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筝右手演奏技法“悬腕摇”的几种使用方法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ca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拟通过古筝右手演奏技法“悬腕摇”的几种使用方法,本文拟从“悬腕摇”的定义、种类、及其使用方法等方面入手,全面探究了悬腕摇在古筝学习及演奏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古筝;悬腕摇;使用方法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距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所以大家常常称其为“古筝”。它属于汉族的弹拨乐器,其表现“点”的音符容易,但表现“线”的音符较难。为了弹奏出长音的效果,体现乐句的流畅性,古筝音乐中多采用在琴弦上快速而均匀地反复托劈的“摇指”技法,其中“悬腕摇”是“摇指”技法中的一种。本文以古筝右手演奏技法“悬腕摇”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研究谱例以及实际演奏的方法,对“悬腕摇”的使用方法及连接展开分析,使音乐更流畅。
  一、古筝简介
  筝是我国最古老、最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筝”这一词,最早是出现在汉代司马迁《史记· 李斯列传》的谏逐客书中:“夫击瓮叩,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这样可以看出,筝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就已经流传在我国的秦地,也就是如今的陕西省,故历史上又称之为秦筝,现代称之为古筝,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筝传到祖国各地与当地的民间音乐、语言、文化、说唱……结合之后形成了与地域来划分的特色流派:
  广东:客家筝派(广东北边)、潮州筝派(潮汕地区)。
  南方:浙江筝派(杭州地区,也称武林筝、杭筝)。
  北方:河南筝派(中州筝)、山东筝派(齐鲁筝)。
  历史上也传至了越南、蒙古、朝鲜、日本。除了以上的筝流派之外,还有现代创作、改编的古筝曲,也称创编筝曲。
  筝属于弹拨乐器,它的音箱是长条形,筝面上张弦,弦下与筝面之间设筝柱(也称之为雁柱或琴码)。1963年出现的21弦古筝,是现在使用最广泛的筝,也称之为S163-21筝,S是指后岳山的S形状,163是指筝的长度163厘米,21是指有21根琴弦。S163-21筝是由上海音乐学院王巽之先生提出构想,1963年由上海民族乐器厂的缪金林、赵振高师徒参考了竖琴岳山的“S”造型,最后研制出S163-21筝。
  我们现在使用最多的二十一弦古筝,是以宫、商、角、徵、羽,即1 2 3 5 6五声音阶定弦,二十一弦古筝D调定弦是音域是大字组的D(倍低音do)至小字3组的d(倍高音do)。
  二、古筝右手演奏技法“悬腕摇”及其种类
  (一)古筝右手演奏技法“悬腕摇”定义
  古筝“摇指”是古筝演奏技法中的基础演奏技法之一。“摇指”这一演奏技法,最早也许可以追溯到唐代、清代。一直到近现代以来,南北筝派继承了传统的摇指技法,又各自有了的不同发展,形成了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摇指。近现代的“摇指”的种类较多,按用指方法分,可以分为“大指摇、食指摇、两指摇、三指摇、多音摇”等,其中大指摇可以分为“扎桩大指摇”和“悬腕大指摇”(也称“扎桩摇”和“悬腕摇”)。
  古筝右手演奏技法“悬腕摇”这一概念是中国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李婉芬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李婉芬(1937-2002),女,陕西绥德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我国著名的古筝教育家、演奏家。1925年参加中国歌舞团,195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师从曹正、曹东扶先生学习古筝的演奏,毕业后留校任教,后为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的教师。
