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时代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而这种人才要保持有竞争力的语言能力的话,所需要掌握的英语结构必须是与其专业知识相挂钩的。今天,一个能够最大效度发挥英语语言课堂功能的教学,必须满足学生的学业和职业的需求。在这种语境下,EGP的教学效度似乎没有了太多的话语权。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概念化和重新设计在本科层次的英语课程,使其定位在ESP的理念上。本文对这一构想给出了框架式的设计,主要针对的是工科院校的这种EGP向ESP转型的课程设置。
关键词:ESP EGP 大学英语 工科院校
一、大学英语EGP的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教育长期以来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指挥棒,定位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使中学教育内容的简单延续甚至是机械重复。这种EGP教学不仅浪费了优势资源,也不能满足时代对于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渴求。大学英语教学从EGP向ESP转型的趋势应时代的需求呼之欲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新定位使得从事基础课教学的大学英语老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由于长期以来科技英语一直成为大学英语ESP教学的代名词,ESP教学在各高校一直没有成为一种正式的教学模式。ESP课程也似乎成为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一种点缀,或完全被边缘化,大学英语教学重知识轻能力的理念根深蒂固,扭转这一局面的关键在于要使ESP课程设置更加完善和系统化。而这也成为了一些知名学者和教育家所关注的焦点。
就课程设置而言,国内尚没有关于ESP课程设置的专著,但有一些涉及这一方面的论文,基本上是以语言描述、学习理论和需求分析为原则探讨某一具体的ESP课程设置的构思,这种单一性的论述不具有全局性和通用性。而且目前一些高校ESP课程的设置偏重于英语教学和文科类专业结合,例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新闻英语等等。如何明晰工科院校大学生第二语言习得的具体目的,使其获得学习和工作上所需的专业信息,同时使ESP课程设置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这是消除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症结所在。
国外早在八九十年代就有ESP课程设置的论著,在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有相对成功的教学案例。但是完全照搬外国的理论来设置符合中国英语教学特点的课程也不合实际。本文的主要意义在于探寻一条自己开拓并结合国外经验的ESP课程设置之路,并主要针对本人从事教学的工科院校。
二、教学转型中拟定解决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从六七十年代开始的科技英语,到目前为止各高校开设的一些课程,并不能扭转大学英语以EGP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效度上来看,大学英语教育的应试倾向使得学生还是以通过四六级考试为学习的终极目标,学校也没有提供学生大一大二之后继续进行英语学习的有效平台。学生或是盲目自主学习来通过研究生考试或GRE考试等,或是在毕业之后针对所从事的专业重新学习英语。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或是没有内化成学生语言能力体系的一部分,或是等同于一张过级证书。这种教育的结果无疑等同于失败。
这一现象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要有革命性的变革才能改变这一教学现状。但由于大部分高校ESP教学课程设置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如何整合支离松散的教学内容,使其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便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的探讨就是着眼于如何使工科院校的ESP教学课程设置系列化,使其更趋向于连贯性和完整性。最终,学生在四年的大学英语学习生活中收获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知识技能”,这其中包括言语能力,学科知识以及专业实践。
三、大学英语EGP向ESP转型过程中实施的方案步骤及可行性分析
第一步骤:由于国内对于ESP教学课程设置很多处于尝试阶段,缺乏完整的体系,尚没有专门ESP教学研究的论著,关于ESP教学的期刊今年才刚刚创刊。所以本框架研究的第一步骤就是引入国外最新研究论著,将其中关键性的著作转化成中文读本,同时结合本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汲取有关课程设置的最先进理念,处理好国外的学术观念和模式与国内工科院校教育现状相排斥的部分,提出相应的理论框架。
第二步骤:设定调研走访范围为江苏省内的部分工科院校,实地调查各工科院校的实际教学现状和ESP课程设置情况,在第一步骤总结出的理论框架语境下,通过分析比对,制定出符合理工科英语教学大纲的ESP培养方案。
第三步骤:通过第一二步骤的积累的教学指导原则,就初步成型的课程设置方案,选择重点试验范围(受试对象为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确定试验时间:为了测试本框架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及连贯性和体系性的效度,最佳的时间周期应该为三年,但是本着提高效率的原则,初步设定本框架时间周期为一年,可以把对大一新生的跟踪调查到大三学年,变换为对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平行同步测试。
第四步骤:问卷调查,收集数据,来检验本项目的成果。
数据来源为:第一步骤的理论数据,
第二步骤的:比对资料
第三步骤的:学生的课程效果评分(以Tyler模式为依据)。
