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8261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0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科技信息 年份:2012
近年来我国各地暴力袭警案件时有发生,综合分析这些暴力袭警案件,多数是由于公安民警在执行清查、盘查、抓捕等警务活动中缺乏危险警惕意识,自我防卫意识薄弱、防范或控制不...
[期刊论文] 作者:魏,, 来源:视野 年份:2012
从出生那一天到出国前,我一直居住在上海虹口的闵行路上。那曾经是一条僻静整洁的小街,两旁是一排排砖木结构的三层日式小楼,人行道边上各有一行树影婆娑的法国梧桐。我家在...
[期刊论文] 作者:魏,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2012
9月30日,中秋月圆时,正是南怀瑾先生荼毗之夜。我不忍看恩师化为一缕青烟,从庙港回到香港家中。在他的遗像前,供一束鲜花,点一枝清香,跏趺而坐,诵经追思。惺惺寂寂之中,仿佛见到他老人家像往常一样笑容可掬地向我走来。近二十年来跟随怀师的一桩桩往事、一幕幕......
[期刊论文] 作者:魏,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2012
王元化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4年了,他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眼前。5月9日是先生的忌日,心里总想着要写点纪念文字。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中,王元化主编了一本名叫《新启蒙》的刊物,后来成为80年代引人注目的一个标志性文化事件,既引来保守势力的攻击,又遭到90年代......
[期刊论文] 作者:魏,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2012
1979年,大哥魏承彦从武汉《长江日报》社调到北京,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的秘书。他在北京上大学时就经人介绍从朴老学诗。60年代赵朴初讽刺赫鲁晓夫的散曲《某公三哭》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一时脍炙人口。我开始研究佛学时入门书就是朴老的《佛学常识问......
[期刊论文] 作者:魏,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2012
在当代中国学术界,庞朴先生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先生学识渊博,思路宽广,为学善于小中见大,爱用“汉学”方法钩稽“宋学”课题,每每新见迭出。他气度温文尔雅,说话不瘟不火,与人相处时是宽厚长者。因此,学者圈中多尊称他为“庞公”。  结识庞公是在上世纪80年......
[期刊论文] 作者:魏,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2012
在我收藏的一张名片上写着:“我,沙叶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暂时的;剧作家——永久的;某某理事、某某教授、其某顾问、某某副主席——都是挂名的。”这个沙叶新,既风趣幽默,也耿直倔强;既善良憨厚,也嫉恶如仇,可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性情中人。  初识沙叶新是在......
[期刊论文] 作者:魏,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2012
上海的老市长汪道涵是一个学者型的高级官员。无论走到哪里,儒雅的汪道涵总是手不释卷。用他自己的话说:“读书就是生活。”  老市长爱书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办公室和家里堆满了书籍,每每工作至深夜,回家还要从床头的“书山”中取一册书来读。他的阅读范围极广,除了......
[期刊论文] 作者:魏,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2012
1983年,研究生第一年的第二學期刚开学。杨廷福教授对我们说:日本学者冈野诚将会和我们一起上课。  此时的冈野诚已是日本明治大学法学部的副教授,在中国法制史研究领域崭露头角。说到他来华留学的因缘,不能不提及杨先生的故事。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流意识形态是......
[期刊论文] 作者:魏,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2012
1986年8月中的一天,我随当时的上海市委宣传部长潘维明和研究室主任吴云溥去拜访夏衍,请他对上海文化发展战略发表意见。  夏公是不折不扣的“老上海”。自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就长期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和文艺创作。1929年,他参与筹备“左联”,并当选为执......
[期刊论文] 作者:魏,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2012
学者罗竹风,对现在许多年轻人来说已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了,但上了年纪的人对这位腹笥宽广、博古通今的大杂家大多十分敬仰。当年我在市委宣传部工作时,罗竹风是上海社联主席。我们来往密切倒不是因为工作关系,而是写杂文。因为年轻时崇拜鲁迅,喜欢鲁迅尖刻辛辣的杂文,所......
[期刊论文] 作者:魏,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2012
上世纪90年代初的“苏东波”之后,国内出现了要走回头路的声音,重提阶级斗争,反对“和平演变”,不再提改革开放。海内外都在关注中国究竟要向何处去。此时,《解放日报》头版连续发表了4篇署名“皇甫平”的评论:《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
[期刊论文] 作者:魏,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2012
吴云溥是我进上海市委宣传部后的第一位上司,当时是我们研究室的主任。最初只听说老吴是市委机关的大笔杆子。时间久了才知道他就是沪上鼎鼎有名的杂文家“楚云飞”。他的杂文,诙谐风趣,言之有物,引用古今中外的典故顺手拈来,刻画市井小民的心态活灵活现。  老吴出......
[期刊论文] 作者:魏,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2012
去年底,去上海中山医院探望病中的朱维铮教授。尽管他依然谈兴颇浓,但面容憔悴,精神萎顿。与以往的仪表堂堂、气宇轩昂相比,已判若两人。临别时,朱先生挣扎着起床捧出一套由他策划和作序的《大师》系列录像,说是给我留作纪念。朱夫人送我到病房外,含泪告诉我:“朱先生的......
[期刊论文] 作者:魏,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2012
最近电视片《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全国,令我想起了已故的唐振常先生。唐先生是横跨史学、文学和传媒的大才子,也是沪上有名的美食家。  上世纪40年代,唐振常从燕京大学毕业后,长期在上海、香港和天津的《大公报》工作。50年代初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当编剧5年。后来又......
[期刊论文] 作者:魏,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2012
近代中国的佛教界都喜欢标榜“人间佛教”。既有人间佛教,当然就应该有人间菩萨。在我遇到的佛教界人士中,何泽霖老居士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一个“人间菩萨”。菩萨精神就是慈悲喜舍的精神,就是要“能忍难忍,能舍难舍”。眼下这个世界,大部分人只懂得抓,抓钱抓权抓出名......
[期刊论文] 作者:魏,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2012
有时侯,某人的一句话可以改变你的一生。年纪越大,越觉得很有道理。我的后半生就是因同事老吴的一句话而改变的。  1966年“文革”开始后,全国大学停止招生。到了70年代,上海的中学教师只有退休的,没有新血补充,陷入青黄不接的状态。当局决定从市属国营农场招收一批......
[期刊论文] 作者:魏,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2012
2009年5月,我正在太湖边静修,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妻发来一条短信:“高信疆在一星期前去世。”虽在意料之中,但依然悲从心来,中国的文化孤军又少了一名斗士。上网搜寻有关信疆去世的消息,虽有不少追忆文章,但大半是讴歌他早年的辉煌,很少有人讲述他晚年的落寞——......
[期刊论文] 作者:魏,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2012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有的只是哲学史家,真正能称得上哲学家的寥寥无几。然而,大概没有人会怀疑李泽厚先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哲学家。  李泽厚成名于1950年代,以“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思想卓然成家。他从70年代末开始更是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先后提出......
[期刊论文] 作者:魏,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2012
去年12月11日是我60周岁生日。亲友们在香港热热闹闹地为我祝寿,说是替我冲冲这两年因眼疾带来的晦气。那天来了不少客人,使我沐浴在友情的暖意之中。其中最让我感动的要算三联书店的前老总董秀玉,她特地从北京赶来参加。友人们不无嫉妒地问我:老董的朋友遍天下,何以......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