  李婉芬老师提出了悬腕摇指,她在1988年第四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发表的《筝技摇指》一文中这样介绍:“是去掉一切扎桩形式的摇指(包括单独的大、食、中、无名指),演奏时将腕部和某扎桩指悬起来,亦可称为悬腕摇指法。”
  (二)古筝右手演奏技法“悬腕摇”种类
  古筝右手演奏技法“悬腕摇”按照使用方法可以分为三种使用方法:
  1、悬腕摇
  “悬腕摇”在此处是指在演奏悬腕摇之前不加任何的单音或者装饰音,直接使用悬 腕摇。在古筝演奏中使用悬腕摇时,一般情况下是直接用劈托进行的悬腕摇。
  2、单音+悬腕摇
  “单音+悬腕摇”指的是,某一个单音连接悬腕摇。在古筝右手演奏技法“悬腕摇”的几种使用方法中,单音+悬腕摇中的单音可以用托(大指)、抹(食指)或勾(中指)弹奏。
  3、装饰音+悬腕摇
  装饰音是用来装饰旋律的符号或者记有特殊记号,表示该音符应作某种装饰音性演奏的音。又称花音。装饰音的时值计算在所装饰音或前一音的时值内。常用的装饰的装饰音有倚音、颤音、廻音、波音、滑音等多种。
  装饰音一般是用来丰富曲调,给乐曲增加色彩,使其更加有特色,增加效果。在我国的民间音乐演奏演唱中,有较多的装饰音存在。在古筝右手演奏技法“悬腕摇”的几种使用方法中,装饰音+悬腕摇按照种类可以分成:
  (1)倚音+悬腕摇
  倚音与单音不同在于,倚音是装饰音,它所占的时值计算在所装饰的音或前一音的时值内。倚音连接悬腕摇比单音连接悬腕摇,倚音的连接速度更快,倚音也可以用托(大指)、抹(食指)或勾(中指)弹奏。
  (2)花指+悬腕摇
  花指是古筝基本演奏技法的其中一种,具体的演奏方法是从高音至低音的连托(连续的托),音多少不一定。
  三、结语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最有特色的弹拨乐器之一。它属于弹拨乐器,其表现“点”的音符容易,但表现“线”的音符较难。为了弹奏出长音的效果,体现乐句的流畅性,古筝音乐中多采用在琴弦上快速而均匀地反复托劈的“摇指”技法,其中“悬腕摇”是“摇指”技法中的一种。本文以古筝右手演奏技法“悬腕摇”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研究谱例以及实际演奏的方法,对“悬腕摇”的使用方法及连接展开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古筝右手演奏技法“悬腕摇”按照种类可以分为三种使用方法:
  1、悬腕摇
  2、单音+悬腕摇(抹+悬腕摇、勾+悬腕摇)
  3、装饰音+悬腕摇(倚音+悬腕摇、花指+悬腕摇)
  其中1、悬腕摇,前面不加任何单音的情况下,都是以劈起悬腕摇。2、单音+悬腕摇(抹+悬腕摇、勾+悬腕摇),当单音是抹或勾弹奏时,都是要将抹与托或勾与托同时放好,再以托起悬腕摇。3、装饰音+悬腕摇(倚音+悬腕摇、花指+悬腕摇),当倚音是抹或勾弹奏时,也与第2点一样,将抹与托或勾与托同时放好,再以托起悬腕摇。花指连接悬腕摇时,快速连托弹奏完之后,托起悬腕摇,做到无缝连接。
  以上的结论都是为了,上述谱例可以说明,选择悬腕摇的使用方法非常重要,要看前面是什么音,还要为其标上合适的指法使用,便于连接下一个音。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乐句和音乐的流畅性。“悬腕摇”是古筝基本演奏指法之一,笔者认为只有把基础指法掌握好,才能更好的掌握其他演奏法,运用到乐曲中,让音乐更有表现力。
  参考资料:
  [1]李婉芬:《筝技的摇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4,第86-89页。
  [2]李婉芬:《论“曹派”筝艺的演奏特色》,中国音乐1997年第二期,1991.7,第28-29 页。
  [3]林玲:《中国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全国通用教材-古筝》,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8,第5页.