可行性分析:当前,大学学术项目的跨学科趋势日益明显,加之信息设计的新媒体的使用,大学英语EGP向ESP转型的重新定位势在必行。从政策扶植上来说,国家教育部正在积极倡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明确,即改变旧有的EGP教学模式,向培养兼具过硬专业技能和扎实语言功底的人才方向发展。
就课程设置方案的执行者——教师而言,其具有良好的语言教学功底的同时,应掌握或精通相关的专业知识。目前,就本人走访的几所大学而言,与其他学科相比,大学英语教师的年龄构成趋向年轻化,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为半数以上,有的高达百分之八九十。他们的可塑性很强,通过培训等途径,具备向ESP教学转变的实力。
四、前景展望
大学英语教学在近三十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其飞速发展的领域仅局限于EGP教学范畴,ESP教学地位一直被边缘化,教育工作者的ESP教学意识也很淡化,而时代的发展和现行的教学状况已经不允许我们再停滞在EGP教学领域和忽视ESP教学的发展。虽然ESP教学实践在各院校有所开展,在高职院校的应用较为突出,但是它没有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更不用谈及ESP系统化教学。同时ESP的课程设置搭建的主要也是英语与文科类或近文科类的专业。本文研究的特色在于提出在工科院校ESP教学构想,力求从学生的语言基础,认知水平和实际需求等方面,结合国外在这方面较为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完善系列化的课程设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这一构思应用于实际的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本科教学。
本框架预期在工科院校ESP课程设置的完整性,连贯性和阶段性的设计上实现零的突破,把教学的终极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向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效益转向。这里的“效益”就是要把ESP教学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充分发挥出来,在国内工科院校ESP课程设置的空白画卷上涂抹上浓重的一笔。
如果把此项研究成果付诸于实践,将会形成重“行(doing)”轻“知(knowing)”的ESP教学模式,意义是深远的。既有利于培养各行各业的具有专业交际能力的涉外人才,又有助于工科院校英语教师的长远发展,同时对于改善目前的教学模式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大学文理英语教学大纲组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Belcher, D. (2004). Trends in teaching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Belcher, D. (2006).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teaching to perceived needs and imagined futures in worlds of work, study, and everyday life. TESOL Quarterly.
关键词:ESP EGP 大学英语 工科院校
一、大学英语EGP的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教育长期以来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指挥棒,定位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使中学教育内容的简单延续甚至是机械重复。这种EGP教学不仅浪费了优势资源,也不能满足时代对于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渴求。大学英语教学从EGP向ESP转型的趋势应时代的需求呼之欲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新定位使得从事基础课教学的大学英语老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由于长期以来科技英语一直成为大学英语ESP教学的代名词,ESP教学在各高校一直没有成为一种正式的教学模式。ESP课程也似乎成为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一种点缀,或完全被边缘化,大学英语教学重知识轻能力的理念根深蒂固,扭转这一局面的关键在于要使ESP课程设置更加完善和系统化。而这也成为了一些知名学者和教育家所关注的焦点。
就课程设置而言,国内尚没有关于ESP课程设置的专著,但有一些涉及这一方面的论文,基本上是以语言描述、学习理论和需求分析为原则探讨某一具体的ESP课程设置的构思,这种单一性的论述不具有全局性和通用性。而且目前一些高校ESP课程的设置偏重于英语教学和文科类专业结合,例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新闻英语等等。如何明晰工科院校大学生第二语言习得的具体目的,使其获得学习和工作上所需的专业信息,同时使ESP课程设置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这是消除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症结所在。
国外早在八九十年代就有ESP课程设置的论著,在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有相对成功的教学案例。但是完全照搬外国的理论来设置符合中国英语教学特点的课程也不合实际。本文的主要意义在于探寻一条自己开拓并结合国外经验的ESP课程设置之路,并主要针对本人从事教学的工科院校。
二、教学转型中拟定解决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从六七十年代开始的科技英语,到目前为止各高校开设的一些课程,并不能扭转大学英语以EGP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效度上来看,大学英语教育的应试倾向使得学生还是以通过四六级考试为学习的终极目标,学校也没有提供学生大一大二之后继续进行英语学习的有效平台。学生或是盲目自主学习来通过研究生考试或GRE考试等,或是在毕业之后针对所从事的专业重新学习英语。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或是没有内化成学生语言能力体系的一部分,或是等同于一张过级证书。这种教育的结果无疑等同于失败。
