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翻译规范差异的初步描述

来源 :首届海峡两岸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10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为描述性翻译研究(DTS,Descriptive TranslationStudies),旨在描述目前两岸翻译规范(Translation-norms)的异同。两岸自1949年以后,虽然都以中文为官方语言,但语言呈现各自发展的局面,在语汇、语法上都有甚多差异之处。在翻译上,同一文本的两地中文译本,尤其可看出两岸翻译规范的不同,包括构词习惯、语法、翻译策略、对比喻的处理、读者的期待等等。
其他文献
传统的翻译理论建构中似乎都有一种预设,即原语和目的语之间共性大于差异,这是结构主义在翻译理论建构和翻译实践中的直接体现。受这种倾向的影响,以往的翻译理论建构和翻译活动
在最近出版的七年级物理课本中,所下的电压定义是建立在电能的基礎之上的§94)。课本中这种新办法是值得擁護的,因为它终於结束了那种以对比来介绍这一学生很难理解的概念的
本文全面回顾了定性研究的起源、定义、所依存的哲学范式、表现形式、收集数据的具体方法等问题,并结合对2003年《中国翻译》论文的考察,探讨其在翻译研究中的比重、体现方式、
本文就文化的若干分层进行层层剥离,区分了文化作为文明单元、文学内容、语言信息、文本意义以及翻译对象等关键概念,最后落实到文学翻译的假设与悖论,任务与矛盾上。本文旨在为
有学者以为译介中国文化采用归化翻译会丧失中国文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糊涂观念,起码是对跨文化翻译的大量事实视而不见。对21世纪前后推出的《鹿鼎记》英译本的研究
会议
目前英语世界学术圈发展出来的翻译理论,大概有两个趋势:比较靠近原语的翻译理论,基本上秉承传统的信达雅概念,但又希望关照各类不同的文化社会差异。这些理论有下列几个:“形式功
会议
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本文应用这个理论来解释词语翻译方面的许多纷繁复杂的现象,也从这一层面为该理论提供一些左证。在外来语的翻译过程中,译
科技名词术语是表达或限定专业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是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联系两岸学者的合作交流,扼要阐述了中国术语建设
1品种来源早熟温州蜜柑宫川的枝变品系,20世纪90年代从日本引入。目前国内只有零星栽种,尚无规模栽培。2品种特性树势中庸,树冠形状与枝条抽生习性与宫川相似,结果性好,进入
每一种语言,代表一种文化,一种适应地球生态环境的方法,一种独特的世界观的存在。不同文化语言丰富了地球文明,让世界变得多彩多姿。每一种语言的消失,都是一种警讯。19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