  [4]宋婷婷:《古筝教学中的几种摇指技法训练》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二期,2005.2,第92-93页
  [5]赵冠华、赵曼琴:《古筝基础练习之道》(上中下册)、《古筝快速指序练习之道》(上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时引领了设计思想的发展,丰富了汉代设计思想的内容,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也对设计界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特别是其蕴含着的独特的环保、审美以及重视民生等设计理念,即使在今天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汉代“长信宫灯”以其特有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等价值为世人所瞩目。  【关键词】:长信宫灯;美学思想;功能美;造型美;装饰美  一、 “长信宫灯”设计中的美学思想体现  汉代成为青铜灯的发展高峰,与当时
期刊
【摘要】:大调曲子是国家第二批公布的非物文化遗产项目,它的历史也有300年左右,也可谓是历史悠久。“民间音乐的传承是采取口耳相传的方式在民间传播的。但是对于处于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音乐传承与被传承者。传承方式也表现为群体传承和个体传承两种不同的形式。[1]”  几百年来,大调曲的传承在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传授方式也属于自发性。大调曲子发展以来就是有着很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一种群众音乐在民间传承发展着。
期刊
【摘要】:中国油画中的民族化是中国油画区别于西方油画的关键所在。从油画传入中国的过程和现代中国油画家的成长经历,探讨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应借鉴吸收西方油画中的优秀元素#扎根在本民族生活土壤之中,实现中国油画从“西洋化”到 “民族化”的转变。  【关键词】: 中国油画;民族化;探讨  油画从尼德兰的凡艾克兄弟开始,然后传到世界各国,说明它经历了一个国家化的过程。油画进入中国,就已走向本土化#民族化$中
期刊
【摘要】:清代中晚期,因避文字之狱,许多文人、学者和艺术家转而投身于文字学和金石碑版的考证研究中,致使学篆之风日盛。其间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他们借古开今,标新立异,给清代印坛带来了新的生机。吴让之传承了邓石如“以书入印”的思想,并将其完美结合,是中国篆刻艺术由古代进入近代的标志性人物。对清中叶以后印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关键词】:吴熙载;书法;篆刻  吴熙载( 1799 - 1870)生于
期刊
一、建设和谐的新农村文化的意义  建设和谐的新农村文化,是推进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建设和谐的新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建设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将和谐文化的技术层次、制度层次、观念层次,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用新的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观念,
期刊
【摘要】:魏晋时期使在先秦时代代表一切艺术的“乐“,开始摆脱了”礼“的桎梏,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祭起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大旗,几乎所有的门类经历了思想解放、个性张扬、艺术独立的道路。本文从陶渊明的“无弦琴”窥探文人音乐的人格张扬和艺术独立。  【关键词】:无弦琴 ;陶渊明;人格张扬;艺术独立  从三国、两晋到南北朝,这短短的四百年间,是中国历史上最难描述的时代。从此,秦汉雄风已逝,而盛唐气象未至,在这
期刊
【摘要】:基于目前的书法教学现状和书法教学环境,本课题将书法艺术教学、汉字文化现状这两者结合起来思考,对基于现代教学环境的书法教学中汉字文化的存在价值、意义加以考察、探索,以寻求书法教学的改良之策。课题主持者借助于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等主要研究方法,逐步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课题研究者认为书法课程、汉字文化这两者的有机联系是现代书法教学和改革的主要突破口,是未来书法教育的制高点。  【关键词】:书法
期刊
【摘要】:豫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独特而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质、文化风采和神韵,是前辈大师、艺术家们留给后人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但是,从当前豫剧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来看,机遇与困难并存。本文通过对目前豫剧的保护和传承的现状调查分析,依据豫剧的艺术特点,以《梨园春》栏目为例,具体分析如何利用新媒体对豫剧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以及在保护、传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并由此对豫剧在今后的新媒体时代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期刊
【摘要】:仡佬族哭嫁是仡佬族地区最常见的民族民间音乐形式之一,哭嫁在仡佬族地区叫“哭姊妹”。哭嫁是很多民族都有的习俗,仡佬族哭嫁音乐内容丰富,流传上千年的历史。却在短短的二十几年里,从仡佬族女人结婚都要“哭姊妹”,到仡佬族女人结婚都不“哭姊妹”。流传上千年的“哭姊妹”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仡佬族"哭嫁"习俗是仡佬族民族文化的瑰宝,它包含着很多值得挖掘的民族文化内涵。有仡佬人的智慧、民俗民风、音乐等等
期刊
【摘要】:古筝作为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音色清新柔美,富有神韵,其声音独具特色,本文以筝乐《侗族舞曲》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审美特色为切入点,论述了古筝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风格特点。  【关键词】:侗族;审美;艺术特色  古筝源于战国,盛于中唐,史称秦筝,经历了两千多个春秋,广泛流传,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弹拨乐器,它音色清丽典雅、委婉动听,富有神韵,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和艺术魅力的古老乐器,其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