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鲁门·卡波特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卡波特的《冷血》被誉为美国乃至欧洲文学史上首部非小说,引起了公众和批评界的广泛关注。这部作品的社会主题为美国梦的幻灭,即人们在追逐美国梦的过程中物质利益和情感世界的矛盾冲突。卡波特通过克拉特一家和史密斯一家描绘出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中下层人们生活的图景。作品中的两家人在追逐美国梦的过程中,一家兴旺,一家落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终,佩里·史密斯与同伙理查德·希科克为了窃取克拉特先生的保险箱,而将克拉特一家杀害。针对《冷血》中悲剧发生的社会原因,本文借助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物化概念进行研究。物化概念是从批判商品拜物教这一意识形态的视角展开的。物化概念的提出、发展和延伸有其特殊的历史语境和社会条件。本文借用物化概念来解读《冷血》,主要从人与物的物化,人与人的物化和人的自我物化三个层次分析。这三个层次发展逻辑不仅表达了卡波特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中产阶级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的批判和反思,而且隐含了他对作品呈现出的物化现象的一种忧患意识。本文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卡波特及其作品,梳理了其代表作《冷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而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可行性和意义,并概述了论文的理论框架。第二章分析人与物之间的物化现象,即克拉特一家与史密斯一家对于物质的依赖。先分析美国梦的正面效应,通过克拉特一家白手起家,发家致富的例子,展示了当时社会物质的丰裕以及人民大众的乐观心态。再从文本细节切入,受到美国梦的影响,佩里·史密斯及其家人表现出了对商品的过度迷恋和崇拜,继而沦为商品的奴隶。第三章,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分别论述克拉特与史密斯家庭成员间的疏离,以及他们与邻里间关系的淡漠。此外,还分析了佩里·史密斯被家人抛弃、为社会所边缘化的原因。第四章主要分析人的自我物化。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佩里·史密斯和理查德·希科克在对物质的迷恋中迷失自我,贬低其作为人的价值,即佩里·史密斯终日幻想着发财,幻想着大鸟会助他实现自我救赎,而理查德·希科克则偷窃成癖、引诱幼女,用占有物质来体现自身价值。最终,两人不惜自身性命而谋财害命。文章认为《冷血》思想价值在于它全面地描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中人被物化的倾向。正是通过对于凶犯佩里·史密斯一家悲惨遭遇的同情,卡波特呼吁美国中、下层人民对物质社会中物化现象进行反思。