这一现象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要有革命性的变革才能改变这一教学现状。但由于大部分高校ESP教学课程设置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如何整合支离松散的教学内容,使其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便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的探讨就是着眼于如何使工科院校的ESP教学课程设置系列化,使其更趋向于连贯性和完整性。最终,学生在四年的大学英语学习生活中收获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知识技能”,这其中包括言语能力,学科知识以及专业实践。
三、大学英语EGP向ESP转型过程中实施的方案步骤及可行性分析
第一步骤:由于国内对于ESP教学课程设置很多处于尝试阶段,缺乏完整的体系,尚没有专门ESP教学研究的论著,关于ESP教学的期刊今年才刚刚创刊。所以本框架研究的第一步骤就是引入国外最新研究论著,将其中关键性的著作转化成中文读本,同时结合本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汲取有关课程设置的最先进理念,处理好国外的学术观念和模式与国内工科院校教育现状相排斥的部分,提出相应的理论框架。
第二步骤:设定调研走访范围为江苏省内的部分工科院校,实地调查各工科院校的实际教学现状和ESP课程设置情况,在第一步骤总结出的理论框架语境下,通过分析比对,制定出符合理工科英语教学大纲的ESP培养方案。
第三步骤:通过第一二步骤的积累的教学指导原则,就初步成型的课程设置方案,选择重点试验范围(受试对象为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确定试验时间:为了测试本框架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及连贯性和体系性的效度,最佳的时间周期应该为三年,但是本着提高效率的原则,初步设定本框架时间周期为一年,可以把对大一新生的跟踪调查到大三学年,变换为对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平行同步测试。
第四步骤:问卷调查,收集数据,来检验本项目的成果。
数据来源为:第一步骤的理论数据,
第二步骤的:比对资料
第三步骤的:学生的课程效果评分(以Tyler模式为依据)。
可行性分析:当前,大学学术项目的跨学科趋势日益明显,加之信息设计的新媒体的使用,大学英语EGP向ESP转型的重新定位势在必行。从政策扶植上来说,国家教育部正在积极倡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明确,即改变旧有的EGP教学模式,向培养兼具过硬专业技能和扎实语言功底的人才方向发展。
就课程设置方案的执行者——教师而言,其具有良好的语言教学功底的同时,应掌握或精通相关的专业知识。目前,就本人走访的几所大学而言,与其他学科相比,大学英语教师的年龄构成趋向年轻化,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为半数以上,有的高达百分之八九十。他们的可塑性很强,通过培训等途径,具备向ESP教学转变的实力。
四、前景展望
大学英语教学在近三十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其飞速发展的领域仅局限于EGP教学范畴,ESP教学地位一直被边缘化,教育工作者的ESP教学意识也很淡化,而时代的发展和现行的教学状况已经不允许我们再停滞在EGP教学领域和忽视ESP教学的发展。虽然ESP教学实践在各院校有所开展,在高职院校的应用较为突出,但是它没有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更不用谈及ESP系统化教学。同时ESP的课程设置搭建的主要也是英语与文科类或近文科类的专业。本文研究的特色在于提出在工科院校ESP教学构想,力求从学生的语言基础,认知水平和实际需求等方面,结合国外在这方面较为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完善系列化的课程设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这一构思应用于实际的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本科教学。
本框架预期在工科院校ESP课程设置的完整性,连贯性和阶段性的设计上实现零的突破,把教学的终极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向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效益转向。这里的“效益”就是要把ESP教学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充分发挥出来,在国内工科院校ESP课程设置的空白画卷上涂抹上浓重的一笔。
如果把此项研究成果付诸于实践,将会形成重“行(doing)”轻“知(knowing)”的ESP教学模式,意义是深远的。既有利于培养各行各业的具有专业交际能力的涉外人才,又有助于工科院校英语教师的长远发展,同时对于改善目前的教学模式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大学文理英语教学大纲组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Belcher, D. (2004). Trends in teaching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Belcher, D. (2006).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teaching to perceived needs and imagined futures in worlds of work, study, and everyday life. TESOL Quarter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