想基础上的共通与响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文学接受中的官方指向与普遍文学期待相违背,在“大批判”形式下的介绍某种程度上变相保持了对当代苏联文学的跟踪;1978年以后,中国文坛明显呈现出与苏联文学相差大约二十年左右的“同步进程”, 从“伤痕文学”开始,不仅亦步亦趋地重复着苏联文学曾经历过的文学阶段,甚至重复着一个个文学主题,与此同时,西方的各种文学思潮的涌入,中国文学以前苏联文学为参照的情况,八九十年代末才有了改变,中俄文学才开始了各自的新民族文学多元化构建。
  尽管中国文学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对俄国文学进行着“亦步亦趋”的“追随”,表面上看,中国文学在文本创作和文学批评等方面都以俄国文学为效仿的对象,但本质上,由于两国文学在传统精神、文学目的等的不一致,二十世纪中俄文学构建上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中国新文学诞生之初,就处于一种打破旧文化、创建新文化的凤凰涅磐式的再生呼唤之中。因此,奠基二十世纪整个中国文化创作基础的是与传统文字完全相异的白话文以及在这种语言书写形式之上的全新思想的表达。在这种创作思想的指导下,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构建近三分之二的时间内呈现出三种基本面貌:批判现实歌唱新生;纷繁乱世中的如画家园;英雄世界中的革命豪情。
  二十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上承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的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研宕而来的,这与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的诞生是完全不同的。列宁曾经说过“俄国解放运动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这与曾经给过该运动以深刻影响的俄国社会的三个主要阶段是相适应的,这三个阶段是:贵族时期,大约从1825年到1861年;平民知识分子或者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期,大致从1861年到1895年;无产阶级时期,从1895年到现在。”[1] 贯穿俄国文学创作的一个最主要的精神是“弥赛亚”精神。不管是批判现实主义的雷列耶夫、奥托耶夫斯基、莱蒙托夫、果戈里、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还是后期苏联战争文学中的绥拉菲莫维奇、法捷耶夫、肖洛霍夫,他们的文学创作呈现的都是一种文学与哲学相结合、思辩与宗教精神探寻相结合的特点。
  中俄文学构建的根本目的也是不同的。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摧毁、国家外优内患和迫切需要政治改革的时代要求中诞生。其开始也“启蒙”为目的的新文学构建尚为完成,便迅速转向以“救亡”为目的的文学工具性的转向。因此,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构建之初就明显展示出了“先天不足”的征兆。除了在1917-1927年间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涌现出来众多的大家以及相当数量的经典作品以外,新文学的第二个、第三个十年间,除孤岛文学的张爱玲等少数坚持对文学本性的价值追求以外,几乎没有涌现可堪永久流传的大家。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在文艺政策上“无产阶级”文学的建设基本方针,许多作家停止了原先的艺术创作和探寻,或转而歌颂新中国、新生活,如老舍的《龙须沟》、《茶馆》;或转而研究历史文化,如研究湘西边城文化的沈从文;或带着胜利者的喜悦继续展示最本真的无产者的文学,如赵树理和周立波等人的创作。在短暂的洗礼中,尚未完成的“人的”文学便转向了“神的”文学——英雄文学。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化的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固然与当时对苏联建设的模仿有关,但根本原因还是五四运动中现代发展的先天不足。直到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二十世纪末的文学构建,再一次延续了“五四”“人的文学”构建的基本主题,但是,这一主题的构建又面临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多元化的语境,在封闭年代中世界历时发展的成果: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后女性主义、现代、后现代等等,各种不同的思想理论相继涌入中国。紧接着,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愿叙事等等手法在八十年代以后乃至今天的文学中不断地被模仿和运用。在新的“百花齐放”中,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构建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仍然深刻地摈弃古文学传统,并在各种新兴的话语表达方式中进行文学的建构。
  二十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没有“启蒙”的重任,在十九世纪末的心灵探索和心灵辩证法的建设上,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这一部分文学创作的主体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却同样在历史的夹缝中面临尴尬的境地,因为他们为自己树敌了,专政的政权和丧失了土地的流亡农民。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三十年代以前,白银时代,获得了自己特殊的生存空间和文学诉求。如果说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是孕育于救亡国家的“启蒙”焦虑之中的“早产儿”, 二十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则是孕育于知识分子焦虑与对未来思考之中的“多胞胎”,扮演着社会变革引路人的俄国知识分子,在白银时期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中积极探索鼓吹的各种思想:民粹主义、斯拉夫派、西欧派、泛蒙古主义、虚无主义、浪漫主义、寻神派、造神派、基督教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象征主义、尼采学说、叔本华、柏格森、康德主义、唯美派、索洛维约夫象征主义哲学体系、个人主义、马克思主义、方济各派、共济会、阿克梅派等等,并且将它们内化为精神哲学的探求。这在陀斯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的笔下都可以找到相当的佐证。但这也为白银时期文学以后的苏联文学所呈现的独一无二的面貌,埋下了前因。当苏维埃政权建设开始涉及到文学领域时,意识形态化下的苏联时代文学,变自然而然地分为三个板块:显流文学,以高尔基的《人间三步曲》、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富尔曼诺夫的《卡巴耶夫》等为代表; 潜流文学, 以帕斯捷尔纳克、安德列耶夫、布尔加科布等为代表;世界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侨民文学”,主要以蒲宁、阿赫玛托娃、布洛斯基、吉皮乌斯等为代表。这三部分文学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是,就如俄国文艺学家萨日诺夫所言,“随着托尔斯泰的逝世和象征主义的消亡,俄罗斯文学离开了世界文学的进程,曾经作为世界文学光辉典范的地位开始丧失,对世界文学进程的影响开始小时。”[2]1917年开始, 俄罗斯文学进入了非哲学化的意识形态阶段。 1922年,“哲学船”的离去成为“旧后苏维埃文学元文本的卷首词”。从此时代的联系中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被简化成了一种意识形态,从而改变了哲学在文学中的存在形式。社会的阶级冲突以及新的意识形态的形成和确立过程成为文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主要内容。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新中国建国初期文学发展的导向。
  前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文学,开始了新后现代语境下的新俄罗斯文学的构建。此时的俄罗斯文学,也面临着与中国文学同样的构建命题:怎样在后现代语境下构建自己的民族主义文学,一种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学。
  
  参考文献:
  [1]列宁.论俄国工人报刊的历史,列宁全集[C].中文第二版.
  [2]符·准·阿格诺索夫.20世纪俄罗斯文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要:养老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当年老体迈的时候,仅凭自身的能力是无法获得哪怕是最起码的生活资料的。而颐养天年是每个人所期盼的,我觉得他更像是一种权利,在古代由于特定的宗法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存在以及"孝"文化的深入人心,总的来讲,养老权时可以得到保障的。而至今日,进入工业文明,养老全似乎却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老人得不到赡养,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关键词:古代宗法;经济制度;养老权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在高校中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引领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本文从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入手,阐述高校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并结合实例,提出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
期刊
摘要:在当代农村,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农村妇女尤其是农村出嫁女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立足农村出嫁女权益受到侵害的现实,分析出嫁女权益的法律保护与传统文化冲突的表现及原因,以探讨农村出嫁女权益保护与传统文化冲突之解决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出嫁女;权益;法律保护;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91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2    一、农村
期刊
摘要:“同姓不婚”最早见于春秋三传中的《左传》,它以史诗般的记载将西周的故事传承下来,并被今人奉为典据。“同姓不婚”这一法则之所以被西周统治者采用并为各诸侯国拥护应基于各种原因,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在不经意间产生了多种有益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同姓不婚;族外婚  中图分类号:D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1    一、促成同姓不婚作为法则
期刊
摘要:汉末魏晋六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颇为奇特的时期。这一段历史充满了太多的不可思议,在整个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显得那么地突兀与鹤立鸡群。而对它的评价也是截然不同的。有说他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都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 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1]也有的说“群骄慢傲,不入道检者,为都魁雄伯,四通人达,皆背叛礼教而从肆邪僻。讪毁真正,中伤非堂,口习丑言,身行弊事
期刊
摘要:本文以西南科技大学心理学系的系列心理援助行动为例,总结了震后“立体化”心理援助的四大特点:1、积极探索和完善对教育系统的灾后心理援助模式;2、深入调查研究如何加强对政府和基层干部的灾后心理援助工作;3、进一步探索和推进对绵阳市公安系统的灾后心理援助和合作;4、投身公益服务,拓展心理援助研究和社会服务大平台。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立体化;心理援助;西南科技大学;综述  中图分类号:G44 文
期刊
摘要: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典型报道效果进行了考量。指出信息的真实与完整;情感的接近与认同;受众的认知程度以及从知到行的转化,是考量当前社会背景下典型报道效果的四个方面。典型报道已然告别膜拜时代,趋向人性的回归。  关键词:典型报道;传播层次;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2    新中国新闻事业诞生以来,典型报道在弘扬正气、净化
期刊
摘要:大学生辩论赛是近几年兴起的没有任何商业、政治等目的的流行于大学生群体中的辩论赛,本文针对当前辩论赛的研究现状和辩论赛的特点,对辩论赛自由辩论阶段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分析这个阶段中常见的一些陷阱,能够帮助辩论双方有效地设置语言陷阱,同时在了解陷阱设置特点的基础上,处于陷阱的一方也能够提出有效地解决这类陷阱的方法, 从而在整体上提高辩论的技巧和策略。  关键词:辩论赛;陷阱;策略  中图分类号:H
期刊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产生的马锡五审判方式,作为巡回审判、就地审判和调解工作的典型代表。在当下,这种审判方式对我们的司法制度有无借鉴意义?从法理角度分析,很多理念和审判实践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本文就通过考察这一审判方式的历史和社会环境来探究其对今天的审判工作的借鉴意义,以及分析其与法制和法理相冲突的层面。  关键词:马锡五审判方式;巡回审判;司法独立;司法的中立性;群众路线  中图
期刊
摘要: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于1979 年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本文将重点阐述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的产生,发展,及其实践意义,并通过对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三个版本文化背景翻译策略的介绍对该理论进行更明确的分析。  关键词:多元系统论;翻译策略;文化背景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